刘何春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唐古特大黄药材干燥方法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综合唐古特大黄外观色泽、干燥耗时、折干率、有效药用成分(蒽醌、番泻苷、鞣质)含量等因素,探索唐古特大黄药材的最佳干燥方法。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干燥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散失,生理活性、物理形态、有效成分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干燥方法对唐古特大黄的品质影响较大。综合唐古特大黄的外观色泽、耗时、耗能、折干率、蒽醌、番泻苷、鞣质含量、设备要求和适宜大规模推广等方面因素,唐古特大黄干燥建议采用阴干、晾晒或45~55℃烘干。
- 刘何春周国英周国英聂秀青
- 关键词:唐古特大黄蒽醌番泻苷鞣质
- 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nrDNAITS和cpDNA rpl20-rps1序列分子进化特点的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了羌活居群间nrDNA(核糖体DNA)ITS序列和cpDNA(叶绿体DNA)rpl20-rps12的碱基差异,从而初步研究两套植物基因组的变异速率。采用改良的CTAB法从硅胶干燥的羌活叶片中提取总DNA,并对nrDNA ITS和cpDNA rpl20-rps12区域进行扩增、纯化、测序。nrDNAITS序列共有635 bp,有变异位点17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2.68%,(G+C)含量为57.83%。cpDNA rpl20-rps12序列共有767 bp,有变异位点35处,变异位点百分率4.56%,(G+C)含量为33.06%。比较发现,羌活nrDNAITS区域较cpDNA rpl20-rps12序列保守,变异速率较慢。通过对ITS和rpl20-rps12序列单倍型(haplotype)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得出的结论一致,即现有分布范围经历了居群近期范围扩张。因此,羌活nrDNA ITS序列适合该种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 杨路存刘何春周学丽徐文华周国英
- 关键词:羌活ITS序列
- 切片厚度和烘干温度对唐古特大黄蒽醌含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采用HPLC-DAD法测定了不同切片厚度在不同烘干温度下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含量,探究切片厚度和烘干温度对唐古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色谱柱采用的是Agilent Eclipse plus C 18(4.6×250 mm,5μm);流动相A相为色谱级别甲醇,B相为0.1%冰乙酸溶液;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75℃烘干,切片厚度以0.4~2 cm或6~7 cm;25、50℃时烘干,切片0.4~3 cm或6~8 cm,药材总蒽醌含量较高,其他厚度含量较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含量也符合上述规律。结论唐古特大黄产地初加工时,75℃烘干,切片厚度以0.4~2 cm或6~7 cm为宜;25和50℃时烘干,切片0.4~3 cm或6~8 cm为宜,从而保证唐古特大黄药材的质量。
- 刘何春刘何春姚小波雷雪萍周国英熊丰
- 关键词:唐古特大黄HPLC-DAD法烘干温度总蒽醌
- 羌活不同地理种群ITS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利用核糖体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我国羌活31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经PCR扩增测序,获得长度为634~635 bp的ITS核苷酸序列,其平均G+C量(57.8%)显著高于A+T量。在羌活31个居群402条序列中共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4.8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12个,共有31种单倍型。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羌活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间(57%)。以宽叶羌活为外群构建的NJ树显示:31个单倍型并没有按地理分布形成明显的族群,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混杂,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化模式。
- 杨路存刘何春周学丽徐文华周国英
- 关键词:羌活ITS
- HPLC法测定青海栽培与野生桃儿七中2种木脂素类的含量被引量:6
- 2015年
- 采用超声法和HPLC法提取和测定青海栽培桃儿七植株中不同部位鬼臼毒素和4'-去甲基鬼臼毒素的含量,并与野生桃儿七药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海栽培和野生桃儿七植株内鬼臼毒素的含量分布均表现为:根>叶柄>叶,栽培桃儿七的叶柄和叶中鬼臼毒素含量均大于野生桃儿七;青海栽培桃儿七植株内4'-去甲基鬼臼毒素含量表现为:叶柄>根,叶中未检测到此物质;野生植株内4'-去甲基鬼臼毒素的含量分布表现为:侧根>叶柄>根状茎>叶,果实中未检到此物质,栽培桃儿七叶柄中4'-去甲基鬼臼毒素的含量大于野生桃儿七。
- 李艳玲徐文华周国英刘何春陈晨宋文珠
- 关键词:桃儿七HPLC鬼臼毒素
- 青海玉树地区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4年
- 以青海玉树地区主要灌丛鲜卑花群系、百里香杜鹃群系、细枝绣线菊群系和山生柳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收获法研究其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5种类型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在21.6-34.33 t/hm2之间,地上生物量最大的是细枝绣线菊群系,最小的是金露梅群系,5种灌丛群落地上生物量平均是29.64 t/hm2,不同层次生物量大小顺序是: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各自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分别是73.35%、14.27%、12.35%。5种灌丛类型建群种生物量大小依次是:细枝绣线菊群系〉金露梅群系〉百里香杜鹃群系〉鲜卑花群系〉山生柳群系。影响玉树地区灌丛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海拔、群落盖度、灌丛高度及放牧。灌丛地上生物量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群落盖度和灌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放牧对灌木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 钟泽兵杨路存刘何春宋文珠李璠周国英
