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贞 作品数:83 被引量:744 H指数:1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历史地理 更多>>
甘肃西峰红粘土~4.5Ma孢粉记录的植被转变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1 2006年 甘肃西峰红粘土剖面蕴涵了大量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信息,是重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通过对红粘土地层孢粉学研究,发现孢粉组合特征在~4.5Ma发生了明显转变,乔木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大量增加,尤其是藜科花粉百分含量显著增加,麻黄出现频率明显增高;孢粉类型C/A(Chenopodiaceae/Artemisia)和B/A(Betula/Artemisia)的比值发生显著变化,反映研究区从~4.5Ma开始植被类型由稀疏森林草原逐步转变为典型草原,甚至荒漠草原,揭示了亚洲内陆生态环境的一次显著变干事件。这一信息与前人研究红粘土中其他替代性指标指示的气候变干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孢粉组合中藜科植物含量在此时迅速递增,反映黄土高原气候的季节性反差明显加强。青藏高原在~4.5Ma发生的隆升可能是导致这次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高原对暖湿气流的屏障和加强季节性反差可能是导致干旱化的重要途径。 李杰 旺罗 裴云鹏 彭淑贞关键词:红粘土 孢粉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隆升 西峰风尘堆积的伊利石结晶度及古环境指示 被引量:3 2017年 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伊利石结晶度是东亚夏季风的有效指标,但以前对该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沉积。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西峰第四纪黄土(0~2.6MaB.P.)和三趾马红土上部(2.6~3.6MaB.P.)代表性样品的粘土矿物(〈21μm)进行了测试,结合伊利石化学指数I(002)/I(001)值对伊利石结晶度KObler指数(KI值)指示的环境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四纪黄土伊利石结晶度主要继承了原始风尘特征,而第四纪古土壤伊利石结晶度指数KI值均显著高于相邻黄土,与伊利石化学指数I(002)/I(001)值和成壤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KI指数可以有效地指示整个第四纪黄土沉积的风化成壤强度,对研究东亚夏季风长期演化具有重要的潜力;上新世三趾马红土KI值较高的特征表明上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夏季风环流整体上较第四纪时期强盛。进一步分析KI值与I(002)/I(001)值的关系后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表明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是由于风尘堆积在风化成壤过程中,伴随着Fe—Mg离子的不断淋失,伊利石晶体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何超 朱丽东 彭淑贞 林海意 张伟 丁敏 郝青振 郭正堂关键词:伊利石结晶度 黄土-古土壤 古气候 倒数第二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下游冲洪积物释光年代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022年 黄河下游沿岸黄土中沉积的冲洪积物,记录了当时水文和气候变化过程。目前对于黄河流域冲洪积事件的判别和水文重建研究多集中于中游和上游,下游地区冲洪积物研究较少。在鲁中山地北麓和黄河下游南岸之间的黄土沉积中,普遍保存着典型的冲洪积物,选择4个代表性剖面的10个释光样品(小章庄剖面约635 cm厚,采集4个释光样品;直东峪剖面约45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九龙峪剖面约29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陶峪村剖面约35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或钾长石红外后红外释光测年法(pIRIR)进行释光年代学研究,释光测年结果与野外地层顺序基本一致。根据冲洪积层沉积时代划分为间冰期(248~196 ka、110~73 ka)沉积、冰期-间冰期转换时期(177~94 ka、142~94 ka)沉积和冰期(26~18 ka)沉积,表明强降水事件在间冰期和冰期-间冰期过渡的气候转换期多发,特别是110~94 ka时段内。研究结果与中国各地多种载体所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相互佐证,进一步说明研究区水文、气候变化过程是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补充了黄河下游地区冲洪积物年代学数据,不仅有利于揭示区域环境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可能联系;同时为区域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赵秋月 方慜 彭淑贞 刘宁 臧凯旋 宋波 范念念 周锐 张伟 张文琪 丁敏 赖忠平关键词:释光测年 黄河下游 气候变化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动态模拟及其宏观价值评估 被引量:4 2020年 植被的生物量具有宏观价值,是对植被系统功能的重要反映。在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附近,植被分布较多。研究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及宏观价值变化特征,对于评估生态输水的效益以及制定合理的输水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塔里木河下游的科学调查资料以及2001年的植被资源清查资料,采用实地调查方法推算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柽柳的生物量及其净生产力特征,采用刈割称重的方法推算了林下草本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特征,并对植被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宏观价值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1)2001年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总生物量约为72004t,平均生物量约为322.51kg/hm^2,远低于全国的平均生物量水平(77.4t/hm^2);单位面积的净生产力为18.19kg/(hm^2·年),总净生产力为4060.82t/年。