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芬
-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华人离散群体的战争记忆——以东南亚华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侨批为中心被引量:1
- 2021年
- 太平洋战争前后,东南亚华人离散群体(华侨)中的战争亲历者、受害者及幸存者写给中国家人、亲友的跨国书信是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中"来批"的一部分。这些侨批书写华人离散者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遭遇,记录了个体华侨的战争体验,保存了他们对战争的叙述与情感,反映了国际大事件对华人离散群体生命的深刻影响及其适应,体现了战争对华人离散群体生命、财产、心理、家庭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东南亚华侨对太平洋战争的战争体验与鲜活、丰富、深刻的战争记忆,是华人离散群体与东南亚国家华族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侨批显示,太平洋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东南亚华侨生活与情感的转变,促使跨国书信内容、情感表达及书写风格的变化。
- 沈惠芬
- 关键词:战争记忆太平洋战争华侨
- 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资料与方法的探讨被引量:4
- 2015年
- 中国侨乡女性史是中国海外迁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华侨华人史、侨乡史、东南沿海社会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以闽南侨乡女性研究为例,举隅并分析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的重要资料,并探讨有关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构建侨乡女性历史关键在于研究资料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在海内外各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私人收藏家等处尽可能地搜索相关资料外,田野调查是发现、获得新研究资料不可缺少的途径。特别是寻找相关女性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对构建这一女性群体的历史尤为重要。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对构建侨乡女性史有特别意义。
- 沈惠芬
- 关键词:侨乡社会性别人口迁移华侨华人
- 华侨家庭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以20世纪30—50年代福建泉州华侨婚姻为例被引量:16
- 2011年
- 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档案、民国报刊、口述历史访谈、留守妻子传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以20世纪30-50年代福建泉州华侨婚姻为例,分析了华侨家庭留守妇女婚姻的缔结、维持、离婚、重婚以及婚外情等婚姻状况,探讨了国际移民对留守妇女婚姻生活的影响和华侨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本文认为,受到国际移民和侨乡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华侨婚姻呈现出多元性,婚姻状况因华侨夫妇的不同境况而异。华侨婚姻是中国传统父权制婚姻在国际移民过程中的变异体,保留了父权制婚姻的一些特征,同时国际移民重新分配华侨夫妇的社会经济家庭责任,留守妇女往往要承担传统意义上属于丈夫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责任,她们的婚姻生活品质和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婚姻家庭的维持依赖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包括妻子的智慧、能力、坚忍和牺牲。
- 沈惠芬
- 关键词:华人研究国际移民留守妇女父权制两性关系
- 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现代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 2013年
- 2013年5月15日至18日,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德国马克斯·韦伯基金会、德国佛来宝大学历史系和华侨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齐聚一堂,
- 沈惠芬
- 关键词:华侨华人近代化侨乡海外华人
-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侨乡留守妇女参与革命活动探析被引量:3
- 2013年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福建侨乡部分留守妇女在抗日浪潮的推动或中共政治动员下参与政治、加入抗战行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多留守妇女参与中共地下革命活动。本文以福建泉州侨乡华侨家庭留守妇女番客婶为例,探讨抗日战争时期侨乡留守妇女参与革命活动的表现、原因和特点,以期从中窥见海外迁移对侨乡妇女政治生活的影响和留守妇女政治活动的社会意义。本文认为,抗战时期福建侨乡留守妇女的的革命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推动侨乡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妇女的革命活动体现了海外迁移对侨乡妇女运动既起限制作用又为革命妇女提供资源的双重影响,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政治参与的多元性。
- 沈惠芬
- 关键词:抗日战争侨乡
