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宗璞

作品数:26 被引量:28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大豆
  • 7篇SMV
  • 6篇花叶
  • 6篇花叶病
  • 5篇性状
  • 5篇抗性
  • 5篇花叶病毒
  • 5篇根系
  • 5篇大豆品种
  • 4篇育种
  • 4篇根系性状
  • 3篇种粒斑驳
  • 3篇基因
  • 3篇大豆花叶
  • 3篇大豆花叶病
  • 2篇毒病
  • 2篇多酚
  • 2篇总多酚
  • 2篇抗病
  • 2篇抗病育种

机构

  • 23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农垦科...

作者

  • 23篇吴宗璞
  • 10篇高凤兰
  • 5篇杨秀红
  • 5篇张国栋
  • 5篇杨庆凯
  • 5篇滕冰
  • 3篇武天龙
  • 2篇王金陵
  • 2篇王金陵
  • 2篇汤楠
  • 2篇郑翠明
  • 2篇廖林
  • 2篇胡国华
  • 2篇徐金星
  • 1篇王忠良
  • 1篇杨琪
  • 1篇王继安
  • 1篇鲍德海
  • 1篇宋友
  • 1篇吴永清

传媒

  • 8篇大豆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大豆通报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农业科技管理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Journa...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斑驳粒总类黄酮Zr^(4+)络合物的TLC扫描分析被引量:3
1999年
本文报导了一个新的大豆斑驳粒微量“总黄酮”的分析方法。采用Zr4+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有荧光的络合物,借薄层色谱扫描技术,测定滤纸荧光斑点的峰面积积分值,用于定量分析。Zr4+在酸性条件下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络合作用可使类黄酮化合物定性,并有利于区别于黄烷醇类化合物。该方法应用于大豆感染SMV产生斑驳的发生机理研究,有良好的效果。
滕冰吴宗璞
关键词:大豆锆络合物类黄酮
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被引量:6
1994年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产量性状与主要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较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在植株形态性状上表现为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的特点,在产量性状上表现为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及百粒重小的特点。由于秣食豆种质的导入,植株高大繁茂与小的粒茎比存在相关遗传。大豆主要产量因子,在主要发育阶段存在相互制约现象。大豆各生育阶段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与各生育阶段与油分含量的相关方向始终相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方向相同。
杨琪王金陵杨庆凯高凤兰吴宗璞
关键词:大豆杂种一代农艺性状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感染SMV_1后若干生化变化被引量:22
2001年
以对 SMV1 抗性不同的 4个大豆品种为试材 ,分析了感染 SMV1 后叶片中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及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接种 SMV1 后 ,在发病早期抗病品种总酚含量增加而感病品种降低 ,而在发病后期抗、感品种均降低 ;抗病品种类黄酮含量在早期和后期均增加 ,感病品种在两个时期均降低 ,在发病早期抗病品种接种株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接种株
朱宏波腾冰高凤兰吴宗璞
关键词:花叶病毒病总酚病理化学抗性
抗大豆种粒斑驳连锁遗传的研究被引量:4
1996年
两个在成株与种粒都抗大豆花叶病毒品种(系)东农81-43,铁6915(东农)与4个都感的品种东农79-9,合丰25,丰收12与天北白目在1990年配制11个组合。1992年同时在网室与红兴隆田间种植11个杂交组合的P_1、P_2、F_1、F_2、F_3五个世代。试验结果证明了大豆成株与籽粒抗性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东农81-43的成株抗性基因与籽粒抗性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铁6915(东农)的成株抗性与籽粒抗性基因在同条染色体上,连锁值为26.3±8.5%。东农81-43与铁6915(东农)的抗种粒斑驳基因不是等位的。东农81-43与铁6915(东农)所携带的抗SMV 1号株系的种粒斑驳基因分别为I_(D1)与I_(T1)。各个家系对两个SMV株系的种粒抗性反应的结果表明,抗不同株系种粒斑驳的基因是不同的。I_(T1)与I_(T3)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胡国华高凤兰吴宗璞
关键词:大豆种粒斑驳遗传育种抗性
大豆根系的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根系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大豆根系的研究不如地上部深入 ,大豆根系研究信息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种工作的成效。文章概括介绍了与大豆育种和生产有关的大豆根系方面的研究 。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
关键词:大豆根系育种
大豆花叶病(SMV)影响大豆产量原因分析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感染 SMV 病的大豆品种产量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大豆感病后病情指数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变劣,产量下降,其中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单株荚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SMV 病除自身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外,主要是通过这三个性状的间接影响导致产量下降。
廖林王金陵吴宗璞高风兰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
大豆抗SMV_1、SCN_3基因聚合选择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采用抗大豆孢囊线虫 3号生理小种SCN3 和大豆花叶病毒 1号株系SMV1的大豆品种互交 ,F1F5用 5种不同选择方法 ,产量LSD 0 .0 5测定处理间表现为A、B、C三个等级 ;不同选择方法的 6个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差距大。SCN3 和SMV1双抗性基因RSVRSN互作对产量具有累加增产效应达 8% 35 .9% ,品系产量和品系抗性基因聚合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972 )。不同选择方法F5RSVRSN出现率 0 % 10 0 %。双接种法或交叉接种法F5RSVRSN出现率 10 0 % ,株系间变异大 ,结合异季南繁加代 。
武天龙曹越平吴宗璞汤楠高凤兰杨庆凯
关键词:SCN3SMV1基因聚合大豆
东农42号大豆适应与推广
1994年
东农42号大豆适应与推广吴宗璞(东北农业大学)东农42号大豆系东北农业大学于1981年以本校育成的优质、抗病亲本材料东农79-5为母本,以高产、秆强抗倒的绥农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2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该品种...
吴宗璞
关键词:大豆
不同种粒抗性大豆品种感染SMV后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研究被引量:26
1998年
采用感斑驳品种合丰25、丰收12,抗斑驳品种东农81-43、铁6915(东农),在隔离网室内进行盆栽试验,于对生真叶期分别接种SMV1号、3号株系,以未接种健株为对照,在鼓半粒期分析种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抗斑驳品种健株种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感斑驳品种,说明种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种粒抗性成正相关,可作为筛选抗斑驳品种的生化指标。感斑驳品种中未检测到甲硫氨酸,抗斑驳品种含有甲硫氨酸,甲硫氨酸能抑制色素的形成。接种SMV后,感斑驳品种种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抗斑驳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感斑驳品种种皮中苏、苯丙、异亮、缬氨酸含量增加,抗斑驳品种上述氨基酸含量降低或维持不变。这些氨基酸能促进色素的形成,可能与种皮斑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郑翠明滕冰高风兰吴宗璞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
无限结荚习性与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1
2001年
采用盆栽方法 ,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 19份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和 17份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根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两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 ,与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相比 ,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根量多 ,根体积庞大 ,根表面积大 ,侧根发达。
杨秀红吴宗璞张国栋
关键词:亚有限结荚习性根系性状大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