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晓菁

作品数:12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斑块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眩晕
  • 2篇血清
  • 2篇血性
  • 2篇硬化斑块
  • 2篇视黄醇结合
  • 2篇视黄醇结合蛋...
  • 2篇缺血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位置性
  • 2篇位置性眩晕
  • 2篇良性发作性位...

机构

  • 7篇无锡市第三人...
  • 3篇苏州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1篇无锡市惠山区...

作者

  • 11篇殷晓菁
  • 7篇胡玲玲
  • 2篇彭誉
  • 2篇孔亮
  • 2篇王挺刚
  • 2篇桂树华
  • 2篇谢红娜
  • 2篇赵中
  • 2篇董万利
  • 2篇徐东升
  • 1篇周华
  • 1篇邬国渠
  • 1篇华文进
  • 1篇周峰
  • 1篇王引明
  • 1篇王锋
  • 1篇邱晨红
  • 1篇孙沁怡
  • 1篇董万利
  • 1篇孔亮

传媒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199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3-NT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浆3-硝基酪氨酸(3-NT)浓度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测入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将其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C,37例)、血管性痴呆组(VD组,41例)、AD组(48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测定3组患者的血浆3-NT浓度,并对AD组患者的血浆3-NT浓度与MMSE得分及各个认知领域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NC组、VD组、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分别为(55.09±9.63)nmol/l、(70.42±11.45)nmol/l、(119.46±21.82)nmol/l,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明显高于NC组、VD组(均P<0.05);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与MMSE得分成明显负相关(r=-0.638,P<0.05);AD组患者血浆3-NT浓度与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能力均成明显负相关(均P<0.05)。结论血浆3-NT浓度测定有可能作为判断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生化指标,亦可作为AD与VD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殷晓菁胡玲玲彭誉周华邱晨红孙沁怡王锋谢红娜赵中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3-硝基酪氨酸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非溶栓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药物及康复治疗新进展
2016年
本文分别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降纤药物、脑保护药物,改善侧支循环药物以及中成药等六个方面总结一下目前关于非溶栓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药物研究情况,分析一下这几种脑卒中临床药物治疗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非溶栓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措施作出分析,综述了非溶栓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药物及康复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李刚李邦林王国防殷晓菁
关键词:尤瑞克林
多发性硬化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与抑郁、焦虑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HAMA)、扩展的残疾状况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量表对8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8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评分,了解MS伴发抑郁焦虑,同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抑郁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MS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为52.3%(45例),焦虑障碍发生率为32.6%(28例),抑郁伴发焦虑26.7%(13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病情活动期、EDSS评分高者抑郁发生率亦高,女性患者抑郁发生率高。结论 MS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早期识别及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殷晓菁胡玲玲谢红娜彭誉赵中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抑郁焦虑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被引量:10
2007年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董万利殷晓菁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BPPV临床医生耳鼻咽喉科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3例VCI患者(VCI组)和9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V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V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7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6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V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VCI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也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要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RBP水平与DD呈正相关(r=0.460,P<0.05),与UA、Fib水平无相关性(r=0.095,0.13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409,95%CI 0.351~0.719)。结论血清RBP可能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可能是V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徐东升殷晓菁胡玲玲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视黄醇结合蛋白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NO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进展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患者的20%~40%,由于其病情进展较快,治疗效果不理想,常常造成患者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或导致患者死亡〔1〕。近年来本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桂树华胡玲玲孔亮殷晓菁王挺刚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低分子肝素钙依达拉奉一氧化氮
血清C反应蛋白在检测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殷晓菁董万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基础病变炎症过程危险信号疾病发生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比较原发性与继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241例BPPV(原发组)和继发性27例BPPV(继发组)患者资料。每组又按病程(<3个月,3-12个月,>12个月)和病情(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采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进行耳石手法复位疗效评估。结果继发组病程在一年以上的患者比例高于原发组(40.7%vs.20.3%)(P<0.05);继发组重度和极重度病情患者比例大于原发组(92.6%vs.71.8%)(P<0.05)。两组手法耳石复位有效率都达到95%以上;继发组治疗后DHI的F分和E分高于原发组(P<0.05)。结论继发性BPPV较原发性BPPV病情复杂,病程长,病情重;耳石手法复位治疗继发性与原发性BPPV的疗效均很好。
殷晓菁董万利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与病变部位的相关性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病变的危险因素,并研究病变部位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老年患者165例,按狭窄发生部位分为三组,颅内狭窄组80例,颅外狭窄组47例,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38例,记录三组一般资料、基础病、行为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三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DM)、高血压、吸烟和酗酒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浓度颅内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颅内狭窄组和颅外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颅内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颅外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血糖(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蛋白胆固醇酯(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HDL-C)、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主要发生在颅内,发生部位可能和TC、hs-CRP水平相关。
桂树华王挺刚殷晓菁孔亮胡玲玲
关键词:病变部位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RB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ICD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ICD组、对照组患者血清UA和血浆DD、FIB水平。对于ICD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57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32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32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ICD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ICD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另外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要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与UA、DD、FIB水平无相关性(r=0.149、0.056、0.06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318,95%CI 0.007~0.721)。结论血清RBP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与IC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徐东升王引明殷晓菁胡玲玲孔亮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视黄醇结合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