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留根

作品数:75 被引量:345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博物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历史地理
  • 15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3篇遗址
  • 16篇考古
  • 12篇石器
  • 11篇新石器
  • 9篇新石器时代
  • 9篇石器时代
  • 8篇文化
  • 8篇良渚文化
  • 7篇土墩墓
  • 6篇遗存
  • 6篇博物
  • 5篇全新世
  • 5篇墓地
  • 5篇南京博物院
  • 5篇聚落
  • 5篇博物院
  • 5篇出土
  • 4篇新石器时代遗...
  • 4篇遗址发掘
  • 4篇考古发掘

机构

  • 67篇南京博物院
  • 15篇南京大学
  • 6篇江苏省考古研...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5篇同济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山西大学
  • 2篇上海博物馆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2篇常州市考古研...
  • 2篇苏州市考古研...
  • 1篇安徽大学

作者

  • 74篇林留根
  • 11篇朱诚
  • 9篇闫龙
  • 8篇李兰
  • 7篇田名利
  • 6篇马春梅
  • 5篇赵泉鸿
  • 5篇朱晓汀
  • 4篇吴立
  • 3篇张雪菲
  • 3篇谭艳
  • 3篇黄宝玉
  • 3篇周润垦
  • 3篇杨玉璋
  • 3篇朱祥根
  • 3篇李冰
  • 3篇张居中
  • 3篇王坤华
  • 3篇蔡华伟
  • 2篇周恒明

传媒

  • 30篇东南文化
  • 8篇考古
  • 3篇地层学杂志
  • 3篇中国农史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中国国家博物...
  • 2篇地理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南方文物
  • 2篇大众考古
  • 1篇考古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建筑与文化
  • 1篇世界遗产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丹阳西沟居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被引量:2
1994年
西沟居遗址位于丹阳市导墅乡留干村西沟居东约300米的平原上,高出四周稻田约1米,遗址东西长约40米、南北长约5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之上及四周有土墩墓分布。1988年11月至1990年1月,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丹阳市导墅乡、皇塘乡。
林留根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遗址土墩墓南京博物院泥质
磨制石器痕迹研究初探--以骆驼墩遗址出土石器为例
磨制石器痕迹是指在磨制石器上观察到的痕迹.按其成因不同,它们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制作痕迹,即制作石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反映制作方式和方法的痕迹,如破裂面、片锯断口和研磨条痕等;第二类是使用痕迹,即石器使用过程中受作业对象...
黄建秋林留根
关键词:考古学磨制石器
文献传递
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有明显的祭祀功能,墓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则为墓地标识和祭祀。土墩墓营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祭祀行为是对墓葬建筑的焚烧毁弃。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林留根
关键词:土墩墓建筑遗存祭祀
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被引量:26
2003年
In November 2001-July 2002,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Nanjing Museum, carried out a large-scale excavation on the Luotuodun site in Yix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y revealed a large number of tombs, ash-pits, house-foundations, shell deposits and sacrificial vestiges of the Majiabang culture and a few tombs and ash-pits of the Songze and Liangzhu cultures. The urn-burials of the Majiabang culture are the first discovered remains of this kind in the lower Changjiang River valley. The site yielded lots of stone implements, pottery vessels, bone artifacts, jade objects, animal bones and carbonized rice grains. The discoveries on the site made up a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in the western Taihu Lake area an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Neolithic Age and civilizing course in the lower Changjiang River valley.
林留根田名利徐建清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出土器物陶器
历史、本体与象征:“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策展被引量:6
2021年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全流域、全时空、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的风采的专题博物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展览以宏观叙事方式,结合数字技术和现代展示手段,通过反映大运河历史、运河价值、运河文化的各类文物、文献、展品,向公众讲述大运河的中国故事,展现大运河的魅力和文化风采。策展团队挖掘、选择合适的文物展品并根据展品和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以此来实现展览目的。科学、直观地揭示历史,同时生动、形象地解读运河文化,这样的策展理念和实现路径,可为我国大型线性遗产的展示提供借鉴。
林留根
关键词:大运河
气候-海面变化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影响的科学问题
21世纪气候-海面变化对人类生存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学科内容之一,而预测未来首先要弄清过去的海面变化情况。了解过去的海面变化情况及其对古代文化进程的影响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而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剖面中寻找过去...
朱诚水涛马春梅李兰吴立李枫孙伟王晓翠李冰林留根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
植物遗存视角下蒋庄遗址良渚时期的聚落生产活动被引量:7
2019年
通过人工拣选和系统浮选获得的植物大遗存,揭示了蒋庄聚落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作物结构、农业生产和可能存在的园圃经济活动。其中稻作是聚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内容,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采集野生植物资源在聚落生计中也占重要比重,瓜果类栽培活动是这一时期普遍出现的新生产内容。蒋庄遗址植物大遗存的研究为探明该聚落的生业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丰富了良渚文化外延分布区的研究材料。
吴文婉林留根甘恢元闫龙
关键词:良渚文化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来源与石器功能被引量:20
2016年
淮河上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南北过渡带,研究资料显示,淮河上游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人类主要通过采集和农作物种植两种途径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其农业模式为稻.旱(粟、黍)混作,而淮河中游地区同时期人类的植物性食物资源获取方式及其农业发展模式与上游地区是否相同,目前尚不清楚.顺山集遗址(约8500—7000aBP)是淮河中游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选择该遗址出土的代表性石器圆形石球、石磨盘及石锤等石制工具17件及陶釜残片29件进行了淀粉粒残留物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器物表面的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禾本科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水稻(Oryza sativa.)、葫芦科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根以及1种未知的植物种属.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同样依靠采集和农业种植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但与淮河上游地区不同的是,该区域的农业模式为稻作农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属来源的淀粉粒在石器和陶器表面的出现频率分析结果表明,薏苡可能是顺山集先民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而水稻在当时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圆形石磨球、磨盘及长柱状石锤使用面上不同种类淀粉粒的发现表明这两类石器都曾被用于加工多种植物性食物,而石斧刃端发现丰富的植物淀粉粒,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除了用于砍斫工具以外,可能也曾被用来加工食物,其功能具有一器多用的特征.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顺山集先民的生业形式与出土石器的使用功能,探明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的植物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杨玉璋LI WeiYa姚凌程至杰罗武宏张居中林留根甘恢元闫龙
关键词:植物资源利用
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用粒型分析法,对黄淮地区藤花落和后大堂两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5群古稻作了研究。就粒型特征而言,尽管两群古稻种群内尚有不同类型存在,但相对比较单纯,其主要演化特征已属粳稻类型。
林留根张文绪
苏北梁王城遗址黄泛层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基于黄河下游流域考古遗址中第一次发现的黄泛地层,对苏北梁王城遗址T3902探方南壁剖面上部自然淤积层采样,结合考古断代,并参照历史资料,通过分析重砂矿物和粒度两方面的实验结果,揭示出考古遗址中黄泛地层的沉积物特征。旨在为今后环境考古中对黄泛地层的判别和对比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特别是为在黄河下游洪泛区考古遗址中疑似黄泛层的确认提供依据。
黄铿朱诚马春梅林留根
关键词:重砂矿物粒度特征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