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桂妹

作品数:93 被引量:175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1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5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9篇文学
  • 10篇国文
  • 9篇中国文学
  • 9篇启蒙
  • 9篇文化
  • 9篇闻一多
  • 9篇国文学
  • 7篇新诗
  • 7篇新文学
  • 7篇文化激进主义
  • 7篇五四文化
  • 7篇五四文化激进...
  • 7篇小说
  • 7篇激进主义
  • 4篇代文
  • 4篇新文化
  • 4篇女性
  • 4篇五四新文学
  • 4篇现代文
  • 3篇道德

机构

  • 71篇吉林大学
  • 7篇武汉大学
  • 6篇山东大学
  • 4篇肯塔基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

  • 82篇王桂妹
  • 3篇罗靓
  • 1篇方长安
  • 1篇王本朝
  • 1篇黄发有
  • 1篇林红
  • 1篇李耀鹏
  • 1篇林栋
  • 1篇郝长海
  • 1篇张宝明
  • 1篇何爽
  • 1篇张群利
  • 1篇李昫男
  • 1篇丛鑫
  • 1篇罗靓

传媒

  • 7篇江汉论坛
  • 7篇文艺争鸣
  • 7篇西南大学学报...
  • 5篇华夏文化论坛
  • 4篇文学评论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学术交流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社会...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戏剧丛刊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专题讨论)被引量:6
2004年
[主持人语]20世纪的中国,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是全球化历史的产物。它既记载了古老中国被迫向世界敞开大门、承认并学习“他者”的苦难历程,也积极参与了“国民性”的挖掘和改造工程,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基本特征,同民族主义情绪之间存在着直接而深刻的关联。然而,由于现代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特别是民族主义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很少关注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间的复杂关系,更谈不上系统而深入的学理式分析研究。有鉴于此,我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梳理、审视民族主义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与思潮的影响,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感、意识及其书写方式和特征。 20世纪跨度很大,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形态与特征也颇为不同,它对文学的辐射情形和文学对它的反应程度在不同时期也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努力回到历史现场,弄清当时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是如何理解、言说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弄清他们的理解、言说背后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与文?
方长安王桂妹王本朝黄发有黄发有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文学
对峙的意义:从理解《学衡》到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被引量:2
2004年
在以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为制导性力量的文化现代转型期,《学衡》以一种异质性思维与之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性撑拒力量,激进与保守以对峙又互补的关系共同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合力,既保证了文化现代转型不可或缺的突围性力量,又保证了现代性在实现过程中的自我矫正与补偿。作为一对共生的价值范畴,二者只有在理解对方的同时才能全面理解自身。
王桂妹林红
关键词: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学衡
新文苑与旧战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与林纾及其古文的历史性退场
2013年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进程并不仅仅是一个"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丢弃"和"失落"的过程。中国文学"新质"或者"现代性"的获得显然得到了持久而全方位的关注,而对于这一历史进程中所甩脱的"旧物"或者失掉的"旧基"则明显关注不足。学界近年来对于新文化、新文学的对立面——文化保守主义价值的重估,正是意识到了上述单一视角的不足,力图从正、反两方面把握这一历史转型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王桂妹
