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瑾
-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及疗效初探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观察。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受试者随机分为10μg连续给药、10μg隔日给药及20μg隔日给药3个组别,均为肌内注射。研究期间定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及实验室安全指标以及HBV DNA和乙肝5项等疗效指标检查,评价其安全性及初步疗效。结果 3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第1组100.00%(44例次/8例)、第2组83.33%(17例次/5例)、第3组100.00%(82例次/10例),其中判定与药物相关的均为干扰素应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未采取措施自行缓解,或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缓解。仅1例受试者因不良事件而导致脱落。治疗结束时3组受试者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2log10的比例分别为:14.29%、0和30.00%,ALT复常率分别为14.29%、33.33%和20.00%。没有出现e抗原的阴转。结论不同剂量(10、20μg)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连续肌内注射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在短时间内可以降低HBV DNA载量及促进ALT复常,而且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
- 段瑾王立清贾敏陈曦盛艾娟丁淑芹杨一帆杨素芳郑凤敏王美霞
- 关键词: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疗效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其中缺血性肝炎患者11例,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无缺血性肝炎患者30例为对照,分析缺皿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各种构成比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直接概率法;出血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17%,平均年龄为(43.1±5.7)岁,较对照组[(52.3±11.1)岁]年轻(P〈0.05)。ALT、AST快速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0倍,10d内迅速恢复,伴有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的明显升高,胆碱酯酶下降,尿素氮、肌酐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肝炎组病死率为54.5%(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7%(5/30),P〈0.05;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缺血性肝炎组患者失血量200~3600ml不等,休克患者占63.6%(7/11),出血量与缺血性肝炎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年龄小、失血性休克、肝脏储备功能差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肝炎的危险因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发缺血性肝炎患者,及时应用抗菌素防治感染、减少内毒素血痱对于改善预后很重要。
- 范春蕾段瑾董培玲欧阳颖张斌平春霞丁惠国
-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硬化出血预后缺血性肝炎
- 不同剂量重组人源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人体单次给药的安全性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人源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recombinated human rabies immunoglobin,rhRIG)注射液人体单次给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对成功筛选的48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共分低、中、高3个rhRIG单次给药组(10、20、40 IU/kg),每组12人,每个剂量组均按3∶1设1个安慰剂(rhRIG的赋形剂)平行对照组,每组4人,依次经上臂三角肌(≤2 ml)、臀大肌(≤10 ml)和大腿外侧肌肉(剩余药液)进行肌肉注射。分别在筛选期(入组用药前14 d内)、用药后7、14和42 d记录不良事件(adverseevent,AE)、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生命体征、实验室(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检查。结果不同剂量rhRIG组中共发生7例次AE,分别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血白细胞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宫外孕,其中宫外孕判断为SAE。上述AE均判断与试验药物无关或可能无关。对照组未发生任何AE/SAE。所有受试者用药后生命体征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受试者单次肌肉注射10~40 IU/kg rhRIG后耐受性良好。
- 王美霞贾敏金铭韩靖段瑾王立清金荣华李宁姚家琳李玉凤张静魏敬双赵伟
-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药物耐受性
- 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受试者后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 2014年
- 目的考察受试者接受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治疗后的中和抗体产生情况。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法检测抗药抗体阳性血清的中和抗体活性。结果抗药抗体阳性血清的中和抗体活性检出率为0%。结论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治疗后受试者中和抗体产生率低。
- 贾敏王立清段瑾陈曦盛艾娟王美霞吕秋军徐静王宝亮梁屹
- 关键词:中和抗体细胞病变效应免疫原性
- 抗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抗药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2014年
- 目的:建立受试者血清中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抗药抗体的检测方法,考察用药后不同组别受试者的抗药抗体产生情况。方法:首先建立了检测血清中抗药抗体ELISA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的验证;然后筛选了3个给药组血清样本中的抗药抗体,用结果为阳性的受试者血清最大稀释倍数表示抗药抗体的滴度。结果:该ELISA方法检测乐复能血清抗药抗体的特异性好,检测限为204 ng·mL-1,高、中、低及阴性样本批内、批间重复性CV值均小于6%,达到常规ELISA的标准。10μg连续给药组7例受试者首次用药3周后有3例产生抗体,用药5周后均产生抗体;10μg隔日给药组6例受试者首次用药4周后均产生抗体;20μg隔日连续给药组10例受试者首次用药2周后有1例产生抗体,用药4周后8例产生抗体,用药6周后9例产生抗体。结论:建立了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免疫原性的ELISA检测方法。首次用药4周后3个组的抗药抗体阳性率达到高值,组别之间无明显差别。比较而言,第3组(20μg隔日给药)的抗药抗体滴度较低。
