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光辉

作品数:123 被引量:1,988H指数:2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农业科学
  • 12篇天文地球
  • 9篇水利工程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9篇土壤
  • 28篇土壤侵蚀
  • 24篇水土
  • 24篇黄土丘陵
  • 21篇坡面
  • 18篇丘陵区
  • 18篇黄土丘陵区
  • 16篇黄土高原
  • 14篇径流
  • 12篇植被
  • 12篇水土保持
  • 12篇水土流失
  • 12篇坡面流
  • 10篇退耕
  • 10篇流域
  • 10篇河流域
  • 9篇降雨
  • 8篇水动力
  • 8篇水动力学
  • 8篇退耕还林

机构

  • 101篇北京师范大学
  • 48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西北大学
  • 3篇江西省水土保...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咸阳师范专科...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北京市地质研...
  • 2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原子能科...

作者

  • 123篇张光辉
  • 11篇王兵
  • 10篇刘宝元
  • 10篇王浩
  • 7篇曹颖
  • 6篇刘国彬
  • 6篇李振炜
  • 6篇梁一民
  • 6篇孙龙
  • 6篇朱良君
  • 5篇杨勤科
  • 5篇罗榕婷
  • 4篇蒋定生
  • 4篇任宗萍
  • 4篇刘瑛娜
  • 4篇王志强
  • 4篇唐科明
  • 3篇杨扬
  • 3篇师阳阳
  • 3篇柳玉梅

传媒

  • 25篇水土保持学报
  • 17篇水土保持通报
  • 14篇中国水土保持...
  • 11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山地学报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水文
  • 5篇水科学进展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向及油蒿植株对生物结皮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解油蒿植株及风向对生物结皮分布的影响,采用样线法对毛乌素固定沙地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蒿植株下的生物结皮厚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西北方向的生物结皮最厚,西南方向与东北方向生物结皮最薄且无明显差异.生物结皮厚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油蒿植株根部0 ~ 20 cm处,平均厚度为1.10 cm,随着与油蒿植株距离的增加,生物结皮厚度逐渐减小,在小于60 cm的范围内距离油蒿植株越近结皮厚度越厚,反之,生物结皮越薄.油蒿植株下的生物结皮分布与风向和到油蒿植株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受风向的影响,油蒿植株在西北方向可以拦蓄更多降尘,加速了在西北风向上生物结皮生长,同时油蒿植株又为生物结皮的生长过程提供有利条件.
刘法张光辉杨海龙高甲荣崔强李柏
关键词:油蒿生物结皮风向毛乌素沙地
黄土丘陵区浅沟表层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23
2014年
选取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2条发育完整的浅沟(长90m,宽40m)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浅沟表层(0-5cm)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土壤容重从浅沟上部到下部总体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配对T检验表明,平行浅沟分布的9条样线在垂直浅沟方向上土壤容重差异不明显,浅沟分水线、浅沟沟坡和浅沟沟底之间差异不明显;方差分析表明,浅沟上部与中部和下部土壤容重差异显著,而中部和下部无显著差异。地统计学分析表明:在2,4,6,8,10,20m的采样间隔下,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理论变异函数的拟合精度逐渐降低;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和变程各不相同;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变化范围为0.00∽0.55,为强度空间依赖性和中度空间依赖性;垂直和平行浅沟的各向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的空间异质性以各向同性为主。
耿韧张光辉李振炜王浩栾莉莉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容重地统计学
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被引量:44
2012年
生态环境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的难度。确立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在解决同一类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关注的关键问题。该文以延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对象,选取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法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多方案综合决策支持系统(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 framework-multipl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PSIR-mDSS)对研究区域1999-2009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进行了评家,结果表明:DPSIR-mDSS模型在构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人类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与环境系统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简化为一对一因果链,评价过程得以分解、简化,且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域生态恢复环境效应实际变化情况一致,能较好的解释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耕地压力、生态需水亏缺等接踵而至,应在今后予以重视。
王兵张光辉刘国彬杨勤科杨艳芬
关键词:生态退耕还林(草)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中尺度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效应评估被引量:15
2012年
基于DPSIR概念模型,构建中尺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对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恢复环境效应综合值在退耕还林(草)试验、实施和恢复阶段分别较评价初期增加了30%、43%和56%;环境分项值则减小了6%、20%和22%,社会分项值增加了43%、114%和143%;经济分项值增加了29%、129%和129%。退耕还林(草)、耕地压力、输沙模数和侵蚀性降水量等驱动和压力因子是生态恢复环境响应的敏感指标,退耕还林(草)对生态环境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期才能被生态环境所响应。
王兵刘国彬张光辉杨勤科杨艳芬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DPSIR模型
一种根土复合体剪切测试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根土复合体剪切测试方法及其装置,包括如下步骤:在选定的测定地点放置剪切盒,将所述剪切盒向下按入土壤中;修整所述剪切盒周围的地面与所述剪切面齐平;将夹具与所述剪切盒固定连接,并将所述剪切测试装置锚固在所述地面...
邢书昆张光辉刘瑛娜王丽丽王滋贯
文献传递
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的森林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崇义县为例)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林业生产和管理部门获取森林资源数据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充分获取森林资源的现状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
张光辉
关键词:森林资源数据库GIS资源调查
文献传递
渭北旱塬膜上灌灌水技术试验研究被引量:12
1999年
膜上灌是起源于我国新疆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因水在膜上流动,流动速度快,减小了水分深层渗漏,同时水流由渗水孔和放苗孔渗入土壤和作物根系周围,因而提高了灌水均匀度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着重从水流运动特性、渗水孔面积、膜畦长度、生长和产量状况、水分利用等方面介绍了膜上灌技术在渭北旱塬研究的初步结论。
张光辉朱立选
关键词:渭北旱塬膜上灌灌水技术节水灌溉
渭北旱塬膜上灌小麦研究初报被引量:11
1999年
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膜上灌小麦的水量平衡、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产量水平以及生理指标的日变化,研究结构表明在渭北旱塬区应用膜上灌技术可以减小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改变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增加土壤水分贮量、调节作物生长微环境,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张光辉朱立选
关键词:膜上灌小麦渭北旱塬节水灌溉
黄土丘陵区典型农耕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揭示黄土丘陵区典型农耕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黄土高原地区农耕地土壤侵蚀控制、水土保持和有限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运用双环法,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农作物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渗试验对不同作物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典型农耕种植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p<0.05)。不同作物地土壤稳定入渗率的季节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种植3种作物地与裸地的土壤稳定入渗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种植马铃薯地平均土壤稳定入渗率最大,其次是大豆地和谷子地。农事活动、容重、孔隙度和作物根系生长是影响农耕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黄土丘陵区典型农耕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变化主要是由农事活动、容重、土壤孔隙度和作物根系生长等因素所导致。
郁耀闯张光辉
关键词:根系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沙打旺草地截留试验研究被引量:9
1995年
本文采用称重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沙打旺草地对降雨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截留量(P_j)与草地盖度(C)、降雨强度(I)及降雨时间(t)之间存在P_j=-0.0186+0.0601CIt-0.00612C ̄2I ̄2t ̄2的关系;沙打旺草地最大截留率为29.7%;同时分析了盖度、雨强、降雨时间对草地截留的影响。
张光辉梁一民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沙打旺草地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