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俊萍
- 作品数:147 被引量:686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DESIRE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血运重建治疗的6005例患者。本研究从中选择ACS患者4865名,分为年龄<40岁组135名、40~49岁组738名、50~59岁1329名、60~75岁2425名、>75岁238名,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ACS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77.1%比22.9%,P<0.05),其中女性患者比例在50~59岁组(18.3%)、60~75岁组(30.6%)、年龄>75岁组(28.6%)比<40岁组(3.05%)、40~49岁组(7.5%)明显增加。50~59岁组、60~75岁组、年龄>75岁组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主,而年龄<40岁组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见。年龄<40岁组、40~49岁组患者多与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有关;50~59岁组、60~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患者多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此外在60~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患者中血肌酐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除60~75岁组(2.18±0.81支)与>75岁组(2.23±0.81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40岁组1.67±0.81支,40~49岁组1.86±0.84支,50~59岁组2.04±0.85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5岁组更多见到开口病变(12.2%)。年龄<40岁组及年龄>75岁组的血运重建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患者血运重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75岁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较低(66.8%),与其他各组(<40岁组81.5%,40~49岁组81.7%,50~59岁组78.7%,60~75岁组74.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年龄>75岁组患者院内MACCE为5.0%,与其他各组(<40岁组0,40~49岁组2.0%,50~59岁组1.6%,60~75岁组2.6%)相比,差异均有�
- 金彦彦马长生康俊萍聂绍平张崟吕强刘晓惠董建增胡荣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 严重左心室扩张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对比严重左心室扩张(LV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接受PCI或CABG治疗的严重LVD患者251例,分析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住院和随访期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结果严重LVD患者接受PCI治疗101例,CABG治疗150例,其中PCI组的住院MACCE发生率低于CABG组[3.O%(3/101)比10.7%(16/150),P=0.024],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0%、8.7%(P=0.028)。PCI组和CABG组分别随访(516±182)d和(515±231)d(P=0.967),分别有99例(98.0%)和136例(90.7%)完成随访。两组随访MACCE发生率PCI组、CABG组分别为18.2%(18/99)、9.6%(13/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14.1%、14/99)比CABG组高(0.7%、1/136,P〈0.01),两组随访死亡[4例(4.0%)比12例(8.8%),P=0.151]、心肌梗死[2例(2.0%)比1例(0.7%),P=0.781]和脑卒中[2例(2.0%)比0例(0.0%),P=0.176]的发生率相当。结论严重LVD患者接受PCI安全可行,其住院病死率较低,远期预后与CABG相当,但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
- 王晓聂绍平杜昕吕强康俊萍刘新民胡荣董建增刘小慧马长生
- 关键词:肥大左心室血管成形术
- 伴左心室功能低下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征与住院结果
- <正>目的:了解伴左心室功能低下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与造影特征、住院干预与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方法:SUNDAY注册研究(The Strategies for UA/NSTEMI and D...
- 聂绍平吕强康俊萍张崟杜昕胡荣郝鹏刘彤王苏梁金鑫何继强董建增刘晓惠马长生
- 文献传递
- 心房颤动门诊病例的调查
- 2004年
-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门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治疗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患病率.收集2003年7月至2003年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270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登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以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房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在270例房颤中,男147例,占54.4%;患者年龄62.0±10.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93例,占34.4%,慢性房颤177例,占65.6%.瓣膜性房颤85例,占31.5%,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中,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9.4%和9.2%.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为95.3%,合并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23.4%,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就诊时国际标化率<2.0的占57.6%.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率为38.7%,胺碘酮可引发甲状腺机能紊乱.结论:门诊房颤患者以老龄患者为主,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高,华法林的应用率低,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 杜昕胡荣康俊萍韩智红刘晓惠董建增马长生
- 需血运重建的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比较需血运重建的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血运重建的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终点事件与二级预防情况。结果3763例患者中,女性797例(21.2%)。其中早发冠心病123例,占女性患者的15.4%;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387例,占男性患者的13.0%。与男性相比,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或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比例小。男性患者吸烟比例较大,而女性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的较多,血脂异常、肥胖或超重在男性患者更为显著。女性患者前降支病变的比例高,血运重建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更多的女性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终点事件无显著性别差异。结论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与男性存在差异。
- 韩智红吴学思吕强康俊萍张晓玲张维东陈方刘晓惠马长生
- 关键词:冠心病女性
