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子强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民事
  • 1篇人民
  • 1篇人民检察
  • 1篇人民检察院
  • 1篇人民检察院组...
  • 1篇人民陪审员
  • 1篇人民陪审员制...
  • 1篇实践法学
  • 1篇释法
  • 1篇诉讼
  • 1篇诉讼法
  • 1篇诉讼法学
  • 1篇诉讼法学研究
  • 1篇陪审
  • 1篇陪审员
  • 1篇陪审员制度
  • 1篇权利
  • 1篇权利性
  • 1篇权力
  • 1篇权力本位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北京邮电大学

作者

  • 4篇杨子强
  • 1篇汤维建
  • 1篇许晓娟

传媒

  • 1篇政治与法律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山东警察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与民事检察监督被引量:3
2013年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改革的不断深入,颁行于1979年、局部修改于1983年的现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已明显不能满足现实司法实践的需要,并与宪法中法律监督机关的基本定位相去甚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修改被提上日程。现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对于法律监督的理解更倾向于刑事法律监督,明显忽略了其他两类并驾齐驱的法律监督范畴——民事法律监督与行政法律监督。立足于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重要现实意义与多年立法、司法实践,尤其针对2012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新发展,就民事检察监督对检察机关组织立法的合理期待,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体例调整入手,结合检察机关的组织性质、活动原则、职权与监督手段、组织建构等方面的修改意见,进行有益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汤维建杨子强
关键词: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民事检察监督法律监督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被引量:3
2015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其他部门法研究相比,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现状难言满意:实践与文本相隔离的片面化的注释法学、本土与舶来相隔离的单向化的移植法学、制度与理论相隔离的孤立化的对策法学仍然占据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部分舞台,并使其陷入"无根之木"、"无病呻吟"、"无言以对"的困境。应通过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的革新与拓展、"拿来主义"到"自生主义"的本土化重塑、基于中国问题的基本共识的研究范式的转型,形成"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实践并存共生的研究范式,实现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事实、规范与价值的统一。
许晓娟杨子强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注释法学实践法学
'内卷化'困境中的'权利性'改造--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路径探析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民主元素被法院本位的改革思路所限定,法官社会化与陪审员职业化、陪审调解化与调解司法化、陪审普遍化与庭审空洞化、规范虚化与创新泛化等'内卷化'矛盾凸显,不断投入的立法、司法乃至财政资源没有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司...
杨子强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制度权力本位民众参与
文献传递
论人大监督司法的功能结构与模式兼容被引量:6
2013年
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具有最高权威性、程序法定性、形态兼容性的特点。实践中,监督规范冲突、监督力量疲软、监督行为失范等现象仍大量存在,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价值定位面临扁平化、单一化的认知局限。只有从程序保障的角度保障司法公正、从资源配置的层面促进司法高效、从利益协调与民意沟通的渠道维护裁判权威等方面建构人大监督的多元功能结构,才能实现监督与支持、主动引导与事后监督、类案监督与个案监督的有机结合。
杨子强
关键词:人大监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