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水松

作品数:35 被引量:485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江西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木麻黄
  • 12篇护林
  • 12篇防护林
  • 7篇造林
  • 7篇林带
  • 5篇木麻黄防护林
  • 5篇基干林带
  • 5篇海岸
  • 4篇低效林
  • 4篇杉木
  • 4篇湿地松
  • 4篇树种
  • 4篇土壤
  • 4篇海岸带
  • 3篇杉木林
  • 3篇间伐
  • 3篇间伐强度
  • 3篇更新造林
  • 2篇养分
  • 2篇养分含量

机构

  • 34篇福建省林业科...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江西省林业科...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省林业厅
  • 2篇福建省来舟林...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35篇张水松
  • 26篇林武星
  • 25篇叶功富
  • 24篇徐俊森
  • 20篇谭芳林
  • 6篇隆学武
  • 6篇林捷
  • 6篇傅忠华
  • 5篇陈洪
  • 4篇林光
  • 3篇吴克选
  • 3篇郑蓉
  • 3篇薛建辉
  • 3篇陈长发
  • 3篇何寿庆
  • 3篇潘惠忠
  • 2篇冯立民
  • 2篇傅玉狮
  • 2篇郑天汉
  • 2篇黄宝龙

传媒

  • 19篇防护林科技
  • 7篇林业科学
  • 2篇林业科技通讯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福建林业科技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9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混交模式防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被引量:10
2003年
在福建东山赤山防护林场对不同模式混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的CO2补偿点为163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171,暗呼吸速率为0.28μmol/(m2·s),光补偿点为40μmol/(m2·s),光饱和点为1100μmol/(m2·s);湿地松林冠下层和林冠上层的净光合作用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且林冠上层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营造湿地松-木麻黄的带状混交林时,为了提高湿地松的光合效能,湿地松带的行数应不少于3~4行;对稀疏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光合效能的研究表明,在郁闭度小于0.28的稀疏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可作为老林带更新的一种方式。
谭芳林薛建辉张水松林武星傅忠华
关键词:混交模式防护林湿地松光合特性
海岸带风口沙地提高木麻黄造林效果的研究被引量:58
2000年
自 1 998年 5月以来 ,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和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基干林带前沿风口干旱沙地 ,进行提高木麻黄造林效果配套技术研究。经 2年试验研究 ,在分析风口困难立地造林失败主要原因基础上 ,从木麻黄抗逆品系选择应用 ,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方式 ,采用深挖整地、放客土、拌泥浆、提早造林季节、选择大雨天冒雨造林、大苗深栽等抗旱造林配套技术以及旱季培土抚育保墒、浇水保苗和筑沙堤设风障防潮防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造林方法 ,在造林屡次失败的风口沙地木麻黄造林保存率提高到 80 %~ 90 %。在造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张水松林武星叶功富徐俊森谭芳林
关键词:海岸带防护林木麻黄成活率
木麻黄基干林带类型划分和更新造林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28
2002年
1992年以来 ,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 ,通过对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典型调查、防风效能流动观测和更新改造技术系列研究 ,提出依据地貌类型、海风强弱、微地形、林木生长、林带结构特征和防风效能等相结合的基干林带类型分类系统 ,把当地林带分为 9种主要类型 ,并提出基干林带分类更新理论。由于基干林带分类理论研究的突破 ,带动了林带更新方式和造林技术的不断创新 ,有力地推动了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的顺利发展。在林带更新方式方面 ,按照不同类型林带研究结果 ,提出带内隔带、林冠下造林和疏伐套种更新方式等 ,以及应用时的更新带宽度、郁闭度和疏伐强度的控制等各项关键技术。根据树种适应性、速生性和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提出用于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造林树种 ,如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刚果 12 #按、湿地松和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等。这些优良树种和无性系已繁殖 70 0× 10 4 株 ,陆续在邻近市县推广造林。在林带更新造林关键技术方面 ,因应不同类型林带秋冬季大风、干旱、土壤缺水贫瘠等不良生境条件 ,研究提出挖深穴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拌泥浆、春季雨天冒雨造林 ,容器苗大苗深栽和幼林培土保墒抚育等系列化抗旱造林技术 ,多数树种造林成活率达到 90 %左右。 3a幼林 ,?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林武星陈洪