- 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比较在广泛使用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时代,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DESIRE(Drug-Eluting Stent Im-pacton Revascularization)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入选了两个不同时间段即非DES时代及DES时代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3763例患者。本研究选取DES时代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70例(包括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和本次入院新诊断糖尿病者),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致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两组基线情况无明显差异。PCI组的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低于CABG组(0.5%比4.1%,P=0.001),主要为死亡率较低(0.5%比3.3%,P=0.012)。PCI组和CABG组分别随访592.6±121.3d及581.5±148.3d,两组随访率相似(92%比89.7%,P=0.311),两组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有增高趋势(14.2%比9.0%,P=0.056),主要为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较多(8.5%比2.1%,P=0.001),随访中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相似。结论在广泛使用DES的时代,行PCI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CABG,主要为院内死亡率低。两组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的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
- 吕强马长生康俊萍聂绍平杜昕胡荣刘新民贺立群张崟董建增刘小慧顾承雄黄方炯吕树铮吴学思
-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
- 45岁以下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特征
- 2004年
- 目的 了解年龄≤ 45岁不稳定心绞痛 (UA)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住院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特征。方法 SUNDAY注册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登记研究 ,选择首次因UA/NSTEMI在我院住院的患者 ,按年龄分为≤ 45岁和 >45岁组 ,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临床特征。结果 共入选 10 13例患者 ,其中≤ 45岁的患者 72例 ( 7.1% )。年龄≤ 45岁组男性更多( 93 .1%与 68.7% ,P <0 .0 0 1) ,吸烟比例较高 ( 5 9.7%与 3 6.7% ,P <0 .0 0 1)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较低 ( 3 7.0 4± 7.80mmol/L与 40 .48± 9.3 5mmol/L ,P <0 .0 1) ,高血压 ( 3 6.1%与 65 .4% ,P <0 .0 0 1)、糖尿病 ( 9.7%与 2 1.3 % ,P <0 .0 1)和缺血性卒中 ( 0 %与 9.1% ,P <0 .0 1)病史少。年龄≤ 45岁的患者单支病变更多 ( 4 4.8%与 2 8.4% ,P <0 .0 1)。结论 年龄≤ 45岁UA/NSTEMI的住院患者中男性和单支病变更多 ,吸烟比率更高 ,HDL
- 康俊萍聂绍平杜昕吕强张崟胡荣韩智红郝蓬刘彤王甦何继强梁金鑫董建增刘晓惠马长生
-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
-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较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各期支架血栓(ST)的发生情况,并与置入金属裸支架(BMS)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支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01-07至2002-06和2003-07至2005-06期间接受PCI并置入支架的所有患者,共入选3893例。随访至少2年。根据所使用支架分为DES组(n=2930,至少置入1枚DES)和BMS组(n=963,单纯置入BMS)。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和随访期内临床资料,并根据美国和欧洲学者组成的学术研究联盟(ARC)正式发表的支架血栓定义判定支架血栓事件。结果:与BMS组相比,DE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而白细胞数、甘油三脂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较低,既往有冠脉血运重建病史者较多,但吸烟、糖尿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生率较低;在DES组患者的冠脉病变中,多支病变、开口病变、前降支(LAD)近段病变和左主干(LM)病变发生率较高,但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所占的发生率较低,造影成功率及完全血运重建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001)。两组患者PCI术后无论在住院期还是之后的随访期内,所有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而支架血栓发生率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晚期和晚晚期均无差异(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DES组患者发生支架血栓的危险因素为:氯吡格雷疗程短和冠脉多支病变(P均<0.001);而BMS组患者发生支架血栓的危险因素为:血清肌酐值升高和合并高血压(P均<0.05)。结论:尽管DES时代患者的病变更为复杂,所置入的DES数更多,但支架血栓的发生率并不比BMS时代更高。但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过短和冠脉多支病变是支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
- 张强马长生聂绍平吕强康俊萍杜昕张崟贾长琪胡荣刘新民刘小慧董建增吴学思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冠脉血运重建支架血栓
- 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复发机制和再次消融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复发的机制,以及代谢综合征对再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初次导管消融的患者共522例,175例复发,复发患者中98例行再次消融(3例失访),资料完整的95例入选本研究。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根据三维激动标测,以及隔离肺静脉后房颤是否终止和诱发将复发机制分为肺静脉机制和肺静脉外机制。结果95例患者中代谢综合征53例(55.8%)。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24例(45.3%),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14例(26.4%),房颤合并房扑或房速15例(28.3%);非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18例(42.9%),房扑或房速17例(40.5%),房颤合并房扑/房速7例(1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恢复在代谢综合征组为83.3%,在非代谢综合征组为8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机制考虑存在肺静脉外因素代谢综合征组25例(47.2%),非代谢综合征组为20例(47.6%)(P=0.965)。平均随访3-73(29.6±20.5)个月,共有33例(34.7%)复发。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对35.7%, P=0.955)。结论代谢综合征对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机制和再次消融成功率无影响。
-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小慧喻荣辉龙德勇杜昕康俊萍吴嘉慧宁曼桑才华魏永燕蒋晨曦李松男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
-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等级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连续入选接受PCI治疗的2 234例患者,至少随访1年以上。按照LVEF分为:A组,LVEF≤40%(106例);B组,LVEF 41%~49%(205例);C组,LVEF≥50%(1 923例)。比较各组院内、长期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结果:A、B、C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2.8%、0.5%、0.2%,P<0.01;长期死亡率分别为5.7%、4.4%、1.6%,P<0.01。A、B、C组院内MACCE率为5.7%、2.0%、1.0%,P<0.01;长期MACCE率为18.8%、11.6%、11.7%,P<0.05。COX多因素回归示:A组患者长期死亡风险是C组患者的3.646倍(RR3.646,95%CI1.517~8.762);B组患者长期死亡风险是C组患者的2.184倍(RR2.184,95%CI 1.321~5.684)。结论:LVEF≤40%患者院内及长期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仍明显高于LVEF>41%患者。
- 金彦彦马长生康俊萍聂绍平张崟吕强刘晓惠胡荣
-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射血分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