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明
-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口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27
- 2021年
- 目的:比较卡式微柱凝胶技术与聚凝胺法在血型鉴定、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0例接受检验的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卡式微柱凝胶技术与聚凝胺法进行血型鉴定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比较两种方法ABO血型、RhD血型鉴定准确率、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及科室分布。结果:卡式微柱凝胶法ABO血型、RhD血型的一次性准确率均高于聚凝胺法。卡式微柱凝胶法的不规则抗体总检出率高于聚凝胺法(2.00%VS 0.33%)。1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血液科、肾病科、感染科为主。既往有输血史12例,占85.71%。有妊娠史7例,占50.00%。结论: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ABO、RhD血型鉴定及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中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操作方便易行,可有效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 李应明陈华伍燕詹文丽
- 关键词:聚凝胺法血型鉴定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 老年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浆降钙素原、D-二聚体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及D-二聚体(D-D)水平与老年创伤性脑损伤(TBI)病情相关性,分析其对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老年TBI患者105例,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69)与病死组(n=36)。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中度组(n=45,9~12分)与重度组(n=60,3~8分)。比较各组患者血浆PCT、sTREM-1及D-D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血浆PCT、sTREM-1及D-D水平与GC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TB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PCT、sTREM-1及D-D水平在预测老年TBI患者病死中的价值。结果重度组血浆PCT、sTREM-1、D-D水平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GCS评分低于存活组,PCT、sTREM-1、D-D、血糖、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低及血糖、PCT、sTREM-1及D-D水平升高是老年TBI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浆PCT、sTREM-1及D-D水平预测老年TBI患者病死的最佳截值分别为1.97 ng/ml、55.80 pg/ml、3.90 mg/L。单项PCT、sTREM-1及D-D预测老年TBI患者病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三项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预测老年TBI患者病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87.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死组血浆PCT、sTREM-1、D-D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842,r=-0.803,r=-0.764,P<0.01)。存活组血浆PCT、sTREM-1及D-D水平与GC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171,r=-0.146,r=-0.113,P>0.05)。结论血浆PCT、sTREM-1及D-D水平升高是老年TBI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老年TBI患者预后价值较高。
- 詹文丽李应明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老年降钙素原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D-二聚体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RA)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109例RA、42例其他风湿免疫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CC-P抗体和RF的敏感性分别为62.4%和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P>0.05);抗-CCP特异性为95.8%,明显高于RF的81.9%,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38.2,P<0.01)。两者联合检测敏感性下降(56.0%),特异性却升高(98.6%);两者总体符合率78.9%;抗CC-P与RF检测对RA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P>0.05),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547,P<0.01)。结论抗-CCP抗体是诊断RA的一个高度特异性指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巫翠云黄丽云李应明林菊李玉英潘在兴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
- 小鼠模型中神经酰胺对血小板介导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作用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评价老化的血小板中的神经酰胺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脂多糖预刺激,随后输注10 m L/kg储存1~5 d的血小板,在BALB/c小鼠体内构建TRALI的二次打击模型。采用酸性鞘磷脂酶特异性抑制剂ARC39或输注来自酸性鞘磷脂酶缺乏小鼠的血小板对TRAIL模型小鼠进行干预,评价不同时间点小鼠血小板中鞘磷脂成分,以及TRAIL模型小鼠肺中性粒细胞积聚情况,内皮屏障功能,肺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结果存储1~5 d的血小板输注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预刺激后的C57/B6小鼠体内能够引起肺组织的特征性损伤,且损伤严重程度随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增加而加剧。血小板中的神经酰胺在储存过程中不断积累和释放。与对照组相比,输注ARC39预处理后的血小板或酸性鞘磷脂酶缺乏的血小板可明显缓解肺组织的损伤。结论老化的血小板会导致小鼠发生TRALI,但这种损伤可以通过酸性鞘磷脂酶抑制剂或特异性敲除酸性鞘磷脂酶基因来逆转和治疗,针对鞘脂形成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增加血制品存储安全性和寿命的有效策略。
- 李应明陈华伍燕
- 关键词: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神经酰胺酸性鞘磷脂酶血小板
- 反复输血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后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来海口市人民医院的1498例反复申请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1500例首次输血者作为首次输血组。采用Dia Mcd微柱凝胶免疫技术(Ig G卡)对申请输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同时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进行抗体鉴定。结果反复输血者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为3.07%(46/1498),而首次输血者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为0.27%(4/15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反复输血者以抗-E抗体阳性最多,为22例,占47.8%。结论重视受血者不完全抗体的检测对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 符芳玲伍燕李应明
- 关键词: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抗-E抗体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ABO血型分布情况浅析
- 目的 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ABO血型分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2年1月~2015年10月健康体检中出现的1028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体检者为分析对象,同时抽取450例于我院体检的Hp阴性体检者为...
