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文

作品数:36 被引量:106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组织学
  • 11篇爪鲵
  • 10篇蟾蜍
  • 7篇丁草胺
  • 7篇胚后发育
  • 6篇东北小鲵
  • 6篇端脑
  • 6篇小鲵
  • 6篇除草
  • 5篇毒性
  • 5篇中华蟾蜍
  • 5篇神经元
  • 5篇除草剂
  • 4篇毒性作用
  • 4篇形态学
  • 3篇电生理
  • 3篇电生理学
  • 3篇电生理学特性
  • 3篇英文
  • 3篇生理学

机构

  • 35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辽宁医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中医研...
  • 1篇黄河科技学院
  • 1篇辽宁省教育厅
  • 1篇沈阳金贸医药...

作者

  • 35篇王丽文
  • 23篇梁传成
  • 12篇王勇
  • 6篇彭霞
  • 5篇王欢欢
  • 4篇李丽妍
  • 3篇王畅
  • 3篇卜宁
  • 3篇边邵康
  • 3篇毕远阁
  • 3篇周莹莹
  • 3篇郑妍
  • 3篇赵艳艳
  • 3篇王维
  • 3篇晁贺
  • 3篇孙敏
  • 2篇刘伟
  • 2篇赵艳
  • 2篇邵然
  • 2篇张永冈

