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波

作品数:206 被引量:1,670H指数:21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8篇农业科学
  • 76篇生物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经济管理
  • 6篇医药卫生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8篇植物
  • 38篇物种
  • 32篇群落
  • 25篇种群
  • 23篇植被
  • 23篇物种多样性
  • 16篇
  • 15篇区系
  • 14篇土壤
  • 14篇桉树
  • 13篇演替
  • 12篇雨林
  • 12篇植物多样性
  • 10篇植物区
  • 10篇植物区系
  • 9篇红树
  • 9篇濒危
  • 8篇农村
  • 8篇种群结构
  • 7篇植被类型

机构

  • 197篇海南大学
  • 8篇教育部
  • 8篇海南省环境科...
  • 5篇西南林学院
  • 4篇华南热带农业...
  • 3篇南京大学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海南省霸王岭...
  • 3篇海南霸王岭国...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海南省林业科...
  • 2篇海南省林业科...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南省气候中...
  • 1篇琼中县农业技...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海南省农村环...

作者

  • 200篇杨小波
  • 94篇李东海
  • 49篇吴庆书
  • 27篇龙文兴
  • 15篇黄运峰
  • 14篇陈玉凯
  • 13篇罗涛
  • 12篇郭涛
  • 11篇李跃烈
  • 11篇党金玲
  • 10篇黄瑾
  • 10篇叶凡
  • 10篇林英
  • 9篇陶楚
  • 9篇吕晓波
  • 8篇农寿千
  • 8篇杨立荣
  • 8篇韩淑梅
  • 8篇龙成
  • 8篇刘子金

传媒

  • 30篇海南大学学报...
  • 10篇福建林业科技
  • 10篇热带生物学报
  • 8篇生物多样性
  • 7篇生态学报
  • 7篇广西植物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林业科学
  • 5篇生态学杂志
  • 5篇热带亚热带植...
  • 5篇热带作物学报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林业资源管理
  • 4篇海南师范学院...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武汉植物学研...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贵州科学

