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双和

作品数:446 被引量:4,474H指数:3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0篇期刊文章
  • 87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6篇农业科学
  • 113篇天文地球
  • 3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8篇自动化与计算...
  • 17篇文化科学
  • 8篇电气工程
  • 8篇水利工程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子电信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3篇土壤
  • 54篇气候
  • 51篇水稻
  • 43篇小麦
  • 41篇水分
  • 36篇冬小麦
  • 36篇高温
  • 33篇气象
  • 30篇蒸散
  • 24篇土壤水
  • 23篇土壤水分
  • 23篇热害
  • 22篇高温热害
  • 21篇干旱
  • 18篇气候变化
  • 17篇气温
  • 17篇作物
  • 17篇胁迫
  • 17篇降水
  • 16篇玉米

机构

  • 409篇南京信息工程...
  • 46篇江苏省农业科...
  • 27篇南京气象学院
  • 21篇中国气象科学...
  • 21篇河南省气象科...
  • 16篇中国气象局
  • 10篇江苏省气象局
  • 9篇安徽省气象局
  • 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吉林省气象局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中国气象局兰...
  • 7篇青海省气象科...
  • 7篇天津市气候中...
  • 7篇重庆市气象局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江苏省气象科...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 5篇江西省气象局
  • 5篇武汉区域气候...

作者

  • 441篇申双和
  • 49篇杨沈斌
  • 34篇李秉柏
  • 25篇赵小艳
  • 20篇曹雯
  • 19篇陶苏林
  • 17篇谢晓金
  • 14篇张雪松
  • 14篇张方敏
  • 14篇李永秀
  • 14篇景元书
  • 13篇邹学智
  • 13篇胡正华
  • 12篇段春锋
  • 12篇周英
  • 12篇李萌
  • 11篇陈书涛
  • 11篇李倩
  • 11篇张红卫
  • 11篇李家启

传媒

  • 49篇中国农业气象
  • 31篇南京气象学院...
  • 24篇江苏农业科学
  • 21篇气象科学
  • 1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0篇大气科学学报
  • 9篇科学技术与工...
  • 8篇生态学报
  • 8篇气象
  • 8篇环境科学
  • 7篇气象科技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生态学杂志
  • 6篇气象与环境科...
  • 6篇科技创新导报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2008年全...
  • 5篇中国气象学会...
  • 4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3篇2019
  • 15篇2018
  • 14篇2017
  • 24篇2016
  • 15篇2015
  • 20篇2014
  • 19篇2013
  • 42篇2012
  • 36篇2011
  • 48篇2010
  • 46篇2009
  • 44篇2008
  • 30篇2007
  • 17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4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呼吸的水热因子模拟及温度敏感性的探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而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利用LICOR-8100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5 cm层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温度相关性更好,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为显著;按不同温度条件划分的5 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温度较高时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更显著。[结论]土壤呼吸速率的水热因子关系模型为R=0.180×T0s.878×T0a.088×θ0.147(R2=0.836,P<0.000 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因子Q10和土壤温度、气温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邓爱娟申双和张雪松李永秀谢轶嵩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气温
基于天气预报的塑料大棚逐日极端气温的神经网络预测
邹学智申双和曹雯段春锋李倩
关键词:极端气温BP神经网络
ENVISAT ASAR数据与CBERS-02数据的融合与应用被引量:9
2008年
本文首次利用ENVISAT ASAR交叉极化模式数据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CBERS 02)CCD数据进行融合,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IHS变换融合、主成分分析融合和小波变换融合比较分析发现,采用IHS变换融合具有更好的目视判读效果,但是由于ASAR数据受到相干斑噪声的影响,在滤波去噪后,使融合图的空间分辨率变低。另外,该融合图包含了地物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使地物结构形态、复介电常数和地物的光谱信息等重要的地物参数信息都包含在融合图中,增强了区别地物的能力,就农作物的目视解译和分类而言,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李秉柏杨沈斌申双和
关键词:ASARCBERS影像融合
棉田土壤热通量的计算被引量:14
1999年
本文在两年棉花田间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土壤中热传导方程模拟5cm层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进而推算出其它层次的土壤温度,与实测值相比,模拟均方误最大为0.14,最大温度绝对误差为0.7℃.通过对温度方程求深度上的偏导数获得土壤热通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均方误最大为0.006,效果较好。本文还通过2cm层土壤热通量与棉花冠层净辐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热通量与冠层净辐射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申双和崔兆韵
关键词:棉田土壤热通量热扩散率净辐射
重庆地区1999~2008年雷电参数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重庆地区1999~2008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重庆地区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闪电频次、雷电流幅值、雷电日等雷电参数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闪电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季节性(54%~83%集中在夏季)和日变化特征(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16∶00~18∶00、0∶00~2∶00);在空间分布上,雷电日和闪电频次都呈现出渝西地区较大(其次是渝中和渝东南部,最小的是渝东北部)。正闪雷电流强度明显大于负闪,且冬季各月正闪所占比例与平均雷电流强度均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在此基础上获得雷电流幅值频率的累积概率分布公式,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李家启申双和夏佰成魏长明向波
关键词:雷电流幅值雷电日雷电参数
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英文)
2016年
介绍了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受高温热害的影响,对水稻受害的机理、高温热害指标及风险评估、高温预警监测等方面进行综述。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分子水平探明水稻受高温伤害的根本机制,建立考虑品种、生育期、其他气象因素等的综合性高温热害指标,并提出选取合适播期、采用耐热品种、健全防范体系等观点。旨在为应对高温热害带来的危害及完善应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谭诗琪申双和邓丽蓉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预警监测
减化比值植被指数在城市热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传统上主要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指标来评估地表温度(LST)与植被覆盖的关系,本研究探讨了减化比值植被指数(RSR)在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关系中的适用性,比较了两种植被指数在表征城市热环境效...
王伟申双和赵小艳杨沈斌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城市热环境地表温度
文献传递
广东省龙眼种植农业气候区划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龙眼效益的农业区划,为广东省的龙眼种植进行规划和服务。根据广东省1971—2000年气候资料,结合龙眼生长的气候条件,选取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4月中旬—5月上旬的日照时数,以及日平均气温≥10℃的年积温作为区划因子,并进行等权相加得到总的区划因子指标。根据区划因子与地理要素间的相关系数,采用梯度距离反比法推算得到分辨率1 km×1 km的气象要素栅格图,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定量化和精细化的广东省龙眼种植区划图。其中最适宜区占全省面积的25.6%,适宜区占全省面积的26.3%,次适宜区占全省面积的27.1%。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种植规划部门及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薛丽芳王春昌王春林申双和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农业气候区划GIS龙眼
江西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研究
利用江西省74 个台站1961-2010 年6-8 月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多项式回归法、Morlet 小波分析方法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以探究该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时段分布、年际...
杨炳玉申双和陶苏林李倩邹学智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数字高程模型
文献传递
雷电灾害评估及其等级划分被引量:21
2010年
在雷电灾害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雷电灾害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体系内各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给出灾害评估指标的量纲换算表,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等级划分,进而建立了能对雷电灾害严重程度进行定量描述的综合评估模式和划分雷电灾害等级的标准.
李家启秦健李良福申双和曾理
关键词:雷电灾害
共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