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5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自制内镜外套管在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自制内镜外套管在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择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1例,采用内径1.05cm、外径1.35cm、长50cm的钢丝强化塑料套管,将塑料制成的直径3.8cm×3.8cm气囊固定于套管的头部,其腔与尾部的注气管相连,尾部内镜插入口有防反流垫,侧面有冲洗孔的内镜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食管胃内边冲洗边从外套管侧孔抽出积血。如发现食管静脉出血先用外套管头部气囊压迫止血,同时在其出血灶肛侧注射硬化剂,如发现胃静脉出血用外套管气囊压迫近贲门处的食管静脉,在其出血静脉注射硬化剂止血。结果所有患者的出血病灶经外套管冲洗后视野清晰,暴露充分,给予血管内注射硬化剂后出血全部停止。未出现误吸、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在急诊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应用外套管可有效清除积血,保持视野清晰,是提高硬化剂止血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 李之印王仲略周刚沈惠琳马菊妹
- 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胃肠出血内镜检查
- 胃镜外套管在急诊内镜处理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09年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临床上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急诊内镜处理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发现部分患者胃内存有大量积血和食物残渣,视野不清,无法找到出血病灶进行有效止血而失败。我们近年来,在急诊内镜处理此类患者中应用胃镜外套管(专利号:ZL200720109495.7)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李之印周刚王仲略沈惠琳马菊妹程光斌
-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外套管胃镜食物残渣死亡率
-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该院对77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CFG)和常规内镜下硬化治疗(NCF),CFG组硬化剂注射后针孔用内镜先端透明帽进行压迫,NCF组硬化剂注射后针孔用内镜镜身进行压迫。比较分析两组硬化剂治疗后压迫效果,6周后食管溃疡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和静脉曲张消失率。结果 CFG组压迫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较NCG组明显减少;虽然6周后两组食管溃疡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CFG组食管深溃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6周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也较NCF组较少;静脉曲张消失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保持视野清晰,起到固定靶静脉,注射后压迫方便,明显减少压迫后再出血率,较少术后深溃疡形成,再出血的发生率,该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 周刚王志勇吴建良孙丽伟郭赟付金龙马菊妹胡姣娣张圣娇
- 关键词: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死亡受体3基因缺陷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炎症及通透性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分析死亡受体3(Dr3)基因缺陷对不同结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炎症的影响,并探讨Dr3基因缺陷与肠黏膜通透性的关系。方法:收集雌性Dr3基因缺陷(Dr3^(-/-))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各9只,分别设为Dr3^(-/-)-DSS组和WT-DSS组。两组小鼠均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连续饮用5 d、灭菌水饮用2 d为1个循环,共4个循环的方法建立慢性结肠炎模型。收集雄性WT、Dr3^(-/-)小鼠作为供体鼠,采用磁珠和流式细胞术分别筛选出WT、Dr3^(-/-)的初始T淋巴细胞并腹腔注射至免疫缺陷(Rag1-/-)小鼠和Dr3^(-/-)Rag1-/-小鼠,作为WT转移组和Dr3^(-/-)转移组,从而建立T细胞过继转移诱导的结肠炎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潜血,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肠黏膜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计算肠炎组织学评分。通过FITC-dextran血清荧光法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比较两组间的DAI评分、组织学评分和FITC-dextran含量的差异。结果:(1)Dr3^(-/-)-DSS组小鼠的DAI评分在建模第12、19、26天明显高于WT-DSS组小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4周,WT-DSS组小鼠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结肠(10.130±1.540比3.667±0.236和7.222±1.199,均P<0.05),提示WT-DSS组直肠炎症程度最重;Dr3^(-/-)-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盲肠和直肠(11.330±1.167比7.556±1.519和9.500±0.824,均P<0.05),提示Dr3^(-/-)-DSS组结肠炎症程度最重;与WT-DSS组比较,Dr3^(-/-)-DSS组小鼠盲肠和结肠的组织学评分显著增高(盲肠:7.556±1.519比3.667±0.236,P=0.022;结肠:11.330±1.167比7.222±1.199,P=0.026),而两组直肠的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r3基因缺陷使盲肠和结肠炎症加重。(2)建模后6周,WT转移组直肠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末端、盲肠、结肠中段(均P<0.05),提示WT转移组直肠炎症最重;Dr3^(-/-)转移组盲肠组织学评�
- 叶月芳叶月芳周刚庄振杰付金龙付金龙李国栋贺美家姚金妙
- 关键词:基因结肠炎肠黏膜通透性小鼠炎症性肠病
