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冬冬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稻瘟
  • 2篇稻瘟病
  • 2篇瘟病
  • 2篇病菌
  • 1篇稻瘟病菌
  • 1篇致病性分化
  • 1篇噻唑
  • 1篇孢子
  • 1篇芦笋
  • 1篇芦笋茎枯病
  • 1篇芦笋茎枯病菌
  • 1篇酶活性
  • 1篇茎枯病
  • 1篇枯病
  • 1篇防效
  • 1篇防御酶
  • 1篇防御酶活性
  • 1篇分化
  • 1篇分生
  • 1篇分生孢子

机构

  • 3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常冬冬
  • 3篇杨迎青
  • 3篇兰波
  • 3篇李湘民
  • 2篇徐沛东
  • 1篇张顺梁
  • 1篇胡水秀

传媒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丽江新团黑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被引量:8
2015年
为明确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化情况,将分离的100个单孢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传统鉴别品种和30个抗瘟单基因品系上,根据接种品种的抗感反应确定稻瘟病菌的优势小种类型、生理小种组成、致病力及其所含无毒基因等信息,并与从同一地区其他寄主品种分离到的稻瘟病菌种群的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从丽江新团黑谷上分离的稻瘟病菌与从整个区域不同品种上分离的病菌致病性分化情况相似,其中从丽江新团黑谷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小种ZA占85.00%、ZB占13.00%、ZC占2.00%,优势小种为ZA1、ZA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83.33%;从其他寄主品种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ZA占53.85%、ZB占38.46%、ZC占5.77%、ZD占1.92%;优势小种为ZA1、ZB1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78.01%。
兰波杨迎青常冬冬徐沛东李湘民
关键词:稻瘟病菌分化
烯丙苯噻唑对水稻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温室水稻苗期接种稻瘟病菌,测定烯丙苯噻唑(Probenazol)对水稻植株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过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处理的水稻幼苗,PAL、POD和PPO三种防御酶的活性均大于对照,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酶活性越大;接菌后高浓度药剂处理的水稻防御酶活性的增长速率和高活性维持时间显著大于空白对照;300g/m2药剂(秧盘撒施剂量)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69.98%,对照药剂75%三环唑WP(每667m2施用26.7g,秧盘喷雾剂量)对稻瘟病的防效为76.73%。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0g/m2(秧盘撒施剂量)药剂对水稻叶瘟和穗瘟的防效分别为75.74%、66.26%,对照药剂75%三环唑WP(每667m2施用26.7g,水稻分蘖期和破口初期喷雾剂量)对水稻叶瘟和穗瘟的防效分别为82.05%、71.64%。
徐沛东常冬冬兰波杨迎青李湘民
关键词:稻瘟病防御酶防效
几种因素对芦笋茎枯病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为明确芦笋茎枯病菌的最适产孢条件,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等因素对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菌在PDA、NLPDA和OLPDA等富营养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2.0×107个;而在WA和Czapec培养基上较小。在28℃下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5.0×107个;达到34℃后,其数量均为0。24 h黑光培养下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40个和5.0×107个;完全黑暗下较小。供试碳源均未明显促进基础培养基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其数量接近0;酵母粉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均较大,而硫酸铵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接近0。研究表明,培养基、温度和光照对芦笋茎枯病菌产孢的影响较大,某些氮源可提高产孢量,而碳源对其产孢几乎无影响。
杨迎青兰波胡水秀常冬冬张顺梁李湘民
关键词:芦笋茎枯病菌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