- 贾敏王立清段瑾盛艾娟丁淑芹陈曦郑凤敏王美霞吕秋军
- 关键词:免疫原性
- 系统进化树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浙江省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参考Ohno的分型方法,采用巢式RT-PCR法扩增抗HCV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样品HCV核心(core)基因部分区段(-12nt~+343nt),克隆并测序[1];以Clustalw软件对所克隆片段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分型。结果在60份HCV抗体阳性血清中,HCV检出率为55%(33例);系统进化树分析提示共有1b、2a、3a、3b、6a 5个不同的基因型,以1b、3b和2a基因型为主,其中1b阳性率为52%(17例)。结论浙江省慢性HCV感染者中HCV基因型呈现出以1b、3b和2a为主、多基因型存在的特点。
- 王美霞徐斌段瑾金铭
- 关键词:肝炎病毒丙型基因型系统进化树
-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作为抗病毒药物乐复能的临床药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考察抗病毒蛋白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水平,初步评价抗病毒蛋白乐复能的药效学特性。方法:采用2',5'-寡腺苷酸(2-5A)放免检测试剂盒对I期临床试验血样进行分析,观察2',5'-OAS水平。结果:10μg单次给药后2',5'-OAS活性24-48 h达峰,至给药后120 h,除3#受试者外基本恢复至本底水平。10μg每日连续给药后血清2',5'-OAS活性迅速升高,药后d 5变化趋势接近平台期,至第1次给药后25 d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至药后39 d,患者血清2',5'-OAS活性值明显降低。10μg隔日连续给药组血清2',5'-OAS活性变化趋势与每日连续给药组近似,但药后39 d尚能维持在较高水平。20μg隔日连续给药组连续7 d给予10μg乐复能后,血清2',5'-OAS活性已升高至平台期,随后的20μg隔日连续给药将血清2',5'-OAS活性值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至连续给药结束。结论: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可以作为乐复能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贾敏王立清陈曦段瑾盛艾娟郑凤敏王美霞吕秋军
- 关键词:干扰素药效学
- 噬血细胞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总结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HPS合并肝损伤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100.0%)、黄疸(73.7%)、胸腹腔积液(73.7%)、脾肿大(68.4%)、肝肿大(63.2%)、淋巴结肿大(57.9%),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31.6%)及消化道出血(21.1%)。全部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ALT202.6(9.9~1072.3)U/L,AST316.5(11.0~3578.1)U/L],以AST升高更为显著,伴乳酸脱氢酶升高;89.5%的患者总胆红素(TBil)明显升高。骨髓细胞学检查均发现有噬血现象。全部患者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89.5%的患者出现两系以上血细胞减少。HPS的原发病以感染性疾病为主(57.9%),原因不明者6例(31.6%)。病死率为57.9%。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可改善预后。结论 HPS可由多种病因所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热和肝功能损伤是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预后不良。
- 段瑾范春蕾丁惠国李磊董培玲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肝损伤预后
- La、hVAP-33、eIF2Bγ和HCV IRES特异性小干扰RNA抑制HCV的复制和表达
- 2012年
- 目的证实La自身抗原、33kD人类囊相关膜蛋白(hVAP-33)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第3亚单位(eIF2B7)是HCV在细胞内的协同感染因子,通过抑制Huh7细胞内这些因子的表达可抑制HCV复制和表达。方法分别设计合成3条HCV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的小干扰RNA(siRNAs),转染HuhT-HCV细胞后筛选出其中沉默效率最高的1条。以HCV假病毒感染Huh7细胞后48h,分别以上述HCVIRKSsiRNA和之前试验中已经筛选出的La、hVAP-33和eIF2BY特异性siRNAs单独或者不同组合转染Huh7-HCV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核心基因并计算△ACT值(相对定量法),比较不同siRNAs及组合对目的基因沉默的效率; 同时以Westemblot观察HCV核心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La自身抗原与IRKS特异性siRNA共转染对HCV表达的抑制效率最高,使HCV核心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了约41%;4种基因特异性siRNAs对HCV在Huh7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La、hVAP-33和eIF2B7特异性siRNAs分别与IRES siRNA联合均较其单独转染对目的基因的抑制效率高。结论可以认为La自身抗原、hVAP-33和eIF2BY是HCV在宿主细胞内的协同感染因子,通过对Huh7细胞内协同感染因子及HCVIRES基因沉默后可以显著减少HCV的表达。
- 王美霞徐斌段瑾傅晓晴金铭
- 关键词: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 HCV协同感染因子La自身抗原、33kDa人类囊相关膜蛋白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第三亚单位特异性siRNAs的筛选
- 2012年
- 目的筛选Huh7细胞内La自身抗原、33kDa人类囊相关膜蛋白(hVAP-33)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第三亚单位(eIF2Bgamma)的特异性siRNAs。方法根据Genebank中的序列设计3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在Huh7细胞中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3种分子;根据siRNA设计原则针对每种基因设计合成3条siRNAs;分别将不同序列siRNA转染Huh7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计算ΔΔCT值筛选出针对每种基因抑制效率最高的一条siRNA。结果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了上述3种分子的存在;每种基因的3条不同siRNA对相应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沉默作用,通过ΔΔCT值的计算找出其中效率最高的一条。结论 Huh7细胞内可以检测到La自身抗原、hVAP-33和eIF2Bgamma基因,其特异性siRNAs可以沉默相应基因表达。
- 王美霞金铭段瑾傅晓晴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