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云超

作品数:15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小麦
  • 8篇SSR
  • 7篇人工合成小麦
  • 5篇普通小麦
  • 4篇性状
  • 3篇锈病
  • 3篇条锈病
  • 3篇人工合成六倍...
  • 3篇六倍体
  • 3篇六倍体小麦
  • 3篇节节麦
  • 3篇基因
  • 3篇合成六倍体小...
  • 3篇倍体
  • 3篇SSR标记
  • 3篇川麦42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重组自交系

机构

  • 15篇四川省农业科...
  • 12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5篇曾云超
  • 15篇杨武云
  • 12篇彭正松
  • 12篇杨玉敏
  • 12篇李俊
  • 12篇廖杰
  • 8篇魏会廷
  • 6篇胡晓蓉
  • 5篇汤永禄
  • 3篇邹裕春
  • 3篇陈放
  • 2篇李朝苏
  • 2篇彭云良
  • 2篇万洪深
  • 2篇陈华华
  • 2篇王玲玲
  • 1篇吴元奇

传媒

  • 1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08
  • 12篇2007
  • 2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重组近交系主要品质性状的初步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iod wheats,SHW)导入对普通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潜在利用价值,2004-2005年,对重组近交系群体(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CD780×普通小麦品种CY12)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7个品质参数的群体平均值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只有降落值和面团稳定时间2个参数的群体平均值高于Syn-CD780。在131个株系中,有15个株系的综合品质指标较为突出。非遮雨处理的籽粒硬度和吸水率显著低于遮雨处理,而籽粒蛋白质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等4个品质指标则相反,表明遮雨与否对小麦品质参数的影响较大。Syn-CD780在小麦品质改良上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
汤永禄曾云超杨武云邹裕春陈放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重组近交系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人工合成小麦Syn780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偏分离现象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栽培小麦“川育12”和“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Syn780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对103个SSR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3%的位点出现偏分离,发生偏分离的标记主要集中分布在A染色体组。为进一步利用该重组自交系标记双亲重要性状提供了参考信息。
曾云超李俊杨玉敏廖杰彭正松汤永禄杨武云
关键词:偏分离重组自交系SSR标记人工合成小麦
“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了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38”。本文利用205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38”遗传背景。其中21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占所用引物数的10.24%,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分布频率B组>A组>D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38”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其中在1B和1A、5A染色体导入频率较高,而在2A等13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分布;人工选择压力可能是导致遗传位点出现偏分离行为的重要原因。
王玲玲胡晓蓉陈华华万洪深廖杰曾云超杨玉敏李俊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微卫星DNA
川W565的复小穗性状遗传分析
2007年
川W565是一个具有复小穗特性的普通小麦新材料,其复小穗特性遗传性状稳定,可用于超高产小麦育种。本试验选用人工合成小麦Syn83(普通小穗型)与复小穗小麦川W565杂交构建的F2群体,对复小穗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川W565的复小穗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利用SSR标记对复小穗性状进行了初步标记,为下一步复小穗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廖杰李俊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普通小麦SSR
实秆小麦86-741遗传背景的SSR标记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川86-741,是采用CIMMYT小黑麦与小麦杂交培育出的高穗整齐度、实心矮秆种质。以四川地方品种中国春(CS)和育成普通小麦品种川麦47为对照,选用小麦A,B和D基因组的166个SSR标记,对实秆材料86-741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分析,共检测到26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可检测到1~3个,平均1.59个;小麦遗传材料86-741与中国春在66个位点(39.76%)上存在差异;与川麦47在58个位点(34.94%)上存在差异。
陈华华李俊胡晓蓉万洪深王玲玲杨玉敏曾云超廖杰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SSR标记基因差异
人工合成小麦RIL群体对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2的抗性表现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资源Syn-CD780与感病品种川育12杂交,构建了一套重组近交系(F8,131个株系)。2004~2006年,就重组近交系对条锈病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2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抗感比例为3.09∶1,卡方值0.0230,成株期抗感比例为1.42∶1,卡方值0.3403,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由此推断Syn-780含有1对苗抗基因,而成株期抗性则可能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有关抗性基因的来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汤永禄杨武云曾云超李朝苏彭云良邹裕春陈放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RIL群体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和人工合成小麦“SYN780”的遗传差异
2007年
四川育成品种“川育12”和CIMMYT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780”都具有优质小麦基因,本试验利用小麦A、B和D基因组上的229对引物对“川育12”和“SYN780”进行了SSR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29个SSR标记位点中有140个位点“川育12”和“SYN780”存在多态性差异,占位点数的61.1%。这140个差异位点在A、B和D3个基因组的分布频率(占该基因组被检测位点数)不一致,其中B基因组分布最多,D基因组分布最少,其顺序为B(64.2%)>A(63.5%)>D(54.9%)。
曾云超李俊杨玉敏廖杰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SSR人工合成小麦
“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廖杰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
利用小麦A、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扩增节节麦D基因组被引量:2
2007年
以节节麦SQ-214、中国春(CS)和四川育成品种SW3243为材料,利用192个小麦A和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对节节麦D基因组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有130个特异SSR标记(67.70%)可以在只含D基因组的节节麦上扩出产物,并对扩增效果进行了分析。
杨玉敏李俊廖杰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节节麦普通小麦SSR标记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被引量:17
2007年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廖杰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人工合成小麦微卫星D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