2)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组成以柽柳为主体,胡杨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胡杨和草本植物的质量较差,胡杨老化、草地退化严重,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对现有的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和草地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生物量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植被生物量可以从2001年的7.2×10~4t增加到2040年的15.2×10~4t。4)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物量的宏观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宏观经济价值会从2001年的2000×10~4美元增加到2040年的4200×10~4美元。 王希义 王希义 彭淑贞 徐海量 凌红波关键词:植被生物量 生态输水 塔里木河下游 风尘堆积中SiO_2/Al_2O_3值与粒度的关系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4 2001年 在渭南及洛川剖面将基本未经历风化的黄土样品分离成8个粒级后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50 μm的各粒级样品中SiO_2/Al_2O_3分子比与粒度φ值呈明显线性负相关,即在<50 μm粒级范围内颗粒越粗,黄土的SiO_2/Al_2O_3值越大;而<50 μm各粒级的含量之和占全岩的98%以上.在黄土层中,SiO_2/Al_2O_3与全岩粒度变化有较好的可对比性,而在古土壤中SiO_2/Al_2O_3值反映出一系列全岩粒度无法揭示的信息. 彭淑贞 郭正堂关键词:黄土-古土壤 冬季风 气候演变 古气候学 黄土高原晚第三纪红土的形态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4 2000年 对甘肃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风成典型黄土的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矿物颗粒形态特征研究揭示出 ,该区红土下部 (6 .2MaB .P .前 )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流水搬运再堆积的产物 ;中部 (6 .2~ 3.4MaB .P .)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 ,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间歇性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的 ;上部 (3.4~ 2 .6MaB .P .)是典型的风尘堆积 -土壤序列。由于干旱区的存在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 ,该区大规模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 6 .2MaB .P .前后 ,由此我们认为早在晚第三纪作为源区的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而且这种变化特征对黄土高原沉积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王卫华 彭淑贞 赵庆海关键词:红土 形态学 黄土高原 晚第三纪 地球化学特征 基于“课程思政”的地理议题式教学设计研究——以“探究青藏高原的形成”为例 被引量:11 2021年 思政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地理议题式教学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合作探究,把学生的思政教育融于教学内容,在探究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中,做到学用贯通、知行统一,在辩证与分析的过程中锤炼理性思维、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 徐健 彭淑贞 武猛关键词:教学设计 青藏高原 黄土沉积中钾长石/斜长石比值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 被引量:1 2011年 为获得不受粒度分选效应影响的黄土矿物学风化指标,对甘肃西峰和山西吉县黄土-古土壤典型样品分离成9个粒级后进行了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了不同粒级中钾长石/斜长石比值(K/P比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中K/P比值受粒度分选效应的影响,细粒级(〈1μm,1~2μm)的K/P比值显著高于粗粒级(〉2μm);黄土在源区的沉积旋回过程中和沉积区的成壤过程中斜长石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呈现出大陆风化早期阶段特征,并且这种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粒级中,因此,黄土和古土壤(2 um K/P比值能够有效地排除粒度分选效应的影响,直接指示黄土沉积在源区和沉积区风化作用。 朱丽君 彭淑贞 陈栋栋 韩军青关键词:黄土-古土壤 化学风化 风成三趾马红土与第四纪黄土的粘土矿物组成异同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2 2007年 文章基于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理化分析,对西峰三趾马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进行较系统研究,并与上覆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的粘土矿物类型相似,以伊利石为主,其次是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结晶度明显低于第四纪黄土,而与发育较好的第四纪古土壤(如S4和S5)相当;三趾马红土中的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碎屑成因,成壤作用只对伊利石结晶度有明显影响。根据现代土壤粘土矿物地带性分布规律,三趾马红土的粘土矿物组合指示了大约6Ma以来,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处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润的环境条件下,以后的气候主要在此范围内波动。但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指示了晚中新世-上新世总体比第四纪较高的风化成壤强度,体现了较强的夏季风效应。 彭淑贞 郭正堂关键词:粘土矿物 季风 风尘堆积 我国北方风尘堆积纪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和季风环境演化及其与全球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的关系探讨(摘要) 我国北方的风尘堆积是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其中包括第四纪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0-2.6 Ma)、东部黄土高原的风成红黏土(2.6-8.0Ma)、西部黄土高原的中新世-上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3.5-22 M... 郭正堂 郝青振 彭淑贞 乔彦松 刘进峰 张仲实 葛俊逸 肖国桥 尹秋珍 袁宝印 刘东生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