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琳
- 作品数:6 被引量:10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的影像学与病理对照研究
- 第一部分: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非肿块强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应用2013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
- 崔晓琳
- 关键词: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摄影
- MR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模型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46
- 2015年
-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与传统的单指数模型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搜集70例(23例良性,共24个病灶;47例恶性,共48个病灶)乳腺病变并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单b值、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DCE-MRI)扫描。利用GE AW4.4工作站对于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单b值、多b值DWI图像相应参数值ADC、ADCstandard、D、D*、f值,同时生成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良恶性乳腺肿瘤之间各参数值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并利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灶的ADC、ADCstandard、D、f值分别为(1.01±0.18)×10-3 mm2/s、(1.10±0.18)×10-3 mm2/s、(0.86±0.16)×10-3 mm2/s、(25.50±9.23)%,良性病灶分别为(1.42±0.29)×10-3 mm2/s、(1.53±0.27)×10-3 mm2/s、(1.28±0.26)×10-3 mm2/s、(15.98±3.68)%,两者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良恶性病灶之间D*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223)。良性病灶I型TIC曲线更多见,恶性病灶III型TIC曲线更多见。各参数行ROC曲线分析得到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32,当取最佳诊断阈值1.03×10-3 mm2/s,相应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6%,91.7%,而联合IVIM模型参数D和f值所得AUC可提高到0.974,相应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100%。结论扩散加权成像IVIM模型参数中ADCstandard、D、f值能够用来协助诊断乳腺的良恶性病变,联合D和f值能够得到比传统的ADC值、多期动态增强TIC更好的诊断效能。
- 车树楠崔晓琳李静欧阳汉周纯武
- 关键词:弥散磁共振成像乳腺肿瘤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肝脏EHE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结果5例肝脏EHE患者均为多发,共92个病灶。全组病灶均位于肝包膜下2eIn区域内,28个病灶可见包膜凹陷征。3例行MRI检查的36个病灶中,77.8%的病灶T2压脂序列呈晕环征,91.7%的病灶增强扫描序列呈晕环征;91.7%的病灶T2压脂序列可见病灶最外缘环状低信号影,36.1%的病灶肝胆期可见中心或边缘轻度强化。2例行CT检查的56个病灶中,有7个病灶呈典型晕环征。结论肝脏EHE影像学特征以包膜下分布为主,结节可相互融合,可见包膜凹陷征及晕环征;T2压脂序列病灶外缘环状低信号影和肝胆期病灶轻度强化,有助于肝脏EH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RI对于病灶内部特征的显示优于CT。
- 梁晓张红梅叶枫邹霜梅崔晓琳欧阳汉赵心明周纯武
- 关键词:肝肿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病理学
- 乳腺MRI技术操作规范探讨
- 2014年
- 目的乳腺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成像和无辐射性,现已成为高危人群普查、乳腺癌早期诊断、判断疗效、评估预后等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的重要方法。该文简要介绍乳腺MRI的适应证、常用技术的规范和图像影响因素,以期对乳腺MRI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崔晓琳周纯武李静张仁知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乳腺疾病
- 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非肿块强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0
- 2015年
- 目的探讨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非肿块强化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诊1年以上的203例非肿块强化患者资料,根据BI-RADS分类研究其动态增强形态学特征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进行分类并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结果 203例患者中共209个非肿块强化病灶,良性病变58个(27.75%),恶性病变151个(72.25%)。良性病变中以腺病最多,占25.86%(15/58);恶性病变中浸润性导管癌最多,占47.68%(72/151),且均伴有导管原位癌成分。在形态学上,良恶性病变在局灶性分布、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10);良恶性病变在TIC类型Ⅰ型和Ⅲ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8)。恶性病变的危险性相关因素包括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TIC为Ⅲ型(OR值分别为3.5、4.22、2.48)。MRI BI-RADS分类对非肿块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04%、55.17%、83.25%。结论 MRI BI-RADS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但特异性较低。
- 崔晓琳周纯武李静李二妮张仁知赵莉芸
- 关键词:乳腺病变磁共振成像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与病理对照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动态增强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的MRI,根据BI-RADS分类观察其动态增强形态学特征。结果①44例DCIS中共发现43个强化病灶,1个病灶未见强化。非肿块性强化病灶35个(35/43,81.40%),其中节段性强化17个(17/35,48.57%),局灶性强化6个(6/35,17.14%),导管样强化4个(4/35,11.43%),区域性强化8个(8/35,22.86%);肿块性强化病灶8个(8/43,18.60%)。②对42个病灶绘制TIC,Ⅰ型5个,Ⅱ型19个,Ⅲ型18个。③单纯DCIS共30个,其中非高核级13个,高核级17个;DCIS微浸润性癌(DCIS-MI)共13个。单纯DCIS中,非高核级与高核级在强化分布方式、内部强化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5);单纯DCIS与DCIS-MI在强化分布方式、内部强化特征和TIC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IS多表现为节段分布的非肿块性强化,以节段性分布的簇状小环状强化最具特征;TIC类型以Ⅱ型和Ⅲ型多见;DCIS的TIC类型与病理学核分级存在一定相关性。
- 崔晓琳周纯武李静张仁知李二妮
- 关键词:导管乳腺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