- 华侨汇款与侨眷生活:抗日战争时期福建跨国留守群体生活的变迁被引量:3
- 2021年
- 近现代中国人口跨国迁移过程中,跨国华人移民(华侨)一般与其留在祖籍地的留守眷属——侨眷长期跨国分居。华人移民常以跨国汇款(侨汇)维持跨国留守家庭的经济,侨眷的生活因此与侨汇产生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侨眷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急速减少甚至中断,侨眷生活从差异化趋向一致化,侨眷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利用抗战时期福建政府有关侨眷与侨汇的调查资料、地方报刊及华侨书信(侨批)等,考察在侨汇与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等多重影响下福建侨眷的生活变迁,从跨国留守群体的角度加深理解近现代人口跨国迁移对中国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跨国留守群体与近现代人口跨国迁移的多元关系。
- 沈惠芬
- 关键词:侨眷侨汇抗日战争
- 故地求存:太平洋战争期间福建的返乡难侨被引量:6
- 2011年
- 本文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建返乡难侨的经历入手,展示他们在战时故土的政治荣誉与生存挣扎,探讨世界大战与国际移民的关系、海外移民经验的价值、太平洋战争期间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和该时期侨务政策的特点。战争改变了移民的生存状态,迫使他们回归故土。虽然政府对难侨施予救济和保护,但是难侨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经验生存,他们在海外生产经营的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难侨更深地了解中国当时的状况,中国观随之改变,对祖国政治腐败等的失望和生存的需要,使他们对国民政府不再存有幻想,并在二战后再次出国。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由此产生的与南洋的地理隔绝,此时期侨务政策集中于国内侨务,重点是救济、保护归侨,这与以往侨务政策的重点在海外华侨大为不同。
- 沈惠芬
- 关键词:侨务政策
- 论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和史学意义被引量:6
- 2011年
- 本文较系统地考察有关华侨妻子番客婶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传记、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歌、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从而揭示番客婶的文学形象及其多样性。认为:有关番客婶的文学作品是海外移民带给侨乡的一项文学收获,反映了海外移民对侨乡社会、侨乡文学和侨乡女性的深远影响。番客婶形象及其研究对学界审视和全面评价海外移民史、华侨华人史和侨乡史的发展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沈惠芬
- 关键词:文学形象海外移民
- 论民国时期华侨在中国档案与族谱中的形象被引量:3
- 2017年
- 民国时期是中国人向海外迁移的活跃时期,许多跨国移民(华侨)在移民接受地与移民输出地(俗称侨乡)之间来来往往、活动频繁,对侨乡乃至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时的各种文本资料中都有所反映。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官方档案与侨乡族谱中有关的华侨资料,笔者试图探寻民国华侨在当时中国政府文本及宗族记述中的形象。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官方文本与族谱资料塑造了不少华侨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与侨乡宗族对华侨的观念与定位。虽然现实生活中华侨的形象更为多元多样,民国官方文本资料和部分族谱资料却一再地把华侨塑造为国家或宗族的热爱者,或是地方政治的受害者,显得单调而二元化。显然,国家、地方。
- 沈惠芬
- 关键词:民国时期宗族
- 构建东南沿海侨乡女性生活史:侨批资料的价值与利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东南沿海侨乡女性是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史重要的参与者,对海外迁移现象的发生和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东南沿海侨乡女性的生活史是对留守女性群体的深入研究,也是解读中国海外迁移史和东南沿海社会历史的关键之一。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侨眷)的书信,同时具有汇款功能,记录着二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华侨华人所汇钱款、礼物等项。作为海外迁移过程中的文本记载,侨批资料近年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主要的关注点仍然不是女性的历史。然而,那些涉及侨乡女性的内容、特别是侨乡女性书写或托人书写后寄出的信件揭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留守女性与华侨华人的互动,以及她们的部分经历和感受,是构建侨乡女性生活史的珍贵资料。侨批所讨论的事情和笔墨之间流露的感情显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出洋者和华侨华人的合作与冲突、移民家庭的变迁、和留守女性在家庭和跨国移民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体现了海外迁移对侨乡女性生活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过,侨批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配合其他研究资料利用,方能构建较完整全面的侨乡女性史。
- 沈惠芬
- 关键词:侨乡生活史侨批移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