年份

  • 9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4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2篇2009
  • 18篇2008
  • 10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2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条纹双唇兰,中国兰科双唇兰属一新记录种
2022年
在海南省会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考察中,发现双唇兰属中国一新记录种:条纹双唇兰(Didymoplexis striata J.J. Sm.)。条纹双唇兰具有以下特征,与该属的其他种区分:花被筒内侧具纵向的浅褐色条纹,唇瓣中间具扁平的淡黄色加厚,由唇瓣先端一直延伸至唇瓣基部。
张培春杨小波陈琳夏丹戚春林李东海
关键词:兰科
海南中南部地区旱稻(山兰稻)种质资源及保育模式被引量:11
2015年
山兰稻是一类适应性很强的旱稻品种,对于开发节水性高产稻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调查了海南中南部地区山兰稻种质资源的组成,并选种5个山兰稻品种开展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状的研究,以期了解山兰稻种质资源在该地区的分布及生产现状,并进一步为其保护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38份山兰稻种质资源,含25个品种,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和五指山三个市县,在现有的品种中约有45.0%在种植利用。因此,山兰稻品种资源面临濒危,亟需保护;这25个品种可分为籼稻和粳稻2个类型,共聚成6个类群,不同区域间的种质资源具有亲缘性,其中3个独立聚集的品种有明显区域性分布的特征;5个品种容易种植,生产性状较一致,其全生育期约为138 d,与历史栽培记录时间一致,遗传特性稳定,单位产量为2.0~2.8t·hm-2,平均产量为2.4 t·hm-2。综上说明保护山兰稻品种的成本和技术难度不高,但其育种和栽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种质资源的开发模式应结合生态保护、品种保育、社会需求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黄春燕罗文启王波杨小波
关键词:种质资源品种性状保育
10种藤黄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运用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pepeat,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海南省的10种藤黄科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多态性明显的引物;8条引物扩增出33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有106个,多态性比例为100%,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数为13.25个。(2)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07 8~0.699 0,平均为0.562 2。以0.620 0作为最低遗传相似系数,将10种藤黄科植物划分为5大类:(1)铁力木;(2)菲岛福木、单花山竹子、山竹子;(3)多花山竹子、越南黄牛木、黄牛木;(4)岭南山竹子;(5)红厚壳、薄叶红厚壳。研究结果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藤黄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地引种、驯化、保护、利用藤黄科植物野生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
刘子金杨小波林泽钦吴庭天周韬李东海岑举人
关键词:藤黄科ISSR聚类分析
海南昌江石碌铁矿尾矿库区植被调查被引量:26
2007年
实验开展了3个不同年代的海南石碌铁尾矿库区植被调查研究,根据记录数据计算了各样地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结果表明,铁尾矿库区内植物种类总体上来看较为稀少,不同尾矿库区内植物群落组成成分差异比较大。已经停止使用20a的尾矿区(样地1)内,自然定居的植物仅有44种,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较多,其次为豆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表明这3个科的植物种类较其它科植物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特别是禾本科的水竹(Phragmites karka)、雀稗(Paspalum commersonii)和豆科的田菁(Sesbaniacannabina)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刚停止使用2a的尾矿库区(样地2)内,自然定居的植物有21种,其中硬骨草(Panicum repens)、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等禾本科植物为该样地的优势种群;正在使用的尾矿库区(样地3)内物种单一,只有水竹(Pyllosacys karka)、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田菁(Sesbaniacannabina)三种植物能在该恶劣的生境中顽强地生长和发育,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结果还表明了3个不同年代库区的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存在明显的演替顺序差异,样地3单种优势明显,从样地3到样地1,这种优势依次减弱,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依次增加,这表现出由较少先锋物种种类组成的简单群落向稳定复杂群落方向演替的趋势,反映了植物群落结构随演替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趋向复杂化。在同一个尾矿库区内土壤的不同水分含量和理化性质会对植物的定居与群落的组成关系密切。
郭涛杨小波廖香俊龙文兴李东海
关键词:植被组成植被演替石碌铁矿
五指山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种群特征与森林立木密度和土壤的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研究了五指山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种群密度、高度和胸径等基本特征及种群与立木密度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及立木平均密度各自差异极显著,黑桫椤平均高度和平均胸径各自差异不显著。低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0.12 ind.m-2)是山地雨林(0.06 ind.m-2)的2倍,后者的立木平均密度(0.467 ind.m-2)是前者(0.343 ind.m-2)的1.4倍,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黑桫椤种群密度逐渐减少,立木平均密度增大。山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与平均高度正相关,黑桫椤种群趋于稳定;低地雨林中两者负相关,黑桫椤种群呈增长型,其相关关系都可用二项式方程拟合。山地雨林黑桫椤平均密度与立木平均密度负相关,低地雨林中两者正相关,相关关系可用一元线性方程拟合。山地雨林与低地雨林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水含量和pH总体上表现为增大趋势,而全磷和全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黑桫椤种群平均密度、高度和胸径与土壤pH、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关系密切,各自可用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3个土壤因子对黑桫椤的作用大小是全钾含量>pH>全磷含量。可以根据以上模型指导黑桫椤保护、繁殖和栽培研究。