传媒

  • 9篇沈阳师范大学...
  • 6篇四川动物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3篇Agricu...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Neuros...
  • 2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爪鲵的人工饲养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为对爪鲵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实现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衍。[方法]对爪鲵的人工饲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根据爪鲵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恒温箱原理,设计并制作了适合爪鲵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恒低温养殖箱,成功模拟了一个与其野生栖息环境状态相似的生存空间。[结论]在实验室实现了对爪鲵的人工饲养,从而达到保护濒危物种的目的。
王思漪任月吕寒冰王丽文
关键词:爪鲵生活习性栖息环境人工饲养
中华蟾蜍胚后嗅球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发育变化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胚后嗅球神经元自发电活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发育变化。[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蟾蜍胚后嗅球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随着嗅球的发育,其神经元的放电形式逐渐增多,单个放电振幅逐渐增大,且在变态期达最大;连续放电振幅在胚后发育的中期变化不大,但高于发育的早期和成体期;连续簇状放电频率随着发育时期而降低,但在成体期再次升高,而连续单个放电频率只在成体期增大。[结论]随着嗅球的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
彭霞孙敏梁传成王勇王丽文
关键词:中华蟾蜍嗅球
丁草胺对蟾蜍心肌的毒性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心肌的生理毒性。方法将中华大蟾蜍随机分为对照组、稻田组、稻田5倍组和稻田10倍组,染毒剂量分别为稻田施用浓度的1、5、10倍,即5、10、30ml/L,每组40只,分别放入盛有经曝气的自来水和试验用液的实验桶内,溶液的量为浸没1/2蟾蜍体积,分别在染毒后3、6、9d通过HE染色,观察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心房肌和心室肌结构的影响;应用计算机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记录心电图。结果除草剂丁草胺的染毒浓度影响蟾蜍心肌细胞的结构,随染毒浓度增加,心肌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随着除草剂丁草胺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递增,心电图发生改变,各波振幅变化较时间变化明显,P-R间期和Q-T间期变化显著,以染毒时间的影响更明显。结论除草剂丁草胺能影响蟾蜍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心电图。
邵然梁传成王勇王丽文
关键词:除草剂丁草胺心肌毒性
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肾脏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除草剂丁草胺对蟾蜍肾脏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影响,探讨除草剂对蟾蜍的毒害作用.方法:将蟾蜍随机分4组进行染毒,染毒后3 d、6 d和9 d,取出并观察肾脏形态变化,计算肾脏系数,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除草剂丁草胺的染毒时间和浓度均可影响蟾蜍肾脏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随着丁草胺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递增,肾脏膨大,严重时甚至产生萎缩,肾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间隙扩大和自溶,肾小体增大.结论:除草剂丁草胺能改变蟾蜍肾脏的形态和组织结构,提示使用除草剂应注意环境保护.
王畅官桂红王勇王丽文
关键词:除草剂丁草胺肾脏形态
爪鲵肝脏的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本文报道了爪鲵肝脏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爪鲵肝脏分为左、中、右三叶,右叶大于左叶。左叶位于腹腔中部,与胃相贴;右叶有腹膜与右腹壁相连。肝脏的肝小叶体积小,数量少,一般位于肝脏被膜边缘。中央静脉形状不规则,在其边缘可见血细胞。肝细胞索围绕中央静脉呈不大明显的放射状排列,肝细胞有单核和多核,形状不规则。肝门静脉与中央静脉平行排列,呈狭长的条纹状。肝脏内淋巴结构较丰富。
王宇桓旭爽项前王丽文
关键词:爪鲵肝脏组织学
变态期与成体东北小鲵的端脑组织学研究(英文)
2009年
目的探讨东北小鲵端脑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充实两栖类比较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资料。方法采用HE染色法和尼氏染色法,初步研究变态期和成体东北小鲵端脑的组织学结构特征,探讨其端脑的部分发育过程。结果嗅球结构由外侧向内侧大致分为6层。变态期东北小鲵端脑侧脑室腔小于成体东北小鲵,并且其原始大脑皮层,原始梨状区和原始海马的界限都不很清晰。原始梨状区的细胞分布与原始大脑皮层细胞和原始海马细胞相比,更为密集。变态期各核团的细胞数量和细胞密集程度均显著大于成体水平。结论变态期东北小鲵的端脑大致具备了成体结构,但仍处于脑发育分化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周莹莹邵然梁传成王勇王丽文
关键词:东北小鲵端脑组织学变态期成体
成体和亚成体爪鲵端脑组织学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探讨爪鲵端脑的发育特点,充实比较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本文采用常规HE染色法,初步研究了成体和亚成体爪鲵端脑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爪鲵嗅球内细胞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6层结构,亚成体的细胞数量少于成体;成体爪鲵的侧脑室所占空间较大,脉络丛更为丰富,原始大脑皮层和原始海马都比亚成体发达,后者大脑内原始梨状区较为发达;隔区位于原始海马的下方,成体和亚成体都没有外侧隔核和内侧隔核之分,也没有外侧界沟作为原始梨状区和纹状体的分界,而在亚成体的侧脑室壁有内侧界沟区分原始海马和隔区,成体则没有;此外,爪鲵的纹状体属于古纹状体,杏仁核是位于第三脑室两侧的两个细胞团,端脑内细胞形态和大小分化较为单一。这些都表明亚成体爪鲵的端脑已大致具备了成体所具有的结构,并且也说明了爪鲵在两栖纲动物中属于较原始的种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有关有尾两栖类神经系统资料以及神经发育资料的空白。
王欢欢李丽妍王丽文梁传成
关键词:端脑组织学
环境温度对爪鲵体温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应用封闭式小动物能量代谢仪测定了爪鲵在6℃、10℃、15℃、20℃和25℃环境条件下的体温和能量代谢以及在极端环境中的耐受性,探讨环境温度对爪鲵体温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爪鲵体温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Tb=0.6966+0.9518Ta,相关非常显著。爪鲵对极端环境温度的耐受力较弱,在32℃-35℃高温和-2℃到-6℃低温环境中的致死体温(TbL50)分别为27.7℃±0.9165℃和2.85℃±0.1539℃。在环境温度为6℃-25℃的范围内,爪鲵的能量代谢与环境温度呈指数回归相关,指数方程为MR=0.7495e0.0408x,相关显著。其代谢水平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不同于内热源动物的代谢特征,爪鲵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显示出外热源动物的特点。
王丽文梁传成黄薇彭霞
关键词:爪鲵环境温度体温能量代谢
环境温度对中华蟾蜍间脑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2017年
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中华蟾蜍间脑神经元电活动,观察环境温度对中华蟾蜍间脑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生理性体温调节在中华蟾蜍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结果,中华蟾蜍间脑松果体和下丘脑视前区前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幅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呈兴奋性变化,相关显著,表明松果体和下丘脑视前区前部神经元对高温环境较敏感,参与了降温过程的体温调节,但下丘脑视前区前部较松果体变化明显;下丘脑视前区后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幅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呈抑制性变化,相关显著,表明下丘脑视前区后部神经元对低温敏感,参与了升温过程的体温调节.
邓昕旸晁贺王勇王丽文梁传成
关键词:环境温度中华蟾蜍间脑电活动体温调节
中华大蟾蜍原始海马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的胚后发育(英文)
2015年
[目的]探讨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原始海马神经元自发电活电生理学特性的胚后发育变化。[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大蟾蜍胚后原始海马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原始海马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分为单个放电、连续单个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和不规则放电五种形式。胚后发育的早期为4种,以簇状放电和连续单个放电为主,没有记录到不规则放电;胚后发育的后期为5种,以单个和簇状放电为主。单个放电和连续放电的幅度随着发育的进行而增大,在变态期达最大;连续单个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频率在变态期、亚成体期和成体期相近,差异不显著。[结论]随着原始海马的发育,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变态期原始海马的发育程度接近亚成体、成体。
王维邓昕旸梁传成王勇王丽文
关键词:中华蟾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