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攀 作品数:13 被引量:43 H指数:3 供职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CT诊断右心房起搏器导线电极脱位合并右心房穿孔一例 被引量:1 2015年 起搏器导线移位、穿孔是较少见的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一旦发生可造成严重后果,应尽早诊断.心电图和胸部X线等常用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敏感性较低,CT可作为一种补充方法,弥补其不足,防止导线移位、穿孔的漏诊和误诊.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6岁,2007年3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而置入心脏起搏器,模式为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 李琳 王照谦 孙喜霞 杨志强 陈爱军 安攀 贾崇富关键词:CT诊断 电极脱位 导线 右心房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阵发性心房颤动 二代双源CT全脊髓血管造影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①探讨二代双源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应用价值.② 与DSA相比,评价CTA诊断的准确度及价值.方法 MRI诊断脊髓血管病变或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11例患者行CTA检查,所有患者在3... 安攀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动静脉瘘 联合应用低管电压和迭代重建进行腹部CT血管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IR)在腹部CTA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择因怀疑腹部血管性疾病行腹部CTA检查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A、B两组。A组采用100 k V、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采用120 k V、FBP重建。分别测量A组IR、FBP重建及B组FBP重建的平膈肌下缘水平腹主动脉、左肾动脉开口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血管CT值及图像噪声,并计算相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分析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A组IR与FBP重建及A组IR与B组FBP重建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和图像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IR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FBP重建(P<0.01),SNR和CNR显著高于FBP重建(P<0.01),CT值及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R的CT值、SNR和CNR均显著高于B组FBP重建(P<0.01),两者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FBP重建相比,A组IR的ED降低40.70%。结论低管电压IR用于腹部CTA能够提供较高质量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 安攀 王照谦 王浩 杨志强 贾崇富 孙喜霞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心包囊肿自然演变一例 2015年 患者男性,32岁,既往体健。2012年8月无明显诱因发作性心悸、胸痛伴头晕、头痛入院。血压180/100mmHg(1mmHg=0.133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安攀 王照谦 杨志强 孙喜霞 李琳 陈爱军 贾崇富关键词:心包囊肿 窦性心动过速 发作性心悸 心电图示 原发性肺滑膜肉瘤一例 被引量:5 2015年 患者男,44岁。因“偶有右胸胸闷、疼痛,伴有间歇性咳嗽,无咳痰、咯血2年”人院。既往乙肝肝炎病史。体检:胸廓无畸形,无叩击痛,右肺中叶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右侧胸膜摩擦音。 孟金丽 安攀 温建安 初建国关键词:右肺中叶 滑膜肉瘤 原发性 叩击痛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主动脉窦瘤破裂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8至2014-06 MS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12例RSVA患者的MSCT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2例RSVA患者中右冠状窦瘤9例,无冠状窦瘤2例,左冠状窦瘤1例;其中窦瘤破入右心室流出道7例,破入右心室3例,破入右心房2例。MSCT诊断RSVA发生部位和破入心腔位置方面与手术结果一致。但MSCT分别漏诊室间隔缺损5例和室间隔膜部瘤1例。结论:MSCT在RSVA术前诊断中具有优良价值。但在临床工作中应仔细观察,避免漏诊RSVA合并的其他心血管畸形。 安攀 杨志强 王照谦 贾崇富 孙喜霞 李琳 刘欣 陈爱军 邹玉洁关键词:主动脉窦瘤 CT诊断窦房结支动脉瘤1例 2014年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间断发作心悸2年,伴胸闷、乏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本次心悸症状再发并加重1天。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窦性心率,124次/分,下壁导联QRS波终末见逆行P波,V1导联逆行P波位于ST段,提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发作间歇期心电图:窦性心率,56次/分,Ⅲ、aVF导联窄Q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功能减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 安攀 杨志强 贾崇富 孙喜霞 王照谦关键词:动脉瘤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血管成像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应用于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临床疑诊腹部血管疾病、接受腹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SNR、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ED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左肾动脉、腹主动脉分叉处的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噪声、扫描时间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相比,A组的扫描时间缩短86.45%、ED降低72.56%。结论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腹部CTA可在获得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安攀 王照谦 杨志强 贾崇富 刘欣 李琳 孙喜霞关键词:图像质量 血管造影术 MSCT诊断先天性单纯双孔二尖瓣畸形1例 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男,62岁,因胸闷来院就诊。查体:发育正常,无紫绀,心界正常,心率71次/分,心律不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CT冠状动脉成像:舒张期轴位图像示二尖瓣被纤维膜性结构分成两个大小不等的瓣口(图1A);MPR示平行于室间隔左心室长轴面(两腔心)呈双"V"型血流征,在左心室二尖瓣环短轴面呈二尖瓣双孔样改变(图1B); 安攀 杨志强 王照谦 贾崇富 刘欣 李琳关键词:二尖瓣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巨大主动脉窦瘤伴主动脉瓣脱垂一例 2015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时周身乏力,无心悸、胸闷,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此后曾间断出现上述症状,未予治疗。半个月前患者自觉周身乏力加重,伴胸闷、气短,偶有胸痛,有时夜间憋醒,严重时难以入睡,于2012-06-09入院。动态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化验检查:心肌酶正常。 安攀 杨志强 王照谦 贾崇富 孙喜霞 刘欣 李琳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主动脉瓣脱垂 交界性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