龙文兴欧芷阳杨小波郭涛李东海
关键词:种群密度土壤因子
琼南沿海低山丘陵森林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在对海南岛南端沿海低山丘陵森林植被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2科484属876种(包括变种);植物区系成分热带性质较强,热带性的科有78科,占总科数的69.64%,其中泛热带分布科有47科,占41.96%,是最大的类型。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的属占优势,各占非世界属总数的33.47%和19.62%;中国特有属有3属,分别为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海南椴属(Hainania)和乐东藤属(Chunechites),其分布中心为海南岛。热带成分的种占非世界种数的74.94%,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特有种有204种,占总种数的23.13%,其中海南特有种有78种。与琼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两地种子植物区系在物种组成上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同的气候和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区域分异引起的。
黄运峰杨小波党金玲罗涛叶凡杨立荣
关键词:植物区系种子植物地理成分
不同桉树人工林锌元素的积累与循环比较被引量:4
2007年
为了桉树的可持续经营,对刚果12桉、尾叶桉、窿缘桉三种桉树Zn元素的积累、循环进行比较研究。采用野外样地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刚果12桉、尾叶桉、窿缘桉三种桉树Zn元素含量平均值为:28.42、13.64、18.03 mg/kg;林分Zn元素积累量为:2.7365、1.4110、0.6139 kg/hm2。年存留量为刚果12桉>尾叶桉>窿缘桉;年归还量为刚果12桉>窿缘桉>尾叶桉;刚果12桉、尾叶桉、窿缘桉循环系数分别为0.66、0.69、0.84。尾叶桉林下有植被的林分和林下无植被的林分Zn元素的含量分别为54.37、54.73 mg/kg;林分Zn元素积累量为:1.6806、1.1732 kg/hm2;Zn元素年存留量分别为0.3360、0.2346 kg/hm2.a;年归还量分别为0.6777、0.6072 kg/hm2.a;年吸收量分别为1.2483、0.8418 kg/hm2.a;循环系数分别为0.86和0.90。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凋落物的回归,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对桉树人工林Zn元素的动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东海杨小波吴庆书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ZN生物循环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异规律被引量:23
2017年
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异,有助于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策略,也能为预测物种分布和环境变化提供依据。以海南霸王岭热带云雾林为对象,建立21个20 m×20 m固定样方,划分为336个5 m×5 m小样方;测定胸径在5cm以上所有乔灌木植物个体的功能性状(叶面积LA;叶干重LDW;比叶重LMA;叶绿素含量Chl;叶厚度LTh;木材密度WD)和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方差分解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在个体、种内、种间、群落水平的分异大小,探究土壤养分对功能性状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LA、LDW、LMA、CHl、LTh、WD在个体、种内、种间、群落水平的解释方差范围分别为0.06—0.47、0.09—0.35、0.35—0.72、0—0.07,在个体、种内、种间、群落层次上,种间水平的功能性状分异最大,而群落水平的分异最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尺度的功能性状变化与土壤有机质、氮和磷含量都有密切关系。
康勇熊梦辉黄瑾龙文兴杨小波臧润国王茜茜林灯
关键词:功能性状土壤因子
二氧化氯处理对山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以海南省五指山市的山竹果为材料,研究二氧化氯(ClO_2)处理对其保鲜和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不同质量浓度(10、15、20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处理山竹子果实,测定其9个相关的生理指标并进行冗余分析。结果:经3种质量浓度的二氧化氯处理,能够显著地抑制山竹果肉的腐烂速度,保持其果皮红色色泽和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延缓硬度和丙二醛(MDA)的增加以及Vc含量的降低,提高山竹果实中过氧化物(POD)酶的活性,并使山竹果壳具有较低的细胞膜透性。其中,以15 mg/L ClO_2处理山竹果的贮藏保鲜效果最好。结论:经ClO_2处理有利于维持采后山竹果实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延长贮藏时间。
刘子金杨小波陈寿定从心黎吴岚芳林泽钦张凯岑举人
关键词:山竹二氧化氯贮藏品质
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被引量:6
2023年
为了解海南中部山区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对五指山山地雨林原始林、尖峰岭低地雨林、吊罗山山地雨林、霸王岭云雾林次生林内建成的各1600 m2样地进行常年监测,基于2012—2020年监测数据,从群落结构、树木生长、树木死亡、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分析群落近8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012—2020年,(1)五指山山地雨林、尖峰岭低地雨林的径级结构与树高结构均呈倒“J”型,吊罗山山地雨林、霸王岭云雾林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树高结构呈近“L”型;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结构更加复杂。(2)小径级个体树高生长速率较快,随胸径增加树高生长速率降低,胸径生长速率升高;死亡个体数量随胸径的增加而减少,表现出小径级个体对阳光等资源的强烈竞争。(3)翻白叶(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四蕊三角瓣花(Prismatomeris tetrandra)、海南山矾(Symplocos hainanensis)种群变化率分别为-6.07%、+7.10%、+12.52%、+14.29%,种群变化率均大于5%,属于快速变动种群,表现出喜阳先锋种逐渐被耐阴演替过渡种取代。(4)五指山山地雨林α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变化率为+1.48%,尖峰岭低地雨林为+1.59%,吊罗山山地雨林为+4.19%,霸王岭云雾林为+12.26%;进入和退出树种多为偶见种,是引起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于海南中部山区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群落演替均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
李晨笛杨小波李东海史建康赵俊福李龙陈琳张培春田璐嘉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植被恢复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