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萍
- 作品数:40 被引量:129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局部注射骨保护素与二磷酸盐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骨保护素(OPG)与二磷酸盐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10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OPG组、二磷酸盐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在右上颌第一磨牙施加40g左右力使其移向近中,开始实验前3d,OPG组、二磷酸盐组和对照组大鼠右上颌第一磨牙腭侧黏骨膜下分别注入0.05mg/kg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Fc)、0.05mg/kg第三代二磷酸盐(阿伦磷酸钠)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加力第1、4、7、14天处死5只大鼠,测量右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牙周组织形态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7d和14d时大鼠的牙齿移动量OPG组分别为0.122±0.011、0.144±0.011mm,二磷酸盐组分别为0.148±0.007、0.171±0.006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188±0.013、0.260±0.010mm,P<0.05),且OPG组显著低于二磷酸盐组(P<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压力侧可见显著牙槽骨吸收,而OPG组与二磷酸盐组大鼠牙槽骨吸收不明显。TRAP染色发现4、7d时OPG组和二磷酸盐组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14d时二磷酸盐组与对照组的破骨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OPG组破骨细胞数量少于二磷酸盐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牙槽骨局部注射OPG与二磷酸盐能显著减少破骨细胞的产生,同时可降低牙齿移动距离。相同浓度的OPG比二磷酸盐作用效果更明显。
- 陈雁南裴帆李晓智周建萍
- 关键词:骨保护素二磷酸盐类牙移动动物替代试验
- 力值大小及持续时间对大鼠牙齿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
- 目的:探讨不同力量大小和加力持续时间对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及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通过镍钛拉簧给右上颌的一磨牙分别施加10g、 40g、100g大小的力,于加力后2天、8天、12...
- 周建萍周雯雯戴红卫冯刚
- 大鼠正畸牙根吸收修复早期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SD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早期修复过程中牙周组织的修复情况。方法选取72只雄性SD大鼠,加力14 d后拆除加力装置,分别在拆除加力装置后0、1、3、5、7、10、14 d和28 d处死,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检测破牙骨质细胞在牙根周围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加力装置拆除时间的延长,牙周组织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修复相关性细胞,破牙骨质细胞在0~5 d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28 d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拆除加力装置后,吸收的牙周组织逐渐发生不同程度的修复,随着时间的延长,修复越好。
- 张琳林单春城戴红卫邹林洪吴杨周建萍
- 关键词:牙根吸收正畸牙移动
- 激光扫描并三维重建对重庆地区正常数字化模型的测量被引量:5
- 2012年
- 背景:研究采用三维测量仪和计算机辅助系统分别对中国人正常牙齿颊侧和舌侧表面形态进行了三维测量,证实了中国人牙齿各数据与国外数据相比,有明显差异。目的:旨在获得重庆地区正常数字化模型牙体形态的矫正学数据资料,结合Andrews、国人测量结果及Ormco舌侧托槽数据,比较不同人种,不同地区牙体在唇(颊)侧,舌侧的形态差异,为个性化矫正系统提供测量依据。方法:激光扫描并三维重建45副重庆地区未经矫正治疗的正常数字化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精密测量唇(颊)侧及舌侧各4项测量指标:牙冠轴倾角、转矩角,凸距和磨牙补偿角。结果与结论:重庆地区正常牙体的矫正学测量结果特点:①牙冠轴倾度角:上前牙,尖牙较白种人直立;双尖牙,磨牙近中倾斜明显。②牙冠转矩角:上前牙较唇倾,磨牙舌倾较白种人明显,但倾斜度均小于国人。③牙冠凸距:上下磨牙凸距比白种人大,同时,尖牙凸距比国人大。④磨牙补偿角:上颌磨牙补偿角较白种人偏小,与国人大致相似。结果表明,重庆地区正常的牙齿形态与白种人,国人有较大的差别,统计显示有其自身特征。测量方法可为直丝弓矫治技术,舌侧矫治技术提供准确的牙体矫正学所需数据,有助于制订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帮助正畸医生更全面和客观地评估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牙畸形特征。
- 周小凤周建萍黄兰王谋冯刚戴红卫
- 正中关系位在三类患者诊断设计中的重要性
- 目的探讨正中关系位对功能性三类患者诊断设计的重要性。方法选取6例下颌前凸的功能性三类患者,求取患者的正中关系位,并上牙合架,所有佩戴稳定性牙合板4个月。分别测量术前及带牙合板后SNA,SNB,ANB,TVL to B’,...
