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怀
-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朦胧飘逸,言简意丰——试论《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情趣
- 2004年
- 《蒹葭》整个诗境的朦胧飘逸 ,使诗歌意蕴含蓄丰富。文章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并且选取“伊人”意象的“不确定”和“不切实”两个维度 ,试图把握《蒹葭》朦胧飘逸的艺术情趣 ,探寻《蒹葭》言简意丰的成因 ,便于读者将《诗经》作为经典来鉴赏。《蒹葭》这篇杰作的艺术情趣 ,不仅在于整个诗境的朦胧飘逸 ,而且在于“伊人”意象的“不确定”所致的诗歌意蕴的含蓄丰富 ,还在于“伊人”意象的“不切实”所造成的“从”的人生旨趣的凸现。
- 王厚怀吴佑元
- 关键词:艺术情趣意象
- 大学语文课程的“不能承受之重”
- 2006年
- 受教材、课时、师资、文化环境等的制约,大学语文课程并不能承载过多的教学任务。课程改革应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着手。教材要采取分类编排和分册编排方式,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学科框架和最新成果结合,并且要增加阅读指导内容。在教学中,教要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学要以自学为主,练要采取问题探究方式。
- 罗建军王厚怀
-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
- 伴生与层级:婉说的目的特征——婉说论之二
- 2007年
- 婉说,与"直说"相对,也就是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曲折是手段,温和是目的。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婉说在温和之外也伴生了语言的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追求,形成层级性特征。浅婉只具有婉说目的的初始性,深婉则具有婉说目的的超越性。深婉是语言艺术追求的高境界。
- 王厚怀
- 关键词:伴生层级
- 个体活动:教育生态的生命活力所在
- 2006年
- 针对同一教育生态中,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考察其原因在于个体活动的差异。个体活动分为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对个体活动的分析,可见心理活动在整个个体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个体活动是教育生态的生命活力所在。只有让个体充分活动起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 王厚怀罗建军
- 关键词:教育生态
- 《西游补》情事的戏拟和俗人的还原
- 2010年
- 《西游补》通过一系列戏拟的"情事",大圣被还原为俗世生活中恣情放性的"俗人"。恣情放性的大圣,其柔弱之形可怜,其愚拙之状可笑,其卑微之态可哀,小说的讽刺意味就深蕴于其中。
- 王厚怀
- 关键词:《西游补》情事戏拟俗人
- 口语叙事和书面抒情:婉说构造的语境分野
- 2009年
- 婉说虽然需要修辞润饰,但其构造也不完全依赖于修辞。就修辞格而言,由于其各自的特点形成了分工,只有意义化辞格才构成婉说。某一修辞格蕴意的深与浅,与语境(包括语篇语境和文化背景)提供的信息密切相关。深婉,其蕴意之深,常常栖居在诗性抒情语言环境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而浅婉,由于只求避免刺激,或求生动风趣,一般在叙事性口语中常被用来作为调剂物。这样,口语叙事和书面抒情,就成为浅婉和深婉构造语境的分野。
- 王厚怀
- 关键词:分野
-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辨
- 2008年
-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语,它们的意义变化,表明三章诗意的逐层加深。
- 王厚怀
- 关键词:《诗经》《蒹葭》
- 《西游补》妖魔的突破与主题的翻新被引量:3
- 2010年
- 在"俗世"和"俗人"的还原中,与《西游记》相较,《西游补》完成了相互关联的两处新变:第一,区别于外魔,《西游补》魔被内化,呈现出概念范畴化的新特征。第二,区别于斗战成佛,《西游补》入情悟幻,空情为佛。悟幻悟空,此乃《西游补》的启蒙主题。显然,在《西游补》中是妖魔的突破引起主题的翻新。
- 王厚怀
- 关键词:《西游补》妖魔主题
- 隔膜:鲁迅小说世界中的人际关系被引量:2
- 2006年
- 鲁迅小说存在两个世界,即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前者纯真、融洽,后者却灰暗、隔膜,隔膜是“娘老子教的”,“愚弱”是隔膜的本质。无知无识,是谓愚。愚者,道德上,辨不清是非,情感上,找不准方向。无势无力,是谓弱。弱者,常常“被吃”,又常常“吃人”。鲁迅高声疾呼“救救孩子”以此来打破人际隔膜,明知不可为而为者,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探索的努力。
- 王厚怀
- 关键词:鲁迅小说
- 真性:《儒林外史》中“德性”复合的主旨
- 2006年
- 德性,本来应指社会性与自然性在个人价值中的复合,可是,在中国人传统的语用中,只言“德”,不言“性”,只褒贬人的社会性,忽视或唾弃人的自然性。伦理型的价值取向对主体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灵性,是人生命中最深刻的精神需求与最微妙的精神能力,而真性,也就是修炼已通的“灵性”,是“德”与“性”的复合。与《红楼梦》有所不同,《儒林外史》体现的正是由“性”而“德”从而又向更高层次的灵性———“真性”的一种过渡。
- 王厚怀
- 关键词:儒林外史主旨真性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