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林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关节
  • 5篇关节置换
  • 3篇镇痛
  • 3篇置换术
  • 3篇术后
  • 3篇全髋
  • 3篇全髋关节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置换术
  • 3篇股骨
  • 3篇关节成形术
  • 3篇成形术
  • 2篇镇痛液
  • 2篇置换术后
  • 2篇手术
  • 2篇手术后并发症
  • 2篇术后并发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9篇张海林
  • 9篇翁文杰
  • 7篇邱勇
  • 7篇邱旭升
  • 4篇蒋青
  • 3篇王锋
  • 3篇袁涛
  • 2篇朱斌
  • 2篇周正扬
  • 2篇徐志宏
  • 1篇李剑
  • 1篇陈东阳
  • 1篇钱邦平
  • 1篇陆曌
  • 1篇华薇
  • 1篇陈一心

传媒

  • 3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江苏医药
  • 1篇股骨头坏死修...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股骨后髁角CT测量和实体测量的比较研究
翁文杰张海林朱斌周正扬邱旭升袁涛蒋青邱勇
关键词:CT测量
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脉冲灌洗生理盐水用量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在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需要多少生理盐水的脉冲冲洗能有效去除骨和骨水泥(PMMA)碎屑。方法: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1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行骨水泥型TKA,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54~77岁,平均65.1岁;病程3~9年,平均6.7年。术中用脉冲灌洗枪冲洗8次,每次1L生理盐水。在冲洗过程中,每升冲洗完的液体分别过滤收集起来,测量其中的骨和PMMA碎屑颗粒的重量。结果:碎屑颗粒的重量从第1L到第8L逐步递减,明显的差异出现在第1L与第2L、第2L与第3L、第3L与第4L之间,从第4L起碎屑的重量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试验表明骨水泥型TKA术中脉冲灌洗4L生理盐水能有效去除骨和PMMA的碎屑颗粒。
翁文杰张海林华薇邱旭升徐志宏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灌洗手术后并发症
局部注射与静脉自控镇痛对DHS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DHS术中向切口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方法60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DHS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注射组术中切口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对照组术中不注射任何药物,两组均在术后48 h内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自控静脉镇痛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注射组在术后各时段自控静脉镇痛使用量和48 h内自控静脉镇痛使用总量比对照组明显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组在术后2、6、10、12、24、36、48 h的静息状态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和24、36、48 h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明显低(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7、15 d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DHS术中向切口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术后早期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翁文杰张海林陈一心邱勇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DHS镇痛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混合镇痛液局部注射的疗效
2011年
目的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术后局部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青少年AIS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试验组术后局部注射混合镇痛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两组术后48h内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PCA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试验组术后各时段PCA使用量和48h内PCA使用总量比对照组明显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在3、6、12、24、36、48h时的静息状态VAS评分明显低(P<0.05)。结论青少年AIS矫形术后局部注射混合镇痛液安全、有效。
翁文杰钱邦平邱旭升张海林邱勇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镇痛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和满意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对患者随访,用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满意度。结果:①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者52例,平均延长(9.2±3.2)mm,其中延长1~10mm者29例,平均4.9mm;延长11~22mm者23例,平均14.6mm。缩短者13例,平均缩短(6.4±2.1)mm;等长者15例。②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者,延长1~10mm组与延长11~22mm组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下肢延长者(两组)比缩短者及等长者OHS评分差;缩短者与等长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术后1年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11~22mm者比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OHS评分差;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肢体延长11~22mm者、肢体等长者、肢体缩短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肢体延长1~10mm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尤其是患肢延长11~22mm对术后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且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因此,术前、术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下肢不等长的产生,术后则应积极对下肢不等长进行处理。
翁文杰王锋张海林邱旭升邱勇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手术后并发症股骨颈骨折下肢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方法将本组48例行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行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另24例不注射任何药物,两组均在术后48h内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PCA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注射组在术后各时段PCA使用量和48h内PCA使用总量比对照组明显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组术后在第2、6、10、12、24、36、48小时的静息状态VAS评分和术后24、36、48小时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15、42天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在术后早期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翁文杰王锋张海林蒋青邱勇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镇痛
Zweymuller系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翁文杰邱旭升张海林袁涛陈东阳徐志宏蒋青
关键词:髋臼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和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 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
翁文杰王锋张海林邱旭升邱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下肢不等长功能评价满意度
文献传递
股骨后髁角CT测量和实体测量的比较研究
2013年
目的采用CT测量和实体测量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股骨后髁角进行测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择期、初次、单侧因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31例;内翻屈曲畸形35例(内翻≤15°,屈曲≤15°),无内外翻畸形5例,年龄56~81岁,平均68.3岁。所选病例术前用CT图像测量股骨后髁角,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量仪测量,算出后髁角。结果测量仪测得后髁角为(3.50°±0.85°);CT测得为(3.26°±0.98°);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5);个体术前CT测量值和实体测量值之间差异范围0°~0.9°,平均0.41°,说明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结论术前CT测量股骨后髁角是准确的,有助于股骨假体正确安装。
翁文杰张海林朱斌周正扬陆曌李剑邱旭升袁涛蒋青邱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