- 关键词:灌丛群系地上生物量
- 大黄种子中蛋白质、多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被引量:5
- 2013年
- 采用凯氏定氮法、苯酚-硫酸比色法和双波长比色法测定唐古特大黄种子、掌叶大黄种子和药用大黄种子的蛋白质、多糖和淀粉的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双波长比色法测定淀粉含量。唐古特大黄种子的蛋白质和多糖在三种大黄种子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1.81%、6.58%,掌叶大黄种子淀粉含量在三种大黄种子中最高,含量为32.95%。三种大黄种子中,蛋白质含量为:唐古特大黄种子>掌叶大黄种子>药用大黄种子;多糖含量为:唐古特大黄种子>掌叶大黄种子>药用大黄种子;淀粉含量为:掌叶大黄种子>唐古特大黄种子>药用大黄种子。大黄种子的蛋白质、多糖、淀粉含量丰富。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可用于大黄种子蛋白质、多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 刘何春谭亮徐文华宋文珠臧黎黎周国英
- 关键词:蛋白质多糖淀粉
- 栽培唐古特大黄中多糖和蒽醌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以青海省3个不同地区栽培的唐古特大黄药材为实验材料,测定根中大黄多糖和蒽醌含量,比较多糖和蒽醌含量年际和月际的变化特征。方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硫酸比色法,对照品为0.102 0 mg·mL^(-1) D-无水葡萄糖标准溶液,5%苯酚溶液显色,490 nm波长处紫外分光光度仪下测定吸收度。测定蒽醌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_(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甲醇,流动相B为0.1%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结果:(1)湟中县群加乡、湟源县东峡乡2~9年生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M"型的变化趋势,西宁市廿里铺镇3~7年生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2)5年生的湟中县群加乡、西宁市廿里铺镇、湟源县东峡乡栽培唐古特大黄5~11月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W"型的变化趋势;(3)湟中县群加乡、湟源县东峡乡2~9年生的大黄蒽醌含量呈现出"N"型的变化趋势,西宁市廿里铺镇3~7年生的大黄多糖含量呈现出倒"V"型的变化趋势;(4)5年生的湟中县群加乡、西宁市廿里铺镇、湟源县东峡乡栽培唐古特大黄5~11月的大黄蒽醌含量呈现出三峰变化趋势。结论:地理位置及生境条件(土壤有机质、海拔、经纬度)不同的种植地,唐古特大黄药材多糖和蒽醌含量随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期节律波动(包含生长期和繁殖期的年际变化和5~11月的月际变化),且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动态变化规律。
- 刘何春周国英周国英熊丰
- 关键词:唐古特大黄多糖蒽醌动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
- 柴达木盆地几种荒漠灌丛植被的生物量分配格局被引量:30
- 2014年
- 选择柴达木盆地的8种荒漠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收获法对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荒漠灌丛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介于11.11~58.63t·hm-2,平均为27.15t·hm-2。灌木层生物量是整个荒漠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量组分,占总生物量的92.71%。灌木层地上生物量的变幅为7.93~46.10t·hm-2,地下生物量的变幅为1.15~25.64t·hm-2。地上生物量远大于地下生物量,根冠比介于0.07~2.45。几种荒漠植被的生物量在各个器官间分配格局为:枝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分别占建群种生物量的比例为38.05%、34.92%、27.03%。影响柴达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因子主要是灌木的高度及土壤含水量。
- 钟泽兵周国英杨路存刘何春宋文珠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荒漠植被生物量
- 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方对退化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5年
- 以地处青海湖北岸三角城种羊场附近高寒退化的紫花针茅草原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植物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的第2年(2012年)和第3年(2013年)群落的总盖度显著高于施肥前(2011年)(P<0.05),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群落的盖度也增加,但不同处理增加的幅度不一致;与不施肥相比,不同的施肥处理在2年和第3年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小;施肥后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不同植物类群对施肥的响应亦不同,施肥后第2年和第3年不同施肥处理间禾草类和杂类草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莎草类和豆科变化不明显。
- 杨路存刘何春李长斌李璠徐文华周国英
- 关键词:高寒草原施肥盖度地上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