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春
- 作品数:188 被引量:2,455H指数:32
-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青海省气象科学数据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被引量:1
- 2009年
- 从社会发展和青海省气象业务对气象科学信息数据管理的要求出发,分析目前青海省气象科学数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说明加强气象数据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加强气象科学数据管理和提高气象服务能力进行了探讨。建议:(1)提高对元数据的重要性和标准化的认识;(2)加强气候数据资料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开发,面向社会需求拓展领域;(3)积极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建立健全气象数据共享补偿机制;(4)进一步加大《气象法》的宣传力度,强化气象依法行政;(5)加强气象科学数据管理人才的培养。
- 汪青春李应业
- 关键词:气象
- 利用乌兰树木年轮重建托托河冬季气温序列被引量:31
- 2003年
- 探讨了利用乌兰多个树木年轮年表的信息,异地重建托托河站冬季1~3月气温的途径及方法,重建了托托河800多年气温序列。结果表明,重建的冬季气温序列的主要冷、暖期与已有结果基本吻合,13、15和17世纪的冷期及14和16世纪的暖期是存在的,而17世纪的寒冷期持续时间最长,寒冷程度也最强。本文对重建气温序列的阶段性、突变和周期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为青藏铁路工程沿线气候演变提供背景资料。
- 汪青春周陆生秦宁生李林朱西德王振宇
- 关键词:气温序列
- 环青海湖风能资源的评估——以沙珠玉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基于2009-06—2010-05环青海湖沙珠玉测风塔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等参数,利用风能评估方法分析了风能参数、风向频率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年度10~70 m年平均风速和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别在4.4~5.7 m/s、138.4~285.1 W/m2间,且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测风塔各高度3~25 m/s风速的时数在5 090~6 045 h间,最多风向为偏东南风,次多风向为偏西北风。风能密度主要集中在NNW-NW扇区,累积频率达53%。观测年50 m高度风速距平百分率偏小(-15.17%),长年代校正的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值为397.2 W/m2,达到了3级(〉300 W/m2)并网型风力发电的风电场等级标准,指示这个区域的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 李应业时兴合戴升汪青春
- 关键词:风能资源沙珠玉
-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被引量:54
- 2003年
- 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EOF、RE 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变化在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的同时,存在着南北及东西分布的差异,大地形特别是高原主要山脉走向对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其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过突变;其空间异常类型主要受地形和冷空气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 李林朱西德秦宁生王振宇汪青春周陆生
-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气温分区
- 树木年轮指示的柴达木东北缘近千年夏季气温变化被引量:27
- 2007年
- 依据采自青海海西德令哈、乌兰的树木年轮资料序列与柴达木东北缘1961~2001年夏季(6~8)平均气温资料序列之间较好的同期相关特征,重建了柴达木东北缘夏季(6~8)平均气温千年历史资料序列。运用乘积平均值、误差缩减值等方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序列可信。通过分析发现,在重建的1098年中,有7个主要的冷期和6个主要的暖期,重建的气温序列存在15个主要突变时段。周期分析表明柴达木东北缘夏季气温存在46、52、61、73、91、183年和366年左右的长周期以及6.8年和2~3年的短周期。
- 朱西德王振宇李林秦宁生汪青春
- 关键词:气温
- 关于加快青海省太阳能风能资源利用步伐的思考被引量:1
- 2009年
- 从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机遇和需求出发,分析青海省太阳能、风能资源独特优势和开发潜力和青海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关于做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管理工作若干建议。
- 李应业汪青春
- 关键词:太阳能风能
- 青海南部高原圆柏年轮指示的近500年来气候变化被引量:47
- 2003年
-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曲麻莱、治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高原树木年轮年表序列通过响应函数计算得出,该年表对高原春季(4~6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反映敏感,定义了湿润指数,重建了高原春季湿润指数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通过分析发现,在重建的453年中,显著的干旱时段有6个,即1592~1610,1649~1665,1687~1697,1740~1750,1818~1829和1918~1933年;显著的湿润时期有5个,即1669~1682,1700~1709,1800~1814,1898~1909和1935~1950年。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具有60.4和50.3的长周期,11年左右太阳周期和8,6和4年左右的短周期。
- 秦宁生邵雪梅靳立亚汪青春朱西德王振宇李金豹
- 关键词:树轮年表气候重建湿润指数气候变化
-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34
- 2000年
- 利用彭曼公式计算 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 ,分析了该地区蒸散量、日照时数、气温、空气饱和差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 ,并着重研究了诸因子对蒸散量的影响。研究发现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 ,并以每年 3.2 5 mm的速度递增 ;而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日照时数则以每年 3.6小时的速度增加 ;气温同样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其气候倾向率为 0 .4℃ /1 0年 ;空气饱和差也以每年 0 .0 2的速度递增 ;因此 ,可以认为 ,黄河上游流域日照时数、气温及饱和差的增加 ,加剧了草地蒸散量的增大 。
- 李林张国胜汪青春时兴合
- 关键词:黄河上游蒸散量
- 1971年-2007年青海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5
- 2011年
- 基于青海省51个气象站1971年-2007年各月日照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日照时数分布特征:青海省多年平均日照实数在2351.5~3397.7h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是柴达木地区,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是果洛地区。从日照时数的年变化来看:青海省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只有果洛地区的几个县最高日照时数出现在4月。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只有格尔木呈上升趋势,其余地区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同仁、共和日照时数分别上升60.8h、83.7h;而西宁、乐都、德令哈、格尔木、玉树呈下降趋势,除乐都、共和略有增加,其它地区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影响日照时数的要素分析:总云量、低云量与日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刘义花汪青春王振宇李林
- 关键词: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
- 青海治多公元1374年以来树轮记录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被引量:17
- 2013年
- 根据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629a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气温、降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年表对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反映敏感,由其重建了该区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历史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所重建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比较可靠,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藏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年际的历史变化。1374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强时段有4个,即1396~1416年、1684~1699年、1816~1826年和1875~1889年;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弱时段有4个,即1374~1384年、1417~1436年、1802~1812年和1897~1909年。在629a中共出现22个极端强年和8个极端弱年,15世纪出现7个极端强年和5个极端弱年。15~17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多变时期,18~20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相对稳定时段。
- 时兴合秦宁生刘洪滨汪青春冯蜀青刘义花
- 关键词:树轮加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