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季霖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体外
  • 3篇基因
  • 3篇MAGE-3
  • 2篇真核
  • 2篇真核表达
  • 2篇体外培养
  • 2篇人肝
  • 2篇人肝癌
  • 2篇人肝癌细胞
  • 2篇人肝癌细胞株
  • 2篇细胞生长
  • 2篇细胞株
  • 2篇纳米粒
  • 2篇壳聚糖纳米粒
  • 2篇基因载体
  • 2篇核表达
  • 2篇肝癌
  • 2篇肝癌细胞
  • 2篇肝癌细胞株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卫生部

作者

  • 8篇吴季霖
  • 7篇张阳德
  • 4篇刘东京
  • 3篇刘美洲
  • 3篇潘一峰
  • 3篇陈伟
  • 2篇彭健
  • 2篇刘辉
  • 2篇刘刚
  • 2篇曾庆仁
  • 2篇张红
  • 1篇李坚
  • 1篇陈玉祥
  • 1篇赵劲风
  • 1篇何剪太
  • 1篇刘东非
  • 1篇段菁华
  • 1篇颜焕新
  • 1篇王自明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对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有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150例患有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75例。采用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有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吴季霖刘美洲张阳德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直肠癌
MAGE-3-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3
2009年
背景:疫苗诱导的抗肿瘤CD8+T细胞反应被认为在增加机体对肿瘤抵抗力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抗原递呈细胞摄取热休克蛋白70与肿瘤相关抗原的融合蛋白,并在MHCI类分子上处理提呈有此热休克蛋白为伴侣的肽后,会启动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目的:构建黑色素瘤抗原3(MAGE-3)、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6/12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pcDNA3.1(-)Vector为BD公司产品,pINCY/MAGE-3,pOTB7/HSP70为OpenBiosystems公司产品,DH5α由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保存。方法:设计含XhoⅠ酶切位点MAGE-3引物及含KpnⅠ酶切位点人热休克蛋白70引物,以pINCY/MAGE-3和pOTB7/HSP70为模板扩增黑色素瘤抗原3和人热休克蛋白70基因片段,以基因片段为模板,采用MAGE-3上游引物(含XhoⅠ酶切位点)及人热休克蛋白70下游引物(含KpnⅠ酶切位点),PCR扩增MAGE-3-HSP70融合基因片段,KpnⅠ和XhoⅠ双酶切并连接至pcDNA3.1(-),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获得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主要观察指标: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AGE-3-HSP70的鉴定。结果:测序结果显示黑色素瘤抗原3与GeneBank上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人热休克蛋白70有3处同义突变。结论:成功构建MAGE-3-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张阳德吴季霖刘东京刘刚段菁华陈伟陈玉祥
关键词:肿瘤-睾丸抗原热休克蛋白7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阳离子氧化铁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的体外实验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阳离子氧化铁纳米粒(Cationic IONPs)的制备及其作为体外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改进的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利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进行表面修饰。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手段对Cationic IONPs的形貌、粒径、Zeta电位、DNA结合能力等进行表征。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C1)作为靶基因,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和测定Cationic IONPs和脂质体体外转染效率。结果Cationic IONPs粒径为(32.1±1.8)nm,在pH=7条件下,Zeta电位为(13.5±1.6)mV,与质粒质量比为1:1时结合效率最高,可以携带pEGFP-C1进入细胞并获得表达,转染效率为(32.8±5.2)%,高于阳性对照组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效率(28.8±5.6)%。结论氨基硅烷偶联剂修饰的氧化铁纳米粒是一种可用于体外转染的新型非病毒载体。
张阳德刘刚赵劲风颜焕新吴季霖刘东京彭健
关键词:非病毒基因载体转染
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
恶性肿瘤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尽如人意。肿瘤疫苗利用肿瘤抗原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肿瘤疫苗包括肿瘤细胞瘤苗、DC瘤苗、...
