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科
- 作品数:53 被引量:720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垂直分异被引量:10
- 2000年
- 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位于秦岭南坡 ,其植被可分为中低山典型落叶阔叶林带、中山落叶阔叶小叶林带及亚高山针叶林带三个带。三个植被垂直带不但地貌、气候、土壤特征差异很大 ,而且在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类型多样性 )、植物区系、植物生活型、植被演替过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 。
- 王长科吕宪国雷明德
- 关键词:植被
- 海南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了解海南省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情况。方法以海南省18周岁以上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在海南省沿海地区的海口市、三亚市、定安县、昌江县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6份。结果调查对象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度平均得分为(2.95±0.95)分,认为高温天气对自己健康危害几乎没有、较小、一般、较大和很大者分别占7.15%、22.41%、42.86%、23.63%和3.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在高温天气频发地区、相关知识了解程度高、健康状况较差、在高温天气中原有疾病加重者、家庭收入低者风险感知度较高,其OR值(95%CI值)分别是1.95(1.33~2.86)、1.91(1.23~2.95)、1.84(1.00~3.37)、3.95(2.99~5.22)、2.99(1.52~5.87)。结论海南省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状况一般,今后应建立有效的高温热浪预警系统,通过适当的风险沟通方式提高公众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
- 李旭东陈平王长科么鸿雁
- 关键词: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
- 洪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被引量:17
- 2001年
- 阐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该区保留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据考察有野生高等植物 16 4科 4 2 3属 938种 ,脊椎动物 71科 2 84种 ,其中 6种属于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 ,5 1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然而该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如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 。
- 王长科吕宪国刘红玉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湿地三江平原
- 中国气候观测站周边城镇覆盖现状分析
- 本文利用精确到秒的高精度GPS台站定位资料、Google Earth卫星照片及中国各台站的《气象台站观测环境综合调查评估报告书》资料,通过引入最大城镇覆盖指数概念,初步定量描述台站周边城镇分布情况;对中国2410个气候观...
- 周江兴梁有叶王长科任国玉
-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啸防御能力降低
- 2005年
- 王长科
- 关键词:海啸强烈地震海平面上升北部财产损失
- 北疆地区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
- 2021年
- 针对位于“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北疆地区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行为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地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情况。结果表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较为清晰,女性对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关注和相对感知强度更高。在适应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缺水方面,“修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认可度最高,除此之外,男性更倾向于“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等技术性的方法,而女性却更倾向于“减少生活用水”。经历极端灾害性天气后,男性倾向于“调整生活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而女性却更倾向于“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防御气象灾害方面,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建立灾害防御救济基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赵琳王长科艾婉秀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象灾害性别
- 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6
- 2005年
- 王长科刘洪滨罗勇
-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全球环境水资源短缺臭氧层耗损
-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演替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1997年
- 分析了旬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三个植被垂直带的植被演替过程。
- 王长科
- 关键词:植被演替植被垂直带河流域野外调查
-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的保护被引量:6
- 2000年
- 在分析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及其保护意义的基础上 ,针对湿地资源受到的严重威胁 ,提出了保护对策。
- 王长科刘彩虹吕宪国
-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向海自然保护区
- 2008/2009年冬季南海冷涌天气过程的海-气热通量交换及热量收支被引量:1
- 2012年
- 冬季风期(11月—翌年3月)南海显著的气候特点是盛行东北季风并频繁地发生冷涌天气过程。使用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近海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西沙海域冬季风期,尤其是冷涌时段的海-气通量交换和热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前期由于海-气温差增大,感热通量比西南季风期稍增加;潜热通量平均值与西南季风期接近;太阳总辐射明显降低,大气长波辐射减小,海洋热量净收入成为负值,使得秋季之后海面温度不断降低。冷涌期间海-气之间的感热通量高于冬季风期平均值,潜热通量大部分(1月份之前)也高于冬季风期平均值;由于潜热通量增大和太阳短波辐射减小,1月份之前的冷涌过程海洋热量净收支普遍出现较大负值,海洋失热量强于冬季风期,甚至强于2008年台风过程平均值。到了冬季后期太阳总辐射增强,海洋热量净收入转为正值,海水温度又逐渐升高。季节之间比较,观测区感热通量以冬季风期间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小;而潜热通量夏季风期出现最大值,冬季次之,秋季最小。
- 王长科黄磊闫俊岳孙启振姚华栋赵学华陈长丘
- 关键词:海-气通量热量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