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德文

作品数:71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专利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8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植物
  • 9篇土壤
  • 8篇红豆杉
  • 8篇刺五加
  • 7篇UV-B辐射
  • 6篇叶用
  • 6篇幼苗
  • 6篇抗氧化
  • 6篇根际
  • 5篇土壤微生物
  • 5篇平茬
  • 5篇微生物
  • 5篇活性
  • 4篇代谢产物
  • 4篇胁迫
  • 4篇南方红豆杉
  • 4篇菌肥
  • 4篇根际土
  • 4篇根际土壤
  • 4篇光合作用

机构

  • 71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71篇李德文
  • 45篇唐中华
  • 40篇刘英
  • 20篇郭晓瑞
  • 15篇祖元刚
  • 10篇张衷华
  • 10篇王洪政
  • 7篇杨超
  • 6篇魏晓雪
  • 6篇于景华
  • 6篇姚丽萍
  • 5篇于雪莹
  • 5篇刘英
  • 4篇张秀成
  • 4篇赵雨森
  • 4篇李美兰
  • 3篇孟庆焕
  • 2篇安立华
  • 2篇杨臣
  • 2篇范桂枝

传媒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植物研究
  • 3篇经济林研究
  • 2篇森林工程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黑龙江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13篇2024
  • 10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1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NO对UV-B胁迫下红豆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为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紫外线-B(UV-B)辐射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盆栽5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幼苗为材料,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为外源NO供体,设置CK(对照)、SNP(+0.1mmol·L-1SNP)、UV-B(+4.22kJ·m-2·d-1UV-B)及UV-B+SNP(+0.1mmol·L-1SNP+4.22kJ·m-2·d-1UV-B)4个处理,研究外源NO对UV-B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幼苗针叶过氧化氢(H2O2)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胁迫显著提高了南方红豆杉针叶H2O2及MDA含量(P<0.05),施加外源NO降低UV-B胁迫下针叶H2O2及MDA含量,提高紫杉醇、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含量(P<0.05);各处理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同,SNP处理显著提高针叶中CAT和POD活性(P<0.05),UV-B和SNP+UV-B处理均提高针叶中POD活性,降低CAT活性和APX活性(P<0.05)。本研究证实,外源NO可提高UV-B胁迫下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其H2O2含量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UV-B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李德文李美兰于景华祖元刚
关键词:硝普钠脂质过氧化抗氧化酶
一种植物根系挥发性有机物化感作用研究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物根系挥发性有机物化感作用研究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植物根系挥发性有机物化感作用研究装置及方法。研究植物根系挥发性有机物化感作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植物的根系放置在挥发性有机物收集器内,并且将植物的茎...
李德文季倩如赵雨森唐中华刘英杜丹丹
文献传递
一种提取老山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取老山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方法,属于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领域。所述提取方法的步骤包括:以含有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通过超声提取,从老山芹中提取出香豆素。本发明选择以乙醇水溶液为主要...
唐中华郭晓瑞潘立本段泽佳唐艺轩李德文张衷华
刺五加/乳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刺五加/乳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复合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刺五加改性乳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是要解决现有天然乳胶制品的强度较低的问题。方法:一、将刺五加片材进行干燥、粉碎,得刺五加粉体;二、将天然乳胶干燥得天然乳胶...
唐中华潘其柱李德文郭晓瑞王洪政施惠红张毅张秀成
东北地区不同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种群结构特征,明确刺五加种群生存现状,预测种群未来的演替趋势,为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种群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具有代表性的生境设立调查样地,并对样地内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及生存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动态参数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①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均近似于“金字塔”型,幼龄期和成龄期株数占该区域刺五加总株数的68.58%~83.04%,种群年龄结构稳定。②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n)和考虑未来外部干扰的种群年龄结构指数(V′pn)均大于0,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Ⅱ型,为增长型种群,且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强。③3个区域1龄级的株数显著低于2、3龄级的株数,表明野生刺五加种子发芽率低,是目前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3个区域种群均在前期逐渐减少,后期趋于稳定,但危险率逐渐上升,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结论】目前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均为增长型,但幼龄级植株数量少,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种群整体的长期稳定性难以维持。建议加强对1龄级植株的精准抚育管理,通过人为辅助措施提高幼苗的保存率,促进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魏洪玲解胜男田叙辰唐中华刘英刘英
关键词:年龄结构
UV-B辐射增强对红松幼苗针叶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以盆栽3年生红松实生苗为材料,分为CK(对照)、T1(+3.25μW·cm-2UV-B辐射)、T2(+6.51μW·cm-2UV-B辐射)及T3(+9.76μW·cm-2UV-B辐射)4个处理,研究环境UV-B辐射增强对红松叶片自由基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显著提高红松针叶内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氢自由基(H2O2)和MDA含量(P<0.05),T3处理下叶片的H2O2(149.05mmol·g-1)和MDA(12.56μmol·g-1)含量最高;UV-B辐射增强诱导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0.05);抗氧化物质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随UV-B胁迫程度加强而显著增加(CK为0.17mg·g-1,T3处理为0.26mg·g-1),而各UV-B辐射增强处理均降低了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各生理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松针叶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自由基、MDA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OH含量与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证实UV-B辐射增强通过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对红松幼苗的生理代谢产生影响,而红松幼苗通过提高抗氧化酶(CAT,APX,SOD)的活性和蛋白质的含量来抵抗UV-B辐射引起的损伤,但其防御机制并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个伤害。
魏晓雪于景华李德文佟璐庞海河祖元刚
关键词:UV-B辐射脂质过氧化
一种树苗种植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树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树苗种植装置,包括移动架、挖坑桶、升降架、挖坑动力装置、升降动力装置和电源,所述的移动架包括承载板、支撑侧板、移动轮、支撑杆、堵板、推动架、横板和滑槽,所述的挖坑桶包括挖坑锥齿轮...
李德文杜丹丹刘英姚丽萍于雪莹
一株成团泛菌SM-1-GJ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成团泛菌SM‑1‑GJ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所述成团泛菌SM‑1‑GJ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0269,分离自兴安升麻的根际土壤。以所述成团泛菌SM‑1‑GJ的菌液浇灌兴安升麻盆栽幼苗,可...
李德文唐中华安立华刘英解胜男郭晓瑞
一种同步促进刺五加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累积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步促进刺五加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累积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电刺激在同步促进刺五加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累积中的应用,所述电刺激的电流强度为100mA,处理时间为30min。具体包括对刺...
范桂枝姚大彬唐中华李德文由香玲詹亚光高兴蕾
金花葵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结构表征和抗氧化性研究被引量:10
2023年
优化金花葵干花苞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其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多糖的单糖组成,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法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对多糖官能团和外貌进行分析,并检测了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还原力。结果表明,金花葵的干花苞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3 h和料液比1:50 g/mL。在此工艺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7.23%±0.19%,多糖含量为27.87%±0.60%。其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0.97:1:0.23:0.05:0.43。表面呈不规则片状,并且证明具有糖醛酸、吡喃糖环官能团。此外,提取的多糖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对自由基半数抑制对应浓度(IC_(50))分别为1.22、4.43 mg/mL,表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为金花葵花苞中多糖的化学结构解析和功能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储启明魏洪玲田叙晨解胜男李德文李德文唐中华
关键词:多糖结构特征抗氧化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