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邵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0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现状和进展被引量:4
- 2007年
-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几年,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各种新的消融能源设备应用于临床,手术治疗再一次成为热点。本文简要回顾AF的各种治疗方法,并着重对其外科治疗作一综述。
- 王邵华王春生
- 关键词:外科治疗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手术治疗
- 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射频消融迷宫术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射频(RF)消融迷宫(Maze)术对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同时行RF消融MazeⅢ手术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合并术前af但仅行二尖瓣手术的6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比较两组左房收缩功能、左房室大小、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随访(14.3±6.5)个月,对照组为(15.7±6.8)个月。两组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6个月)的左房、左室横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值均<0.05),研究组术后左房横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最后一次随访中,研究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者的构成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尖瓣手术手术同时行af消融Maze手术可有效改善af患者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并使患者从中受益。
- 王邵华王春生彭寿行
- 关键词:心房颤动迷宫手术射频消融血流动力学
- 二尖瓣手术并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被引量:19
- 2007年
- 目的评价二尖瓣手术并射频消融迷宫手术(Maze Ⅲ)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10月行二尖瓣手术及射频消融迷宫手术66例为研究组,同期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仅行二尖瓣手术的66例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并比较分析两组房颤的消除率、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研究组较对照组长(12.61±3.56)min,两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出院时及术后1年以上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房颤消除率分别为100%、63.7%、76.2%与57.6%、18.2%、14.8%(P〈0.001)。研究组窦性心律恢复率明显高、脑梗发生率低、心功能恢复好。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合并射频消融行迷宫手术可有效消除房颤,不增加心内手术的风险,安全、有效。而单纯二尖瓣手术未处理房颤者,术后房颤多数仍存在。
- 王春生王邵华陈昊洪涛丁文军赵强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心脏外科手术
- 炎性反应在肺挫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1年
- 肺挫伤是最常见的胸部钝性伤,一旦发展为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病死率较高。肺挫伤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改变不甚明确,炎性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我们就炎性反应在肺挫伤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改变中的作用进行总结,重点阐述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受体、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的作用;介绍研究肺挫伤所需的动物模型,肺挫伤与其他肺损伤的相互作用。
- 王邵华阮征
- 关键词:炎症反应肺挫伤
- 后纵隔副神经节瘤1例
- 2007年
- 病人 女,52岁。右胸背部隐痛15年,症状加重2个月入院体检见阳性体征。X线胸片示纵隔偏右侧占位,CT示肺动脉分叉水平以下右肋脊角软组织密度肿块,直径约4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增强后明显强化(图1),临床诊断“右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 王邵华黄海龙郑健阮征
- 关键词:后纵隔副神经节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X线胸片示软组织密度入院体检
- 影响心内直视手术加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疗效的因素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分析影响心内直视手术加射频(RF)消融迷宫(Maze)术治疗心房颤动(AF)疗效的因素。方法连续收集58例接受心内直视手术加RF消融MazeⅢ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的心电图,运用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因素。结果本组失访3例,随访率为94.8%(55/58),随访6~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4.2±6.5)个月,最后1次随访中窦性心律恢复率为76.4%(42/55)。术前AF病程>4年是影响心内直视手术加RF消融Maze术治疗AF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5)。结论AF病程影响心内直视手术加RF消融Maze术治疗AF的疗效,AF病程越长,手术效果越差。
- 王邵华王春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迷宫手术射频消融影响因素
- 复发性巨大食管裂孔疝嵌顿一例
- 2011年
- 患者男性,84岁。因“餐后突发右侧胸闷胸痛3d”于2011年1月8日来院求治。疼痛为持续性,伴恶心,无呕吐及发热。发病以来仅能进少量流质,排大便1次。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10余年,5年前曾因食管裂孔疝经左胸行疝修补术。
- 刘法兵徐军明张金彦王邵华郑健黄海龙
- 关键词:复发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疝修补术持续性排大便
- 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9
- 2010年
- 目的分析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发生的危险因素,尽可能减少术后PPC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行肺切除术3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8例,女74例;年龄23~91岁,平均年龄63.38岁。统计术后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和数据,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肺切除术后PP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共死亡22例(7.28%),75例(24.83%)发生110例次PPC,最主要的PPC为胸膜腔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8.94%,27/302),院内肺炎(6.95%,21/302)和急性呼吸衰竭(6.29%,19/302)。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A分级≥3级(OR=2.400,P=0.020)、术后即刻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延长(OR=1.620,P=0.030)是肺切除术后发生PPC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以患者一般情况和各器官功能状态为基础的ASA分级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是肺切除术后PPC的独立预测因子。对高危患者需特别注意完善术前准备,改善患者各器官功能状况,保护肺功能,术后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尽可能减少PPC的发生。
- 王邵华阮征郑健黄海龙宋康声
- 关键词:肺切除术肺部并发症
- 创伤性胸骨骨折43例临床诊治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总结创伤性胸骨骨折的临床诊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胸骨骨折患者的医疗记录、影像学资料和临床治疗的过程。结果损伤原因以交通伤、高坠伤多见;胸骨骨折损伤严重,合并伤多;无胸内大血管损伤和心源性休克发生;4例伴有胸椎骨折。4例死亡患者,1例死于大面积肺挫伤、连枷胸、ARDS;1例死于腹腔活动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颅脑外伤手术后。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发现更多的胸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10例患者进行胸骨内固定手术,效果良好,无并发症。结论稳定的、孤立性的胸骨骨折无需入院治疗;非稳定的或移位明显,有严重合并伤的胸骨骨折需入院监护和治疗;要重视合并伤的诊治。三维CT重建技术能够提高胸骨骨折诊断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矫正非稳定性胸骨骨折的安全、简易、有效的方法。
- 阮征郑健王邵华刘法兵林之枫
- 关键词:胸骨骨折手术
- 食管壁内夹层的诊断与治疗——附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食管壁内夹层(intramural esophageal dissection,IED)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预后,以提高IED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全胸段食管环状壁内夹层、假腔严重感染合并局限性食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女,56岁。行右侧开胸探查,经第5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切除病变食管,游离胃后经胸骨后路径上提至左颈部与颈段健康食管吻合。使用PubMed检索系统,检索关键词为intramural esophageal dissection或intramural esophageal hematoma,复习2000~2010国外所发表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个案报道。结果本例患者行全胸段病变食管切除后治愈,术后14d出院;已随访6个月,一般情况好。复习临床资料完整的个案1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痛、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偶有呕血;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12例行保守治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病变食管治愈或缓解;1例行手术探查后死亡。结论 IED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诊断主要依靠食管X线造影、内镜和CT扫描。IED为良性病变,可予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治疗。对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切除病变食管更加安全可靠。
- 王邵华刘法兵阮征黄海龙郑健居潮强宋康声
- 关键词:食管破裂食管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