关键词:更新造林
木麻黄低效林类型划分及量化指标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以福建沿海460块木麻黄标准地近86000个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木麻黄低效林系统中的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林分结构和防风效能等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进行了论证分析。依据木麻黄低效林所处生境条件、形成原因和分布状况,把低效林划分为残次林、过熟林、罹害林和过密林4种类型,其中残次林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低效林类型。选定树高和蓄积年均生长量为生长指标,林分郁闭度为结构指标,基干林带后20H 处风速下降率和后沿片林的对内风速下降率为防风效能指标,对面积最大的残次林提出低效林的划分标准。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把木麻黄残次低效林划分为4个等级,确定各级别低效林的量化指标。
叶功富张水松徐俊森林武星曾国强吴寿德谭芳林林捷
关键词:木麻黄低效林
木麻黄基干林带分类更新理论、更新方式和更新造林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17
2000年
自1992年以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通过对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典型调查和防风效能流动观测结果,研究提出依据地貌类型、海风强弱、微地形、林木生长、林带结构特征和防风效能相结合的基干林带主要类型分类系统,把当地林带分为9种主要类型,并据此提出基干林带分类更新理论。由于基干林带分类理论研究的突破,带动了林带更新方式和造林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的顺利发展。在林带更新方式方面,按照不同类型林带更新造林研究结果,提出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渐伐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林冠下套种更新方式和林带前沿造林换带更新方式等,以及应用时的各项技术要求。根据树种适应性、速生性和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提出用于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造林树种,如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刚果12~#桉、湿地松和木麻黄优良品系等。这些优良树种和品系已繁殖300多万株,陆续在邻近县市推广造林,深受当地林业部门和群众欢迎。在林带更新造林关键技术方面,因应不同类型林带秋冬季大风、干旱、土壤缺水贫瘠等不良生境条件,研究提出挖深穴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拌泥浆、春季雨天冒雨造林,容器苗大苗深栽和幼林培土保墒抚育等系列化抗旱造林技术,多数树种造林成活率达到90%左右,3年生幼林,主要造林树种平均树高3~5 m,均已郁闭成林,开始发挥防护作用,更新林带内相对风速比造林前减少10%左右。这是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这一技术已为当地林业生产单位认同,并普遍采用。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林武星林光谭芳林傅忠华陈胜黄荣钦曾国强高美玲
关键词:造林树种抗旱造林技术
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方式、树种选择和造林配套技术研究被引量:30
2000年
自1992年开始,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对更新改造技术难度最大的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和树种选择、林带内侧立地质量最差的木麻黄Ⅲ、Ⅳ类林的改造方法和树种选择以及海岸风口基干林带前沿干旱沙地换带更新造林技术等3大难点问题进行长期、深入和系统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突破上述3种困难立地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难点,在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和树种选择方面取得突破,以期在较短时间内重建新1代稳定、高效、高产优质、结构合理和可持续经营的沿海防护林生态体系。经过长期的、综合性的较大规模试验和示范研究,在海岸带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方面,分别提出适宜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方式,如片状林带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低效林带渐伐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和前沿稀疏林带林下套种更新方式等,在研究过程中均有不断创新。经试验研究,提供了适宜的更新树种,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刚果12~#桉、湿地松和木麻黄优良无性系_(9201)、东_1、粤_(701)等。同时,研究开发出以深挖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客土拌泥浆、春季雨天冒雨造林和容器苗大苗深栽等抗旱造林关键技术。由于更新造林技术的重大突破,使造林保存率普遍提高到90%以上,3年内郁闭成林,开始发挥防护效益。在林带内侧立地质量最差的木麻黄Ⅲ、Ⅳ类林改造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研究提出,一是更换造林树种,用新筛选出的优良树种火炬松、巨尾桉、厚荚相思、湿地松或木麻黄优良无性系_(9201)、粤_(501)、粤_(701)等取代当地木麻黄实生苗造林。几年来用木麻黄小枝切基沙培扦插繁殖木麻黄优良无性系苗300多万株,可供造林1500 hm^2。二是改造方法以砍掉木麻黄,用上述优良树种重造和抽行套种效果最好,幼中林生长量比第1代木麻黄可增�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林武星林光谭芳林傅忠华李永林陈胜黄荣钦高美玲曾国强
