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光

作品数:34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哲学宗教
  • 12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道德
  • 6篇社会
  • 6篇思政
  • 6篇思政课
  • 6篇佛教
  • 5篇政治
  • 5篇政治理论
  • 5篇政治理论课
  • 5篇理论课
  • 5篇伦理
  • 5篇教学
  • 4篇思想政治
  • 4篇思想政治理论
  • 4篇思想政治理论...
  • 3篇大学生
  • 3篇中国佛教
  • 3篇主义
  • 3篇教育
  • 3篇角色
  • 2篇道德建设

机构

  • 34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34篇王建光
  • 4篇姜姝
  • 2篇冷超
  • 2篇马小川
  • 2篇王雷雷
  • 1篇颜晴晴
  • 1篇倪阳冉
  • 1篇师宜源
  • 1篇徐宁
  • 1篇刘海明
  • 1篇焦艳丽

传媒

  • 6篇中国农业教育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中国宗教
  • 1篇法音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史
  • 1篇学术月刊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探索
  • 1篇广西青年干部...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普陀学刊
  • 1篇兵团党校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佛教的“智识”和“智识”的佛教被引量:1
2006年
佛教智识并举,有着智识主义的理论特征。其通过对一种特殊“智慧”(般若智慧)的追求,提供一种对生命的认知方法、解读态度和拯救手段;通过对世俗知识的摒弃而达无上圣智。佛教智识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智慧体操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智识主义的人生。大乘佛教的出现,正是智识主义佛教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王建光
“义净文化与深入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系列之九 义净学及其当代建设纲要
2024年
加强当代义净学建设,可以充分挖掘义净思想的丰富内涵,展示义净思想影响的全貌,既能更好地弘扬义净精神、深化思想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也能为中华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当代学术力量的支持。
王建光
关键词:文化交流共同体建设义净当代学术佛教中国化
张力与裂变:地方性视野中的庙会文化及其转型被引量:11
2011年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的表现形式,庙会在本质上是宗教精神、区域特色、生活习惯、人文传承和经济活动等地方性元素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庙会反映了一种神圣与世俗的融合,表达了特定地区居民群体的情感诉求。历史上,通过对某种仪式的不断重复与改进,庙会得以融入到一定区域的社会生活和群体心理之中,并深刻地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地方性的品格。今天,在现代性的文化力量和解读方式的推动下,在神圣与世俗的张力作用下,庙会的文化角色发生了现代性的裂变。中国传统庙会已经表现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角色和形像,其中的"地方性"品格也面临着全球性文化力量的解构和多元对话的压力。
王建光
关键词:庙会角色转型
“魅”影重重的地平线:基督教“除魅”思维的现代性解读
2013年
除魅是对宗教进行现代性解读的一种方法。正是这种现代性的学术力量,为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奠定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本质上,除魅的过程是与科学和工业联系在一起的,除魅过程也是宗教走向现代、适应现代的过程。除魅不会消灭宗教,却会为宗教赋予崭新的现代性内涵。与之相应,宗教也得以进入一个以"现代性"文化力量和学术解析方式为特色的新的地平线。现代性宗教因之成为继自然型宗教、意识形态型宗教和文化型宗教之后第四种宗教形态。
王建光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
教育自觉对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实现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兼具意识形态性和知识性的双重含义。在教育自觉的基本视阈下,其政治属性的实现路径呈现出复合性内涵:透视重大现实问题的价值自觉,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研习经典政治文献的理论自觉,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史和彰显法治传统的政治哲学类文献;坚守中国道路的实践自觉,蕴含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的"文武相济"。
姜姝王建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觉政治属性
时序与家园的道德张力:流动群体中的乡情背反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当代中国农村正在重塑着传统的社会结构。随着乡村人口的重新聚集和新社会群体的形成,既有的社会道德时序出现了断裂,因这种道德而支撑的乡情也日益改变着其内在的品质,并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一种被称为乡情背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个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内心困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加强现代乡情的建构,增强社会成员的群体认同和情感培育,提升新乡情的道德内涵、强化新家园的文化共同体特色,以物质和文化的力量促进对乡情背反的超越。
姜姝王建光
关键词:社会变迁
佛教幸福观今论
2014年
如何求得人生的幸福,这是一个占老而常青的命题。佛教作为对当代卒十会大众有益的、值得亲近的幸福法门,把幸福概括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文明高尚的社会行为,积极负责的人生理想。
王建光
关键词:幸福观佛教社会行为
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及其当代走向被引量:2
2010年
"现代性"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和学术解析方式。在历史上,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当下性进行一种现代性的超越而得以从历史走进现代的。也正是在这种当下性的超越中,中国佛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性元素。今天,"现代性"也是一种促进社会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的话语力量。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佛教的现代性走向面临着多重学术力量的挑战和压力。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正在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推动着中国佛教走向国际化。中国传统佛教也因之将最终完成其现代性的转型。
王建光
关键词:中国佛教
“都市女孩”: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景观被引量:3
2007年
“都市女孩”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种广受注目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都市女孩”成分构成的说明,进而揭示了其所代表的三种文化蕴涵,即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女孩”对无法把握自我主体的焦虑和不安;在其行为的沉重和观念的洒脱之间所表现的伦理意义;以及在传统的断裂和现代的迷茫中所呈现出的对“都市女孩”的精神撞击。
王建光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文化景观
不期而遇的“现代性”:清末民国中国佛教学术方法的特色及其启示被引量:1
2017年
清末以降,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危局,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方法也因之遭受到异样文明的巨大挑战,面临着具有强大工业内涵和学术力量的'现代性'的解读与解构。作为一种学术方法的现代性,它对中国传统佛教的社会角色、思想特色、发展路径等都形成了强烈的挑战。中国佛教那种在东亚和中国周边其他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甚至是不证自明的文化上的优势和道义上的至上性也受到不同学术文化力量的怀疑与审视。这个时期,经历过西方思想和学术方法影响的中国佛教也正处在现代性学术力量解读的压力之下,正在进行着自己艰难的现代性进程。在历史的不经意间,其思想、教义、修行方式、社会影响和学术方法等都完成了一个转身。这个转身又一次丰富和强化了中国佛学的思想魅力和学术方式,促进了二十世纪中国佛学的发展。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对于目前处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的中国佛教(包括海外华人区中的中国佛教)来说,有着重要的可资借鉴的方法论意义。
王建光
关键词:中国佛学清末民国学术方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