吴季霖
关键词:免疫效应纳米粒真核表达质粒复凝聚法
文献传递
包裹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裸质粒DNA在基因治疗中因带负电荷,易被体内核酸酶降解,故无法实现有效转染,壳聚糖是自然界存在的可降解性阳离子多聚糖,能有效防止DNA被核酸酶降解,提高转染效率。目的: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裹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观察其相关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9-02/08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pcDNA3.1(-)/MAGE-3-HSP70由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构建,壳聚糖(批号060306,脱乙酰度>90.0%,黏度<100mPa*s)由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B16细胞由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惠赠。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裹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将壳聚糖基因纳米粒转染B16细胞,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体外转染效果;应用噻唑蓝评价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仪测定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径、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包封率;凝胶阻滞实验观察壳聚糖和质粒DNA的聚合;DNaseⅠ的保护试验分析壳聚糖基因纳米粒抗核酸酶降解能力。结果:壳聚糖基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约为223nm,Zeta电位为16mV;DNA包封率为92.3%,B16细胞转染实验显示其效率与Lipofectamine2000相近,而其毒性远低于Lipofectamine2000。结论:壳聚糖纳米粒子可高效装载质粒DNA转染B16细胞,而且对细胞基本无毒。
吴季霖张阳德李坚张红
关键词:纳米粒纳米生物材料基因载体
石墨碳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有报道指出石墨碳纳米颗粒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只要尽可能将其控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石墨碳纳米颗粒会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及增敏效应。目的:了解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形态特征,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其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石墨碳纳米颗粒0.5g,加100mL三蒸水,振荡后微孔过滤,即为石墨碳纳米颗粒母液。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L02细胞、Hl7702细胞、3T3细胞,调整密度为5×107L-1接种于6孔板,0.5mL/孔,加入含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1.5mL,培养24h后弃去旧液,设1~5号孔为实验组,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25,10,7.5,5,0.25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2.0mL,设6号孔为空白对照组,不加石墨碳纳米颗粒溶液,继续培养24h后终止培养。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石墨碳纳米颗粒的粒径,电子显微镜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形态特征;用细胞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不同浓度石墨碳纳米颗粒对细胞数量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7.5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石墨碳纳米颗粒呈球形微粒,粒径约20nm。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组除HepG2细胞外,其余3种细胞数量基本都有所增加,其中7.5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对L02细胞、Hl7702细胞、3T3细胞、HepG2细胞数量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对7.5mg/L石墨碳纳米颗粒作用后的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石墨碳纳米颗粒分布于细胞内部,如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中,未见亚细胞结构受损及细胞凋亡坏死现象发生。证实石墨碳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无损伤不良反应,且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其作用强度与质量浓度有关,7.5mg/L为较佳质量浓度。
刘东京张红张阳德刘美洲吴季霖潘一峰陈伟刘辉曾庆仁
关键词:人肝癌细胞株超微结构细胞生长
去铁胺联合5-氨基酮戊酸诱导人结肠腺癌SW480细胞原卟啉Ⅸ积聚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去铁胺联合5-氨基酮戊酸体外诱导大肠癌细胞原卟啉Ⅸ积聚的特性。方法SW480细胞用6孔培养板分A、B、C、D4组分别用:含DFO0.1mmol/mL、含0.1mmol/mLDFO+2mmol/mL5-ALA、含5-ALA2mmol/mL、不含DFO、5-ALA的RPMI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10h,荧光显微镜观察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分布及强度,高效液像色谱-荧光检测器定量分析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结果B组、C组细胞质内可见不同强度的红色荧光,B组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C组,高强度荧光细胞计数分别占(57.67±2.49)%和(20.07±2.05)%,差异有显著性(P<0.001);4组之间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有明显差异:A组
王自明张阳德何剪太潘一峰彭健吴季霖
关键词:结肠腺癌
石墨碳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细胞生长曲线及周期的影响
2009年
背景:有报道指出石墨碳纳米颗粒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只要尽可能将其控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石墨碳纳米颗粒会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增敏效应。目的: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材料学体外实验,于2007-01/2008-12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石墨碳纳米颗粒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自制。人肝细胞(L02)、人肝细胞(Hl7702)、小鼠细胞(3T3)、人肝癌细胞(HepG2)购自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公司。方法:取石墨碳纳米颗粒母液,稀释10倍后,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大小及Zeta电位。取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设立11瓶,分别加入适量石墨碳纳米颗粒母液,使其含石墨碳纳米颗粒的浓度分别为100,75,50,25,20,15,12.5,10,7.5,5,0mg/L。将L02细胞、Hl7702细胞、3T3细胞、HepG2细胞密度均调整为1×109L-1,接种后置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取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各项指标测定。主要观察指标: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计算细胞凋亡率。结果:石墨碳纳米颗粒的粒径约20nm,带有负电荷,其电位值为-14.8mV。与未加石墨碳纳米颗粒的空白对照组比较,除人肝癌细胞(HepG2)外,不同浓度的石墨碳纳米颗粒对其余3株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且浓度为7.5mg/L时促细胞增殖作用最强。在石墨碳纳米颗粒浓度为7.5mg/L条件下,4株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石墨碳纳米颗粒作用24h的L02肝细胞周期发生改变,G0期细胞数减少,更多的细胞进入到S期和G2期。结论:石墨碳纳米颗粒能进入体外培养细胞内,并对细胞生长、增殖产生促进作用,不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强度与浓度有关。
刘东京张阳德吴季霖刘美洲刘东非潘一峰陈伟刘辉曾庆仁
关键词:人肝癌细胞株细胞周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