关键词:海岸带木麻黄树种选择
木麻黄低效林改造方式、树种选择和改造效果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通过对福建沿海大面积木麻黄低效林改造的定位试验,探讨不同类型低效林的改造方式、适宜树种和配套措施,确定木麻黄低效林改造的综合技术及其优化组合。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滨海前沿基干林带采用间隔带状改造方式的效果最好,在滨海沙地后沿采用块状改造方式的效果最佳。采取挖大穴深栽、客土施肥和抚育管理等配套措施,有助于提高防护林的保存率和生长势,恢复并增强林分的防护效能。木麻黄不同类型低效林改造方式、树种及配套措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低效林改造后各树种保存率,以及树高、胸径和冠幅年平均生长率均显著提高,林分防护效能也有明显增强。
叶功富王维辉施纯淦张水松林武星徐俊森谭芳林隆学武
关键词:木麻黄低效林造林树种
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树种的筛选试验被引量:2
2000年
对滨海风口沙地、基干林带和林带后沿进行种植材料选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木麻黄惠安1 号无性苗、澳 C38种源苗、海刀豆、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在风口沙地造林成活率高、抗风性及耐盐力强是沙荒风口理想的种植材料;(2)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纹荚相思、马占相思、直干大叶相思、刚果12# 桉在郁闭度0.3以下的基干林带下套种适应性强、生长良好;(3)木麻黄粤701、厚荚相思作为基干林带更新材料造林保存率高、生长快、抗风力强,木麻黄粤601无性系、刚果12# 桉、湿地松在前沿林带弱风区更新生长较快,而在强风区枝叶易干枯、湿地松生长不良;(4)巨尾桉、火炬松、厚荚相思、马占相思、湿地松等树种在后沿沙地适应性强、生长量指标大,是林带后沿迹地更新适宜树种。
林武星张水松吴惠忠高美玲徐俊森谭芳林叶功富陈胜李永林黄荣钦
关键词:基干林带
海岸带多树种结构基干林带的构建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自1992年以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等地海岸沙地,结合木麻黄基千林带更新改造技术研究,对多树种组成结构基干林带构建和调控技术,复层林带培育和冠层结构、多树种组成结构林带混交配置模式和快速成林造林技术以及混交林带防风效益等进行长期试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混交配置模式早期研究成功的基础上,对其种间关系通过行状疏伐法对林带树种结构比例进行合理调控。调控1年后,通过2个树种树高、直径、单株材积等年生长率的变化分析,提出调控后形成新的混交模式为木麻黄行数应控制在2~3行之内,而湿地松行数应增至3行以上带状混交配置模式,以形成树种间交界行宽行距和树种内窄株距的宽行窄株混交配置模式,对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比较有利。这种混交配置模式对新1代多树种混交林带构建有较大应用价值。研究表明,通过稀疏和低效基干林带林下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湿地松、厚荚相思等树种进行造林的方法,平均保存率75%~96%,2年生幼林高度为老林带1/3左右,预计2~3a 后可达林带高度,实现对低效基干林带快速更新,并形成多树种组成的复层结构林冠,提高林带防护功能。稀疏低效林带林下造林关键技术为,一是控制林带郁闭度,一般不超过0.4;二是造林后3~4a 间,需对老林带进行疏伐,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2左右。在海岸风口多树种组成结构林带混交配置模式的研究方面,经对多树种多行混交,树种间带状混交和树种间行状混交等3种混交配置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认为在幼林期各混交造林树种的生长效果、林带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和防风效能等均以前2种混交配置模式较好,幼林保存率90%以上,主要树种树高年平均生长量1.5~2 m,大部分林带2a 内郁闭成林,达到速生和短期内恢复林带的根�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林武星林光谭芳林傅忠华施纯淦王维辉苏全兴姚庆端李永林陈胜黄荣钦曾国强高美玲
关键词:海岸带复层林
木麻黄基干林带的防风效应及其与林带结构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0
2000年
本文对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的防风效能及其与林带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背风面1~20H 水平风速降低可达60%~70%;林带的防护效应与林带的结构状况有关,其中以疏透结构林带最佳,林带的防护效能最强,而紧密结构和通风结构林带的防风效能较弱;根据林带透风系数与林带密度、枝下高、冠幅等结构因子的量化关系,利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对木麻黄基干林带的透风系数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推算出闽南沿海基干林带最佳结构的技术参数:林带密度控制在1755~2505株/hm^2,林带枝下高2.0~4.0 m 为宜。在营林生产中,可应用木麻黄林带的结构参数,确定相应的营林方法和配套技术。
叶功富谭芳林徐俊森张水松林武星郑天汉曾国强林捷隆学武
关键词:木麻黄防护林防风效应林带结构透风系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