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尉文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培养基
  • 1篇系统性红斑
  • 1篇系统性红斑狼...
  • 1篇系统性红斑狼...
  • 1篇细胞培养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狼疮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骨髓
  • 1篇骨髓间充质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红斑
  • 1篇红斑狼疮
  • 1篇红斑狼疮患者
  • 1篇干细胞
  • 1篇ZEBRA
  • 1篇B淋巴细胞
  • 1篇EBV-LM...

机构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梁尉文
  • 1篇谭国珍
  • 1篇韦育林
  • 1篇魏菁
  • 1篇李楚强
  • 1篇傅玉如
  • 1篇魏菁
  • 1篇伍卫

传媒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探讨EBV-LMP1和ZEBR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的表达情况。方法:间接荧光免疫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EBV-LMP1和ZEBR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均高于CD19+细胞(P<0.01)。非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表达也高于CD19+细胞(P<0.01)。但EBV-ZEBRA表达在两亚群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朋病毒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病毒主要以潜伏期状态存在于患者中,病毒复制促进病情发展,检测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有助于病情活动指标的判断。
魏菁梁尉文谭国珍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EBV-LMP1B淋巴细胞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与培养基中胎牛血清浓度的关系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讨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的不同传代次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在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5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分别以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及表面标志CD45,CD11b,CD29和CD44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和CD44,造血前体细胞表达CD45和CD11b)。结果:①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细胞均能获得贴壁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原代培养的细胞分裂增殖较快,集落融合较早,传代时间较短(平均10d)。②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传代培养第1,2代细胞均质性相对较差,CD45阳性率分别为23.4%,15.4%,CD11b阳性率分别为16.6%,10.3%,高于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组(P<0.05),至第3代后两组已无差异,CD45和CD11b阳性率均小于5%,而CD29和CD44阳性率均大于95%。③两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相似,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数生长期峰值出现较早,为第6天,而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培养组为第7天。结论: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方面存在差异。使用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已可满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扩增,但要在短期内获得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优于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
韦育林李楚强伍卫傅玉如魏菁梁尉文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细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