- 周建萍
- 关键词:正中关系位
- 釉基质蛋白衍生物对大鼠牙移动后复发和牙根修复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观察釉基质蛋白衍生物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后早期复发和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用20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在左上第一磨牙施加100 g力,使其近中移动,加力14 d后拆除装置。自拆除加力装置起,实验组局部注射釉基质蛋白衍生物,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分别于拆除装置后当天及第14天分别行Micro-CT活体扫描,分析牙根吸收陷窝以及牙移动距离的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拆除装置14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牙根吸收陷窝体积修复量分别为(0.0295±0.0052)×107μm3、(0.0189±0.0086)×107μm3;牙移动后复发距离及复发百分率分别为(0.089±0.005)mm、(64.76±3.63)%和(0.127±0.010)mm、(92.28±1.90)%。统计学分析表明,拆除装置14 d后,牙根吸收陷窝体积修复量、牙移动后复发距离及复发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釉基质蛋白衍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大鼠正畸移动后牙根吸收后修复效应,减弱牙移动后早期复发。
- 胡琴徐小淋周建萍戴红卫
- 关键词:MICRO-CT牙移动复发
- 稳定性垫对青春期髁突吸收骨质改建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观察稳定性垫对青春期髁突吸收患者骨质改建的影响,分析不同类型髁突吸收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就诊的青春期髁突吸收患者,以采用稳定性垫治疗的59例患者(114侧髁突)为垫组,以未行任何治疗并经过6~12个月自然观察期的24例患者(48侧髁突)为对照组(以观察期结束时为治疗后).根据患者治疗前锥形束CT,将髁突吸收分为Ⅰ、Ⅱ、Ⅲ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锥形束CT,将治疗后髁突分为吸收进展、无变化、稳定无新骨和改建有新骨4种类型,以前两者为疗效差,以后两者为疗效好,并计算3型髁突继续吸收者占比;同时测量治疗前后髁突高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髁突高度变化.结果 Ⅰ和Ⅱ型髁突吸收的垫组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Z=-2.874,P=0.004;Z=-3.874,P=0.000);Ⅲ型髁突吸收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17,P=0.537).垫组Ⅱ型髁突继续吸收者占比[43%(15/35)]显著小于对照组[80%(16/20)](χ2=7.139,P=0.011),Ⅰ、Ⅲ型髁突继续吸收者占比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748;χ2=1.249,P=0.540).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髁突高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垫组和对照组Ⅱ型髁突吸收者髁突高度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类型髁突吸收患者髁突高度治疗前后变化量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性垫治疗不同类型青春期髁突吸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Ⅰ型髁突吸收,可及早促进髁突骨质较好改建,但不论治疗与否髁突高度降低难以逆转.
- 何昊珏郑雷蕾喻金凤周建萍陈军
- 关键词: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下颌骨髁状突骨质吸收
- 力值大小及加力时间对大鼠牙齿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力量大小和加力持续时间对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及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方法:通过镍钛拉簧给SD大鼠右上颌的一磨牙分别施加10g、40g、100g大小的力,分别测量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的牙根吸收面积,牙根吸收的深度和牙齿移动的距离。结果:1,2天和12天10g组和40g组右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显著大于100g组。2.每组中牙根吸收面积和深度均随着加力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力值越大吸收的程度越大。结论: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根吸收的程度与力值及加力时间有密切关系,轻力在增加牙齿移动距离的同时能减少牙根吸收。
- 周雯雯戴红卫冯刚周建萍
- 关键词:牙根吸收牙齿移动
- 一种成品的流体静压力颌垫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品的流体静压力颌垫,包括颌垫本体和固位装置,颌垫本体内部具有沿颌垫本体咬合面布置并充满半流体的空腔,颌垫本体舌侧设置有舌侧定位部,固位装置为一种形状可调整的下颌舌弓,下颌舌弓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有舌侧固...
- 王胜国郑雷蕾黄兰张林周建萍邓亭月
- CBCT结合三维坐标系评估正畸关闭萎缩牙槽骨间隙前后牙槽骨改建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应用CBCT评价正畸牙移动对萎缩牙槽骨的改建作用。方法: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牙槽骨萎缩成人患者15例,比较正畸治疗前后维持和关闭萎缩性牙槽骨区域牙槽骨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变化。结果:维持间隙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及皮质骨厚度均显著减小(P<0.05);而间隙关闭组近远中牙槽骨宽度、舌侧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P<0.05),近远中颊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降低,近中颊侧皮质骨厚度显著减小(P<0.05),其余皮质骨厚度变化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畸牙移动有助于萎缩牙槽骨改建。
- 陈莎莎吴艳周建萍戴红卫
- 关键词:CBCT牙槽骨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