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毅
- 作品数:78 被引量:809H指数:21
-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影响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67
- 2011年
-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夏季是东北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也是降水集中的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是影响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79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了影响东北地区夏季5~8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发现:东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异常在5,6月(初夏)和7,8月(盛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初夏降水异常以冷涡活动的影响为主,而盛夏则以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为主.初夏,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年,东北地区西北部出现随高度向西倾斜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东北地区冷涡活动频繁.盛夏,东北地区降水异常主要受到局地对流层高层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移以及低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影响.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风异常的加强,向北输送到东北地区的水汽显著增多,东北地区盛夏降水偏多.此外,与7月份相比,8月东北降水除了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中高纬度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影响.
- 沈柏竹林中达陆日宇廉毅
- 关键词:年际变化冷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东北地区一次突发性暴雨分析被引量:16
- 1995年
- 通过对1991年7月20日长春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位温梯度倾向、稳定度、水汽条件及中尺度动能的收支平衡分析,研究了此次强天气发生的物理背景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前,θse梯度显著增强区、对流不稳定区及其倾向分布、Q矢量辐合区的存在以及水汽含量的大幅度增长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物理背景和环境条件。(2)此次突发性暴雨以中尺度能量过程为主。
- 孙力廉毅白乐生
- 关键词:突发性暴雨降水分析
- 长春近地层空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的观测与分析
- 2004年
- 采用便携式CO2浓度分析仪,在长春市气象站对长春近地层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观测。观测资料表明,长春近地层空气CO2浓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夏季CO2浓度表现为夜间明显高于白天,每日CO2浓度高值期为383- 441ppm,低值时期为322-342 ppm。冬季每日CO2浓度高值期为425-474ppm,低值期为381-397 ppm,仍然是白天低于夜间。春、秋两季长春CO2浓度的昼夜变化不象夏天和冬天那么明显。近地层空气CO2浓度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12月前后浓度最高,为400至410 ppm左右; 7、8月份最低,为360-370 ppm左右;春、秋季处于两者之间,均在390 ppm上下。其变化与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光合作用有关。
- 王琪廉毅涂钢
- 关键词:CO2浓度近地层二氧化碳浓度
- 卫星云迹风导出系统的研究
- 刘志明张其松晏明廉毅金德镇孙力张文哲任红玲秦步云
- 根据云运动定量推导出的风场,称为云迹风,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卫星产品。这些估计值在一些地区仅为常规风测量的补充资料,而在其他许多地区(如海洋、荒漠等),它又是唯一的风信息源。当若干静止卫星定点分布于赤道上时,则实现了赤...
- 关键词:
- 确定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一种方法被引量:21
- 2007年
-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动范围、建立、持续和撤退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定义,计算其建立时间(候)和空间分布,发现EASSM除继续向北推进的方向外,在20°─25°N还有明显向东的分支,以及向西稍偏北的分支,107.5°E以西的季风建立等时线梯度十分密集,而以东的等时线梯度很小,季风建立的等时线的总体以110°─115°E为轴心、明显向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凸起的近于折线的分布,表明EASSM先在中国大陆建立,而同纬度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夏季副热带季风后建立;(2)撤退的等时线则近于与建立的等时线相反分布,沿120°E的方向凸向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和近海地区先撤退;(3)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EASSM建立的概率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我们尝试定义了<35%概率等值线的地区为其影响的边缘地带,北边界始于黑龙江省北部48°N附近向东南经由黑龙江省南部和俄罗斯滨海省,穿过日本海止于日本北海道南部,其西边界由东北向西南沿中蒙边境止于青藏高原。20世纪90年代北部边缘地带与多年平均比偏南3─5纬度,而西部边缘变动较小,只向东偏了1个经度。
- 廉毅沈柏竹高枞亭李尚锋
- 2014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季内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文中采用美国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个站逐日降水量资料,按照廉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标准,对2014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季内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4月第3候(21候),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副热带季风在中南半岛东侧先建立;2014年5月第2候(26候)在我国两广地区全面爆发。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于2014年7月第4候(40候)在东北区建立,7月第5候(41候)撤出东北地区,2014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东北区建立与撤退均比常年偏早。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以候为尺度的季内变化,与我国降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4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异常偏弱,是导致我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的重要原因。850h Pa和200h Pa扰动流场的越赤道气流对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副高、东北冷涡、东亚阻塞的位置和强度为2014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活动异常提供了环流背景。
- 苏丽欣杨旭李尚锋廉毅
- 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被引量:93
- 2000年
- 本文首先分析了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特征及其对东北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 ,然后利用 NCEP/ NCAR1 958~ 1 997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探讨了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子 ,同时对降水也有重要影响。冷涡活跃年夏季 ,50 0 h Pa高度场会出现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布的正—负—正距平波列 ,即与东亚阻高势力偏强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等大尺度环流背景相联系。在对流层中上层 ,高空西风急流有明显的分支现象 ,特别是亚洲中纬西风急流位置偏南。而在对流层中下层 ,东北地区和华北大部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等地由明显的气旋式距平环流所控制 ,并且源自东北及其以西地区的北风距平可一直推进至长江流域并转变为西北风距平 ,并与那里的西南风距平汇合而形成有利于该地区梅雨偏多时的环流形势 ,与此同时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容易出现垂直速度负距平、涡度正距平和散度负距平分布 ,而华北和华南大部上述物理量一般为相反的距平分布 ,从而对应少雨形势 ,并且中国北方地区 (长江以北 )对应负温度距平。当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偏弱时 ,一般会出现与上述相反的结果。
- 孙力安刚廉毅沈柏竹唐晓玲
- 关键词:东北冷涡大气环流异常夏季气候
- 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异常活动监测分析
- 2023年
- 为了进一步研究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异常活动,利用1961—2022年NCEP/NCAR的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全国16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路径属于偏西类,活动特征异于常年,先后两次进退我国东北区,这与2022年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台风进入东北区较早以及东北冷涡异常活跃有关;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是近10 a中首次出现2次在东北区建立和撤退的情况,其对应的同期环流背景差异显著;202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我国东北区较常年建立偏早,但主要影响东北地区南部的降水,对吉林省夏季降水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这与同期东亚低压异常活动及环流异常分布密不可分。
- 苏丽欣石晨沈柏竹廉毅
- 关键词:夏季风降水
- 气候增暖对3种典型落叶乔木物候的影响——以长白山区为例被引量:4
- 2020年
- 为了进一步明确长白山区几种典型落叶乔木物候对气候增暖的响应,利用1981—2009年该地区25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6个农业气象站3种典型落叶乔木—榆树(Ulmus pumil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加拿大杨(P.canadensis)、杏树(Prunus armeniaca)物候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1—2009年,长白山区3种典型落叶乔木的平均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呈不显著提前趋势,平均叶黄末期、落叶末期以0.304~0.307 d/a速度呈极显著推后趋势。≥0℃积温是影响春季物候的主要因子,3月上旬—4月中旬是气温影响展叶始期的最优时段,该时段气温每上升1℃,展叶始期提前2.41 d;≤10℃积寒是影响秋季物候的主要因子,9月中旬—10月上旬是气温影响叶黄末期的最优时段,该时段气温每上升1℃,叶黄末期推后2.38 d。
- 王冬妮唐晓玲廉毅崔佳龙杜春英纪仰慧
- 关键词:落叶乔木物候气候增暖
- 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被引量:5
- 2019年
-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著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
- 刘刚刘刚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