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玢 作品数:14 被引量:34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DGGE法评价牙周袋深度的变化对龈下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周彦玢 刘大力 束蓉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龈下菌群 探诊深度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毒力相关性质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以模式菌株作为对照,对来自中国人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临床菌株进行多种致病性质的分析,对致病性质与其毒力高低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在前期对临床菌株毒力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检测和比较各菌株黏附宿主细胞、牙龈素活性以及抵抗宿主免疫吞噬等致病性质。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gingivalis低毒模式菌株表现出较高的黏附红细胞及较弱的抵抗宿主血清杀伤的能力,高毒模式菌株表现出较弱的黏附红细胞及较强的抵抗血清杀伤的能力;但临床菌株的表现却与模式菌株相反。另外,P.gingivalis菌株牙龈素活性与毒力性质间无明显关系。结论:P.gingivalis毒力性质的多样性与其致病性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周彦玢 刘大力 李云鹏 王依玮 束蓉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 临床菌株 DGGE法评价牙周袋深度的变化对龈下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经牙周基础治疗使牙周袋变浅后龈下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方法选取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者1和患者2),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周和1年时,采集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菌斑总DNA,PCR扩增16S rDNA的V3~V5区片段,DGGE分离获得条带图谱;计算条带数目和相似度,并对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患者1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明显变浅,达到≤3 mm的正常水平;患者2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变浅,但仍≥5 mm。治疗前后2例患者DGGE条带数目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时间点的DGGE条带与基线分别保持48.14%~57.8%和63.70~72.35%的相似度。牙周治疗各阶段菌群聚类特征分析显示: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菌群聚类特征与基线相比变化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再变化。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虽然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周微生物可能已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再定植。 束蓉 周彦玢 刘大力 李云鹏 李超伦 姜云涛 梁景平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龈下菌群 慢性牙周炎 探诊深度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李云鹏 刘大力 束蓉 周彦玢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 临床菌株 PCR 不同16S rDNA通用引物对DGGE进行牙周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初步评价不同的16S rDNA片段对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牙周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种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的标准菌株,通过构建质粒DNA分别获得16S rDNA V3区、V3~V5区和V6~V8区片段,测序鉴定并进行BLAST验证;将测序正确的质粒DNA经DGGE分离和硝酸银染色后获得条带图谱。结果由3对通用引物扩增得到的DGGE图谱并不相同。V3区引物获得的并非单一条带,且不同菌株间没有识别度;V3~V5区和V6~V8区的图谱显示:3种菌株的DNA片段均得到了单一条带,且区分性较好。结论 16S rDNA V3~V5区和V6~V8区的两对引物可用于龈下菌群多样性的研究。 周彦玢 束蓉 刘大力关键词:龈下菌群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牙龈卟啉单胞菌荚膜相关的表型和遗传多态性研究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是牙周病、尤其是慢性牙周炎病损区域或炎症进展部位最主要的优势致病菌,它的存在与牙周病炎症进展或复发有关,是目前公认的慢性牙周炎的... 周彦玢关键词:慢性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临床菌株 文献传递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菌株荚膜相关的表面性质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临床菌株的多种表面性质,初步探讨Pg菌株荚膜与其表面性质的关系.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测5株临床菌株(SJD2、SJD12、SJD4、SJD5和SJD11)和2株模式菌株(W83、ATCC33277)的荚膜结构和厚度,采用微生物烃类黏附实 验检测受试菌株的表面亲疏水性质,并使用自凝集实验观察受试菌株浮游生长的能力.采用生物膜半定量检测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应用Student-Newman Kewls检验对结果数据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g菌株的荚膜厚度各异,高毒模式菌株W83的荚膜厚度[(25.11 ±1.18) nm]显著大于低毒模式菌株ATCC33277[(14.87±1.01) nm] (P <0.05).临床菌株的荚膜厚度由厚至薄依次为:SJD4、SJD11、SJD5、SJD2、SJD12.荚膜较厚的W83、SJD4、SJD11菌株疏水率低,细菌不易自凝集,呈浮游生长;荚膜较薄的ATCC33277、SJD5、SJD2、SJD12菌株疏水率较W83显著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凝集现象明显.生物膜半定量检测实验中,除SJD2和SJD4的生物膜染色后具有相同水平的吸光度之外,其余菌株吸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菌株生物膜中的细菌量并不与荚膜厚度的差异相吻合.各菌株生物膜厚度从(14.74 ±4.99)至(24.13 ±5.45) μm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W83、SJD11生物膜内荧光信号较弱,生物膜密度较低,其他菌株可生成较致密且荧光信号较强的生物膜结构,存在空隙或孔道结构.结论 Pg菌株表面性质的多样性与荚膜厚度存在一定关联. 周彦玢 刘大力 李云鹏 王依玮 束蓉关键词:细菌荚膜 临床菌株 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生化反应检测与分析 2013年 目的以模式菌株作为对照,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临床菌株进行生化反应检测,初步探讨其糖代谢性质。方法利用API 20A和ATB Rapid ID 32A生化反应检测系统,以模式菌株W83和ATCC 33277为对照,对5株P.gingivalis临床分离菌株SJD2、SJD4、SJD5、SJD11、SJD12进行生化代谢反应检测和分析。结果 5株P.gingivalis临床菌株均具有β-半乳糖苷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水解多种氨基酸残基的能力,并能水解游离的色氨酸和精氨酸;各菌株的生化反应存在异质性。API 20A与ATB Rapid ID 32A生化反应板条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P.gingivalis可以多肽或氨基酸作为主要碳源或氮源,但存在部分糖代谢的能力;各菌株的生化代谢反应存在差异。ATB Rapid ID 32A可能更适合应用于龈下菌斑中革兰阴性厌氧菌的生化反应检测和鉴定。 周彦玢 刘大力 李云鹏 束蓉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 临床菌株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观察比较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群微生态的总体变化,为临床诊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时的临床指标变化,并采集治疗前后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总DNA,扩增不同的16S rDNA片段,DGGE分离,硝酸银染色,对图像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出聚类树形图。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与基线相比,牙周状况均明显改善。基线和治疗后6周时,2个区间的DNA片段的条带数目无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证实同一患者基线时和基础治疗后6周时的龈下菌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不同的DNA片段所得到的条带图谱聚类树形图存在类似结果。结论:同一患者在基础治疗后形成的龈下菌群有类似于治疗前水平的趋势。DGGE能够观察龈下菌群的组成变化,适用于分析大量微生物标本的结构改变。 周彦玢 束蓉 刘大力关键词:牙周基础治疗 龈下菌群 RDNA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9年 牙菌斑是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主要由微生物构成。在口腔中发现的700余个种属或种系型的细菌中,有50%左右未获得培养。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口腔微生态和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研究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近年来,以16S rRNA基因为基础建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正逐步广泛用于微生物群落的分析,跨越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直接对不同生态系,包括人类口腔的微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介绍16s rRNA基因的分子分析技术,以及它们在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另外还简要介绍了一些尚未应用于口腔的新技术。 周彦玢 束蓉关键词:口腔微生物 群落分析 分子生物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