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民
- 作品数:26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的方法论意义
- 2010年
-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法》,是蔡尚思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蔡尚思所提倡的为学的"为人"和"为己"目的,对材料"开矿山式的搜集法"以及学术批评的态度和方法,不仅对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而且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李桂民
- 关键词:方法论
- 李秀洁《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简介
- 2010年
- 《胶莱运河一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民国李秀洁著。李秀洁,山东昌邑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曾入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著有《胶莱运河》和《后套水利调查》(合著)等。
- 李桂民
- 关键词:枢纽航运
- 禹的传说与夏兴于中原的再认识
- 2015年
- 在禹的传说中,舜禹禅让和治理洪水流传最为广泛,尽管没有发现夏朝文字,但后世记载中商人先公世系的可信,反映出同时期的夏人世系应属可靠。怀疑古史不能仅靠逻辑推导和主观意愿,夏的传说与夏文化考古的契合,禹的人性存在和夏的真实性理应得到肯定。在禹传说最多的河南中西部、四川和浙江一带,天下之中的河南是颛顼和鲧活动的重要地区,出自这一族系的禹之地望应在今河南中西部地区,这一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考古学文化前后相承,没有中断和突变现象,和四川境内的考古学文化不属于同一系统,夏是在河南龙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响较大的禹兴于西羌,把西羌等同于蜀地的观点得不到现代考古学的支持。
- 李桂民
- 关键词:夏朝地望
- 上博简《鲁邦大旱》的史实背景和思想特点新论被引量:3
- 2007年
- 上博简《鲁邦大旱》记载了鲁哀公和孔子就旱灾发生的问对,整理者推断大旱发生在鲁哀公十五年,但根据《春秋》的文例,鲁哀公十五年的大雩并不能称之为大旱,事实上利用重言说理是诸子立说的一种形式,不可完全据信。从思想方面分析,简文有违于早期儒家重祭的传统,简文表现的重刑特色和现实主义品格,和春秋时期的礼治思潮不相适应,其思想非第一和第二代儒家所能有,而和《荀子》中荀子后学的著作契合之处最多,简文可能是荀子后学的作品。
- 李桂民
-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
- 伊尹、伊尹耕莘地考论与农业产业开发
- 2014年
- 伊尹是商初重臣,并曾一度代掌朝政,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名臣、名医被后世祭祀,而名臣是其最为根本的形象。伊尹出身扑朔迷离,但应有着贵族血统,并因其才智而仕于殷商,出仕前曾耕于今山东莘县的有莘之野,由伊小臣而至元老重臣。伊尹主要贡献在政治方面,庖圣和名医皆为后人附益。由于各地的伊尹文化遗迹甚少,必须在一定规模上修建或重建相关景区,莘县方面也应通过伊尹耕莘地的宣传,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并带动旅游、饮食行业的良性发展。
- 李桂民
- 关键词:伊尹农业开发
-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局与礼法之争被引量:2
- 2008年
-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和政治思潮,两者何为主从构成了儒法的分水岭。在维护等级秩序方面,礼、法并无质的不同,但"法"地位的上升及得到传统"礼治"社会的认可,极大改变了人们"循礼不化"的传统。在战国时期除旧布新的改革进程中,"法"以强有力的规定性发挥了巨大效用,但"法"始终未能完全取代"礼","礼"、"法"仍然各自有着自己的适用空间,而且等级之礼在社会阶层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以后,通过法的强制性制约得到进一步巩固。
- 李桂民
- 关键词:春秋战国礼法之争社会变动
- 周原庙祭甲骨与“文王受命”公案被引量:13
- 2013年
- 周原庙祭甲骨属性及其与商末政局变化的关系,是先秦史学界的一桩公案。诸多因素表明,周原庙祭甲骨应属周文王时期刻辞。文王在周原地区建立殷先王宗庙,并对商先王进行祭告,是"商室少卑,周实继之"背景下,周人力图证明天命转移的一种形式。为寻找"代商"的天命依据,周人不仅"扬梦以说众",而且通过卜筮等形式祈告上天和殷先王,以便获得"天命转移"的合法性。周原庙祭甲骨刻辞,是文王为验证天命问卜而"受殷王嗣位之命"的重要物证。
- 李桂民
- 关键词:周文王
- “以儒相诟病”与荀子的批儒扬儒
- 2010年
- 为了重塑儒家"大儒"形象,出于对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需要,荀子对儒者思想泛道德化和耽于饮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从正面对礼的正身治国功用作了系统阐释。荀子追宗孔子、子弓,极大张扬儒者的社会价值理念,强化儒者的社会担当意识,对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作了全面批判、继承和总结。
- 李桂民
- 秦政治文化的语境分析
- 2011年
- 秦有重法的传统,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反映出法家思想在富国强兵方面的积极效应。秦朝建立后,实行的仍然是法家为主导的政治文化,法家思想与秦的结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具体的现实语境。在先秦诸子中,虽然不乏直面现实的思想家,但他们给出的救世方案,其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解决经济问题。法家的长处恰恰在于抓住了最根本的富国强兵问题,而儒家由于保守的历史观和抱守残缺,缺乏真正有分量的大儒对儒家思想进行适时改造,这种思想上的局限,造就了秦政治文化的单面性特征。
- 李桂民
- 关键词:政治文化语境
- 荀子法思想的内涵辨析与理论来源被引量:9
- 2010年
- 在儒家内部,荀子第一次对法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发,其法思想容纳了礼法、政令和刑法,并以礼入刑,把其作为刑法制定的终极依据。基于"类的二分"的群体观,荀子所阐述的"礼刑分治"、"刑当其罪"等法思想,是其本于儒家立场对法治思潮回应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荀子之法在内涵、致思理路和达成方式上与法家有着本质差异,其思想远承孔子,而更深的根源则在于上古的治世传统。
- 李桂民
- 关键词:荀子礼法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