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刚
- 作品数:3 被引量:49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a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浙江地区汉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遗传易感相关。方法血样来自浙江地区110例UC患者及292例健康对照者。通过特定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直接检测野生型及TNF基因的6个多态性(TNF-1031T/C,-863C/A,-857C/T.-380G/A,-308G/A,-238G/A)。结果TNF-308A与汉族UC显著相关,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中为14.6%,在健康对照者中为8.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TNF一857T的携带率在UC患者中为17.3%,健康对照者为12.2%,两者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单倍体分型显示,6种单倍体包括H5和H3,这两种单倍体都包含TNF-308A。H5单倍体频率在患者中为12.3%,在健康对照者为7.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我们还发现了既往在白种人中较少见的单倍体H3。单倍体H4是由TNF基因启动子区域野生型等位基因组成,它的纯合子UC患者共有27例(24.5%),在健康对照者中有102例(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野生型等位基因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无关。结论TNF一308A可能与汉族UC患者遗传易感相关。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有助于明确突变型TNFa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曹倩高敏周刚朱琴吴敏良胡伟玲姒健敏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
- 炎症性肠病9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吴小丽胡滨周刚韩清锡陈民新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溃疡性结肠炎IBD克罗恩病
- 379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1994 年至2003 年浙江省邵逸夫医院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3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379 例患者中,有317 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62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1∶1 和1.7∶1,平均诊断年龄分别是44 与33岁。1994年IBD入院患者构成比为31/106,而2003年为152/106。在UC患者中,11.4%为直肠炎,25.2%为直乙状结肠炎, 18. 6%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44.8%。22. 4%的患者入院治疗,其中仅39.4%患者诊断为重症UC, 9 例UC 患者伴有关节炎, 3 例出现葡萄膜炎及巩膜炎。CD 患者中有25.8%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4.2%为结肠,32.3%为回结肠,而17.7%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33 例患者(53.2%)入院治疗,16例有手术史。结论 本院近9 年来IBD发病数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 曹倩胡伟玲高敏周刚姒健敏
- 关键词: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