- 李应明巫翠云符芳玲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ABO血型分布胃炎
- K562来源的外泌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和成骨基因表达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K562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支持造血和成骨分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K562细胞培养上清中的EXO并进行鉴定。在体外,诱导BMMSCs的成骨分化,根据是否加入EXO分为3组:BMMSCs+PBS、BMMSCs+EXO(25μg/mL)、BMMSCs+EXO(50μg/mL)。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MMSCs中支持造血和成骨基因的表达,ELISA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细胞基质钙含量。多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组间差异采用ANOVA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s test检验。结果三组各时间点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胶原酶(ColⅠ)mRNA表达及ALP活性和细胞基质钙含量行重复测量方法分析发现,时间点间、组间、组间×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MSCs+PBS相比,BMMSCs+EXO(25、50μg/mL)组在第1、3、7天的CXCL12、GM-CSF、RUNX2、ALP和ColⅠmRNA水平下调,IL-6 mRNA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MSCs+EXO(25μg/mL)组相比,BMMSCs+EXO(50μg/mL)组CXCL12(3 d:0.42±0.11比0.26±0.12,7 d:0.39±0.11比0.24±0.10)、RUNX2(3 d:0.24±0.10比0.10±0.03)和ColⅠmRNA水平(1 d:0.74±0.19比0.58±0.20,7 d:0.12±0.16比0.08±0.16)下调,IL-6 mRNA水平(1 d:1.36±0.54比2.14±0.42,3 d:2.46±0.47比3.30±0.42,7 d:3.62±0.49比4.30±0.48)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发现,与BMMSCs+PBS相比,BMMSCs+EXO(25、50μg/mL)组CXCL12(1.00比0.54±0.10、0.32±0.08)、GM-CSF(1.00比0.46±0.12、0.42±0.03)、RUNX2(1.00比0.57±0.12、0.45±0.23)、ALP(1.00比0.46±0.06、0.35±0.23)和ColⅠ表达(1.00比0.74±0.15、0.53±0.23)降低,IL-6表达(1.00比5.24±0.25、10.27±0.13)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MSCs+EXO(25μg/mL)组相比,BMMSCs+EXO(50μg/mL)组CXCL12表达(0.54±0.10比0.32±0.08)降低,IL-6表达(5.24±0.25比10.27�
- 李应明陈华伍燕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泌体造血成骨
- 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血清miR-335和miR-155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PCG)患者血清微小RNA-335(miR-335)和微小RNA-155(miR-155)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PCG患者(PCG组)和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各组血清miR-335和miR-155水平,分析血清miR-335和miR-155水平与PCG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ROC曲线分析miR-335和miR-155对PCG的诊断价值.结果 PCG组血清miR-33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50 ±0.42∶3.65±1.18,t=10.319,P<0.001),PCG组血清miR-15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18±0.61∶0.74±0.12,t=13.627,P<0.001).在PCG患者中血清miR-335和miR-155水平均与TNM分期(t=4.863,P=0.024;=5.117,P=0.008)及淋巴结转移(t=5.725,P<0.001;t=6.802,P<0.001)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35和miR-155诊断PCG的临界值分别为1.18、2.35,两项联合诊断PCG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20,95% CI为0.863 ~0.977,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3.8%和85.7%.结论血清低水平miR-335和高水平miR-155与PCG较高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两项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PCG诊断率.
- 吴唐李应明黄聪斐李小佩
- 关键词:胆囊肿瘤微R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