关键词:中国文学历史性古文战场历史进程文化保守主义
我心向北——从老藤的《北地》《北障》到《北爱》
2023年
王德威认为,从文学的角度谈振兴东北的方法之一是“重新讲述东北故事”,1而有能力又有心力讲述东北故事的唯有真心热爱这片黑土地的作家,老藤便是其中优秀的一员。近年来,老藤以东北现实为基,以北地精神为魂,推出了一部又一部深情回望与凝视东北大地的长篇力作。由《北地》(2021)、《北障》(2022)、《北爱》(2023)组成的“东北三部曲”,以精妙的艺术构思、深刻的精神内涵为错落有致的北地村落画像,为神秘繁茂的东北山林画像。
王桂妹王琪
关键词:老藤有心力艺术构思黑土地画像
北美汉学家Kirk Denton(邓腾克)访谈录被引量:7
2011年
我于2010年12月来到北美访学,结识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Kirk Denton(邓腾克)教授。他是当下美国学界现当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我对邓腾克教授作了一次学术访谈,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向他提了很多问题。事后,邓腾克教授对访谈所涉及的问题,又作了认真的文字答复,由肯塔基大学罗靓教授翻译成中文。我觉得这样的访谈,可以促进我们对西方学者的感性了解,是读学术专著之外的有益补充,值得在国内发表出来。现在呈献给读者的就是整理后的访谈录。
王桂妹罗靓
关键词:访谈录汉学家中国文化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学术专著
中国文学中的“铁路火车”意象与现代性想象
<正>"铁路火车"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对于以"千年"为计算单位的中国文学而言,是一个只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兴意象。而这一百年恰是西方文明与中国本土文明冲击最为剧烈的时期,它被命名为"中国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被设定为一个西...
王桂妹
文献传递
旧派的沉默及林纾的境遇:五四新旧文化论战在1919
2019年
新旧思想文化论战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构成方式,也奠定了五四新文化继承者和研究者们看待“新派”与“旧派”的二元固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文化最为激烈的论战发生在1919年,重回论战现场,便可发现,在新青年派的有意挑战中,除了林纾以螳臂当车的姿态参与论战以外,被骂为“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的旧派几乎集体选择了沉默和隐忍。在新文化、新思想锐不可当的冲击下,旧派在不屑与辩、不敢与辩、无力置辩中无不显示了暮气与颓唐。但必须承认,旧派构成了五四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全面展开。五四时期的新旧论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王桂妹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论战沉默境遇思想文化
女性解放与家国话语:抗战时期的“贤妻良母”论争及文学书写被引量:5
2021年
在中国女性解放的现代历史进程中,晚清时期所输入的传统与现代并蓄的新式教育理念“贤妻良母主义”,虽经五四时期现代“娜拉精神”的冲击而黯然失色,但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成了一股强劲的隐性挑战力量,并在抗战前后勃兴为一场大规模的“妇女回家论”和“贤妻良母主义”大论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进步知识界(女界)在驳斥国民政府及保守知识界复古论调的同时,也向广大女性提出了“从国家”“从民族”,做“国家的良母”“民族的贤妻”的新要求,号召广大女性走出家庭,积极参与到抗战救亡的洪流中。与之相应和,抗战文学也对民族救亡所需要的新贤妻良母进行了身心重塑,进一步书写了抗战女性在担负国家民族与家庭母职/妻职之间的困境,发出了女性解放的进一步吁求。
王桂妹王思侗
关键词:贤妻良母
启蒙之重与文化之思:新文学的节俗描写被引量:1
2010年
当中国新文学家肩负启蒙的时代重任进入文学创作的时候,节日习俗便成为其透视国民性的重要场景。以鲁迅、沈从文、老舍为新文学中"习俗/国民性"的典型表现者,他们以丰富的节俗叙事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愤懑情怀、深刻的文化焦虑和现代人性之思。同时,由新文学节俗叙事所承载的时代之重,也映照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症候。
王桂妹
关键词:新文学节俗启蒙文化
重估五四反对派:从林纾的“反动文本”《荆生》《妖梦》谈起被引量:5
2017年
重新认知"五四反对派"的正面价值是全面理解"五四"的题中应有之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首次与新青年交锋的林纾,是被文学史固化乃至丑化的"反对派",其小说《荆生》和《妖梦》更是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反动文本"。实际上,这两部小说乃是林纾的游戏笔墨,体现了林纾"好谐谑"的性格面相,也呈现出中国传统笔记小说"资谈助"的特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严肃"小说"。这两部小说由小报上的"游戏文字"升级为新文化战场上的"反动文本",成为五四新青年批判林纾的关键一击。重回历史现场,考察这一"反动文本"的历史生成过程,有益于深化对"五四"的全面认知。
王桂妹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