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鑫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252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十一五”面上项目军队“十五”杰出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定量聚合酶链...
  • 3篇星状细胞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直肠腺瘤
  • 3篇细胞
  • 3篇腺瘤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螺杆菌
  • 3篇酶链反应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结直肠腺瘤
  • 3篇聚合酶
  • 3篇聚合酶链反应
  • 3篇基因

机构

  • 10篇解放军252...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宋鑫
  • 7篇王爱民
  • 5篇付晓霞
  • 4篇贾树杰
  • 4篇李洵
  • 3篇马玉琛
  • 1篇韩树青
  • 1篇张林医
  • 1篇王宝恩
  • 1篇樊丽伟
  • 1篇阴桢宏
  • 1篇王军
  • 1篇孟晓明
  • 1篇张志伟
  • 1篇马雪梅
  • 1篇张磊
  • 1篇贾国祥
  • 1篇耿焱
  • 1篇张莉

传媒

  • 7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二十次全国...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贾树杰宋鑫马玉琛
新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为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最佳疗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2例HP阳性患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甲磺酸加替沙星+甲硝唑+复方铝酸铋的联合用药方案: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的联合用药...
贾树杰宋鑫马玉琛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加替沙星阿莫西林
文献传递
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3年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HSC)表达Ⅰ型胶原(COL Ⅰ)、Ⅲ型胶原(COLⅢ)的影响.方法 在培养的HSC株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终质量浓度为5、10、15、20 μmol/L),于24 h后收集细胞,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COL Ⅰ、COL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OLⅠ mRNA表达水平在罗格列酮5、10、15、20 μmol/L组分别为2.9755±0.0853、1.9866±0.0938、1.4935±0.1078、0.9603±0.1365,而空白对照组为3.4802±0.1331.COLⅢmRNA表达水平在罗格列酮5、10、15、20 μmol/L组分别为3.6207±0.0461、2.6150±0.0793、2.0051±0.0830、1.4175±0.0862,空白对照组为4.2714±0.4652.结论 PPAR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可抑制HSC对COL Ⅰ、COLⅢ的基因表达,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付晓霞王爱民李洵宋鑫汪景坤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罗格列酮
卡托普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I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2014年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11)、卡托普利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Col—Ⅰ)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肝星形细胞(HSC)-T6肝星状细胞株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1×10^-5、1×10^-7mol/L)组和AngⅡ+卡托普利组(1×10^-5、1×10^-7mol/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中Col—ⅠmRNA的表达。结果Col—Ⅰ基因表达水平在AngⅡ两组分别为0.850±0.107、0.620±0.103,而对照组为0.438±0.061,Col—Ⅰ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浓度的AngⅡ+卡托普利组(1×10^-5、1×10^-7mol/L)分别为0.650±0.087、0.510±0.062,而AngⅡ组分别为0.850±0.107、0.620±0.103。结论AngⅡ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Col—ⅠmRNA的表达,而卡托普利能够明显抑制这一作用。
李洵王军王爱民宋鑫付晓霞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卡托普利I型胶原
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在大鼠肝纤维化不同阶段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ROCK1)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达。方法72只200—250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6只、肝纤维化模型组36只。正常对照组即正常饲养,模型组即腹腔注射四氯化碳,2次/周,剂量2ml/kg。分别在3、6d、2、4、6、8周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处死,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观察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OCK1的组织定位及表达。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ROCK1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给药后3、6d、2、4、6、8周,正常对照组ROCK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5%、13%、11%、17%、14%;模型组ROCK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15%、52%、65%、7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eal—timePCR检测显示ROCK1表达量(以对照组为1),模型组表达分别为1.018759、1.381913、1.831238、2.515323、2.257623、2.188587。结论ROCK1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过程中,其组织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说明Rho/ROCK通路可能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另一条重要信号通路。
宋鑫张林医苏梦琦贾国祥王爱民
关键词:肝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蛋白酶激活受体3和蛋白酶激活受体4在由结直肠息肉进展至结直肠癌过程中表达的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蛋白酶活性受体3(PAR3)、蛋白酶活性受体4(PAR4)基因在由结直肠息肉进展至结直肠癌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分为5组,分别为结直肠癌30例、与其配对的正常组织30例(距肿瘤〉5 cm)、管状腺瘤30例、绒毛状腺瘤20例及混合性腺瘤3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观察PAR3、PAR4在结直肠腺瘤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AR3在正常组、腺瘤组、结直肠癌组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50.0%、6.7%;PAR4在上述各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5.0%、70.0%。FQ-PCR结果显示PAR3在正常黏膜、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依次降低,其表达水平分别为0.787±0.040、0.453±0.023、0.410±0.050、0.368±0.032、0.259±0.017(P=0.011);而PAR4在上述各组中表达依次增高,分别为0.370±0.301、10.384±1.474、20.892±4.485、36.311±7.953、52.083± 12.550(F=43.342,P=0.009)。SNK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任两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AR3、PAR4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付晓霞张磊张志伟耿焱韩树青宋鑫王爱民
关键词: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
黄芪对肝星状细胞基质分解素-1及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调节
2012年
目的观察黄芪对HSC—T6细胞基质分解素-1(MMP3)及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黄芪(1.0、0.5g/L)作用于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48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MMP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MMP3基因表达水平在黄芪1.0、0.5g/L两组分别为3.36±0.42、2.63±0.36,而空白对照组为2.13±0.30。TIMP.1基因表达水平在黄芪1.0、0.5g/L两组分别为3.96±0.66、4.13±0.50,而空白对照组为4.03±0.56。结论黄芪可明显增强HSC—T6细胞MMP3的基因表达,且与剂量有关;但对TIMP-1的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王爱民阴桢宏张莉马雪梅宋鑫王宝恩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基质分解素-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
Tat结合蛋白30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Tat结合蛋白30(TIP30)基因的表达,探讨结直肠腺瘤恶变过程中TIP30的作用及价值。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8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IP30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显示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TIP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7.5%、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直肠管状腺瘤、结直肠混合性腺瘤、结直肠绒毛状腺瘤中TIP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66.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同时研究结果表明TIP30的表达与肿瘤的Duckes分期(P=0.008)、分化程度(P=0.015)、淋巴结转移(P=0.024)明显相关,而与性别(P=0.955)、年龄(P=0.815)无明显相关。荧光定量PCR显示TIP30特异性扩增,其表达量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管状腺瘤、结直肠混合性腺瘤、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5.135±1.474、18.701±1.596、12.412±1.677、6.579±0.795、2.137±0.535,F=250.931,P=0.015。结论TIP30可能对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樊丽伟李洵孟晓明宋鑫汪景坤付晓霞王爱民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人宫颈癌基因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人宫颈癌基因(HCCR-1)在结直肠癌、腺瘤和正常黏膜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CCR-1在80例结直肠腺瘤、30例结直肠癌以及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CCR-1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结直肠腺瘤组及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62.50%、100.00%。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0%、66.7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F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管状腺瘤组、混合性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及大肠癌组HCCR-1表达量分别为0.609 2±0.326 1、4.034 6±1.188 4、12.353 4±2.828 0、22.563 7±78.952 0、43.202 9±7.675 4。结论HCCR-1在结直肠腺瘤的恶变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宋鑫王爱民贾树杰付晓霞李洵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人宫颈癌基因
新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为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最佳疗法,本研究选择收治的162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甲磺酸加替沙星+甲硝唑+复方铝酸铋的联合用药方案;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的联合用...
贾树杰宋鑫马玉琛
关键词:消化系疾病幽门螺杆菌联合用药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