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鹏飞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壳聚糖
  • 2篇修饰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培养
  • 2篇干细胞
  • 2篇表面修饰
  • 1篇多孔支架
  • 1篇多孔支架材料
  • 1篇粘附
  • 1篇粘附性能
  • 1篇脂肪组织来源
  • 1篇脂肪组织来源...
  • 1篇生骨
  • 1篇生物衍生骨
  • 1篇碳化二亚胺
  • 1篇亲和
  • 1篇亲和性
  • 1篇细胞外
  • 1篇细胞外基质

机构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文鹏飞
  • 3篇刘天庆
  • 3篇宋克东
  • 2篇朱艳霞
  • 1篇崔占峰
  • 1篇姜丽丽
  • 1篇宋飞
  • 1篇马学虎
  • 1篇梅冠宇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成骨细胞不同体外培养方式的耗氧速率检测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近年来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结合微胶囊技术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药物控制释放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检测成骨细胞的耗氧量和耗氧速率,可为成骨细胞在不同培养模式中的体外培养、扩增和工程化骨组织的三维构建以及以上方面的实验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目的:实验拟对比成骨细胞在体外静态直接培养和包囊培养两种不同方式中的耗氧量和耗氧速率。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3/09在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完成。材料:出生二三天SD大鼠10只,SPF级,雌雄不拘;海藻酸钠溶液购自天津远航化学品有限公司。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颅骨,剔净后剪成1mm×1mm碎组织块,经2.5g/L胰蛋白酶溶液和1g/LⅡ型胶原酶溶液分别消化后,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为109L-1后接种在T-25培养瓶内。取二三代细胞分别接种于培养瓶中直接静态培养和经海藻酸钙微胶囊包囊后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在静态培养瓶中和包囊培养过程中的黏附、伸展、分布情况,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检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性能及不同体外培养方式中成骨细胞消耗氧的速率。结果:①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为贴壁生长,形态多为梭形或多边形。经包囊培养后成骨细胞在海藻酸钙微胶珠中呈圆形,细胞分布均匀。②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各种生物学性能良好。③体外静态培养瓶与包囊培养效果良好,耗氧速率分别为5.56×10-6μmol/min和1.25×10-7μmol/min。结论:体外静态直接培养的耗氧量和耗氧速率高于包囊培养法,体外静态培养与包囊培养的成骨细胞各种生物学性能都良好,适于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宋飞梅冠宇宋克东姜丽丽文鹏飞刘天庆马学虎崔占峰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成骨细胞耗氧速率体外培养包囊
壳聚糖支架材料的制备、表面修饰及细胞粘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通过冷冻干燥法进行壳聚糖(Chitosan)多孔支架材料的制备,使用I型明胶对所制得的支架材料进行表面修饰,用于生物医用可降解复合材料的仿生构建。对所制备的支架材料分别进行密度、孔隙率和降解率等物理性质测定,并使用新西兰兔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检验支架材料的细胞粘附和生物相容性能。以未经表面处理的该种材料作为对照组,对MSCs-Chitosan复合物分别进行扫描电镜和Hoechst染色等,检测MSCs(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的生长、粘附和分布形态。结果显示两种壳聚糖浓度制备的多孔支架材料的空隙率分别为(86.85±2.42)%和(71.50±3.29)%,孔径为90~130μm,MSCs在经明胶表面修饰的材料表面表现出良好的粘附、伸展性能。此外,本研究还对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1-ethyl-(3-dimethylanimopropyl)carbodiimide,EDC)交联剂对壳聚糖基支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明胶修饰构建的仿生明胶/壳聚糖人工基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适于细胞在其上的粘附与增殖。
文鹏飞宋克东刘天庆朱艳霞
关键词:壳聚糖多孔支架材料表面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粘附
体外培养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与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的亲和性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制备适合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生长的支架,观察复合支架各组成的体积比率与细胞培养的亲和性。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1在大连理工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完成。①实验方法:将3.55g/LⅠ型胶原和20g/L壳聚糖分别以9∶1,7∶3,5∶5,3∶7,1∶9的体积比混合冻干,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后再次冻干并进行分析。②实验评估: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材料交联前后的微观结构;IPP软件分析计算支架的平均孔径;测量支架的吸水性和孔隙率;通过胶原酶检测支架的体外生物可降解性;扫描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的生长情况。结果:①交联前后的微观结构:冻干后的各种支架材料呈白色,表面粗糙,材料内部呈海绵状多孔隙结构,其中以胶原/壳聚糖体积比为9∶1的复合支架最为疏松,1∶9的支架最致密。扫描电镜下支架的胶原含量越高,支架内的胶原丝越多,支架的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构成了通孔。交联前后支架的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②支架的平均孔径:交联后体积比为9∶1,7∶3和5∶5的复合支架孔径50~200μm,可用于细胞的三维培养。③支架的吸水性和孔隙率:体积比为5∶5的复合支架的吸水性和含水量最高,而7∶3次之;多孔支架在水中未发生明显的溶胀现象;支架的孔隙率均在90%以上。④支架的体外生物可降解性:未交联的支架随着胶原含量的减少,支架的降解速率增加。而交联后随着胶原含量的减少,降解速率减慢,交联后的复合支架降解速度较未交联慢。⑤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的生长情况: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支架上培养5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7∶3的支架上爬行生长并融合成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支架孔内及表面出现大量的细胞团,并融合成片状,而5∶5支架上黏附生长的细胞较少。结论:�
朱艳霞宋克东文鹏飞刘天庆
关键词:胶原壳聚糖碳化二亚胺
壳聚糖、明胶表面修饰及其复合支架构建
组织工程的典型方法是在外源性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s)中种植细胞,构成细胞/材料复合物,经体外培养,形成新组织后植入患者体内,新生组织与体内组织整合构建出新的功能组织。这种外源性的...
文鹏飞
关键词:壳聚糖明胶表面修饰细胞外基质生物衍生骨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