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 作品数:77 被引量:33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福建教育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线上生物实验教学探索——以“DNA粗提取”为例 2020年 文章以“DNA粗提取”实验为例,分析深度学习理论在线上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教学实践案例,以推动线上实验教学开展。 张云 林凡关键词:线上教学 生物实验 N-酰基乙醇胺延缓香石竹切花(Dianthus caryophyllus L.)衰老机理的研究 揭示切花采后衰老机理,是观赏园艺学科应用基础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采后保鲜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N-酰基乙醇胺/(N-acylethanolalnines,NAEs/)作为细胞中微量的脂质组分,因其参与了植物细胞抗病防卫系统... 张云关键词:瓶插寿命 膜脂过氧化 抗氧化防护 香石竹 月季 文献传递 网络资源链接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临床思维 被引量:2 2017年 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张云 林凡关键词:生物化学 临床思维 教学手段 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的再思考 被引量:3 2013年 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实验中常应用1mol/LKNO3溶液。其中涉及的原理是,当外界溶液(1mol/LKNO,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内的水分外渗,原生质体随着液泡一起收缩而发生质壁分离。但在细胞失水的同时,由于K+和NO3-可以被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引起细胞液浓度的升高,一旦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又重新开始吸水,因而在质壁分离发生之后出现自动复原的现象。 张云 林颖幍 陈巧关键词:植物细胞 质壁分离 细胞液 原生质体 主动运输 “探究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干扰因素探讨 被引量:3 2021年 在“探究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实施方案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论。对探究实践活动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此现象与活动实施过程中所用光源光质不纯、光照强度不一致以及植物对光质响应不同有关,同时指出应以光量子通量密度作为光照强度的度量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实施建议,以期为该探究活动的科学实施提供参考。 张云 林颖韬 范怀全关键词: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 “5E”培训策略在中学理科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中的运用——以“高中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为例 被引量:17 2016年 "5E"培训策略借鉴了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机构提出的"5E"教学模式。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为例,进行了"5E"培训策略的实践探索,阐述了该策略的实施步骤与要点,并分析了策略实施的训后价值,以期对中学理科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提供借鉴经验。 张云 林颖韬 郭春芳关键词:理科教师 实验教学能力 “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活动的实验优化 被引量:3 2014年 对"p 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活动中用碘液或斐林试剂检测酶活性无法获得预期实验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如下改进方案:1将0.01 mol/L HCl溶液、0.01 mol/L Na OH溶液设置为酸、碱环境条件;2检测试剂为碘液时的反应体系为:3%淀粉溶液与0.1%α-淀粉酶溶液各1 m L,25℃室温反应5 min;3检测试剂为斐林试剂时的反应体系为:6%淀粉溶液2 m L、0.1%α-淀粉酶溶液1 m L,25℃室温反应10 min。 叶永菁 张云关键词:PH Α-淀粉酶 活性检测 “论证探究式”模型在教师实验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8年 本文阐述了"论证探究式"(argument-driveninquiry,ADI)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内容,并以高中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中"实验专题"课程为载体,进行了基于"ADI"教学模型的教学实践探索,训后结合参训学员反馈评价,对基于"ADI"教学模型的培训课程进行了反思并给出培训建议,以期对中学理科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训提供借鉴经验。 张云 易骏 林颖韬关键词:理科教师 实验教学能力 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活动建议的疑问与改进 被引量:1 2014年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活动,其推荐的有氧、无氧呼吸装置均不能保证各自培养的酵母茵只进行单一的呼吸方式。针对此不足,应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新的实施方案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从气密性装置的培养液上层空间检测出CO2浓度的升高、O2浓度的降低、培养液中溶氧量的消耗以及培养液中酒精的生成,来证实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张云 林颖韬 陈巧 林凡关键词:酵母菌 细胞呼吸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畲药“十二时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畲药"十二时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成分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挖掘并利用TCMSP等数据库获取畲药"十二时辰"的已知化学成分和相关靶点;将获得的靶点信息与Drug Bank数据库中抗RA药物靶点进行映射,分析药物治疗RA的可能性;利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和"十二时辰抗RA靶点-人体蛋白"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分析,分析药物治疗RA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畲药"十二时辰"含有油酸、棕榈酸、齐墩果酸、十五烷酸等潜在抗RA化合物,潜在抗RA关键靶点为前列腺素G/H合成酶1、2和凋亡调节因子Bcl-2等;GO结果提示其治疗RA的基因功能主要体现在炎症反应、凋亡过程负调节、NF-κB转录因子活性正调节、蛋白质同源二聚化活性等方面;KEGG结果暗示主要相关信号通路有TNF、PI3K-Akt、Rheumatoid arthritis、Toll样受体和MAPK等信号通路。结论:畲药"十二时辰"可能通过多靶点、多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减轻炎症反应,发挥治疗RA的作用。 曾熙颖 张云 左春兰 林凡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