- 小鼠小肠树突状细胞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初步探索小鼠小肠上皮树突状细胞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雌雄各半的4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2组(雌雄各半),分别予以正常饮食(SD组)和高脂饮食(HFD组)。于喂养第14周和第20周时,每组随机处死雌雄各半的小鼠各8只,观察其体质量、肝湿重、小肠湿重;眼球取血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进行病理学诊断及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评分;提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小鼠小肠上皮树突状细胞数量。组间比较用两组独立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FD组小鼠在20周时测得的体质量、肝湿重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高于对照组小鼠(P值均<0.05);HFD组小鼠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在两个实验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D组(P值均<0.05);14周时,HFD组小鼠的肝脏均有肝炎的早期病理学表现(如脂肪样变、点状坏死、气球样变),其中87.5%(7/8)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非酒精性脂肪肝,而SD组小鼠中仅少部分有肝炎早期病理学表现;20周时,HFD组小鼠均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非酒精性脂肪肝,而SD组小鼠均不能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个时间点上,HFD组小鼠小肠上皮的树突状细胞占淋巴细胞比均显著高于SD组(14周:4.181±4.314比15.099±10.349,20周:9.615±8.267比32.839±24.475,两组比较,P值均<0.05),结合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两者间无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20.196%,2.242%)。结论小鼠小肠上皮树突状细胞数与不同阶段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 方家恒喻玮周刚施军平杨文君沈许燕李国熊
- 关键词:小鼠高脂饮食
- 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的临床随访分析
- 目的 分析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研究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6年来发现的175例回肠末端溃疡病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随访观察85例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直至201...
- 吴蓉李国熊周刚李丽陈晶张胜娇
- 关键词:临床症状预后内镜病理
- 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的临床随访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的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我院6年来发现的175例回肠末端溃疡病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随访观察85例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结果 85例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患者临床表现为轻度胃肠道症状,包括慢性腹泻和/或腹部疼痛/不适;溃疡多表现为多发、表浅和小(3-6 mm),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无论用药与否未发现患者症状加重,χ^2分析显示用和不用药物对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症状疗效无影响(P〉0.05);随访42例发现腹痛、腹泻、饮酒是影响非特异性小肠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2例腹痛腹泻症状持续患者最后诊断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结论非特异性回肠末端溃疡大多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反应,病因不明,预后良好,临床可随访观察,腹痛、腹泻、饮酒是影响非特异性小肠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
- 吴蓉李国熊周刚李丽陈晶张胜娇
- 关键词:临床症状预后内镜病理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载脂蛋白E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双基因敲除(ApoE-/-/LDLR-/-)小鼠,构建-种基于基因敲除小鼠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癌模型。方法首先用两种基因敲除小鼠ApoE√和LDLR-’交配,从后代中鉴定筛选出ApoE-/-/LDLR-/-纯合子小鼠。纯合子小鼠交配繁殖的子代在出生后2~3d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断乳后继续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至第20周。同时设立对照组ApoE-/-/LDLR-/-小鼠断乳后普通饮食。并于第10、16、20周末分批处死小鼠,检测体质量及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HE、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癌标志物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甘油三酯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20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10周出现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6周出现异型增生结节,20周出现早期肝癌。肝脏油红0染色面积、密度、染色强度等结果提示在10周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阶段脂肪变程度最高,而后随造模时间延长脂肪变程度相对减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16周有轻度窦周纤维化,20周癌组织周围纤维化,有纤维间隔形成。对照组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均未见异常。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16周Glypican3在结节部位表达阳性,20周在肝癌组织细胞质表达阳性。结论新出生ApoE-/-/LDLR-/-小鼠经STZ注射后高脂高胆固醇饮食20周可以模拟脂肪肝相关肝细胞癌的疾病进程,可能不经过肝硬化直接发展成为早期肝癌。
- 罗燕杨炙君陈建玉张晶曾小丹庄振杰臧淑妃周刚狄春红施军平
- 关键词: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细胞
-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项回顾性研究
- 王志勇付金龙周刚吴建良孙丽伟郭赟来志超胡姣娣张圣娇金娟
-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癌症和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作为GC的癌前病变,是早期发现干预并防控GC发生的重要阶段。文章就近年来GI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遗传学水平相关基因、蛋白、酶等进行综述,以便于临床医师对GIN患者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密切的监测及有效的干预。
- 方家恒周刚李国熊
- 关键词: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