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安宪

作品数:62 被引量:27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哲学宗教
  • 9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4篇道家
  • 10篇儒家
  • 9篇哲学
  • 6篇庄子
  • 6篇文化
  • 6篇孔子
  • 5篇心性
  • 5篇心性论
  • 5篇老子
  • 4篇儒道
  • 3篇学术
  • 3篇中国文化
  • 3篇中国哲学
  • 3篇人文
  • 3篇君子
  • 3篇共在
  • 3篇国文
  • 2篇道家思想
  • 2篇道家哲学
  • 2篇学而优则仕

机构

  • 57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科学出版社

作者

  • 61篇罗安宪
  • 1篇郑开
  • 1篇向世陵
  • 1篇艾智
  • 1篇虞晓勇
  • 1篇朱天曙
  • 1篇丁四新
  • 1篇邓宝剑
  • 1篇张冰
  • 1篇陈胜凯
  • 1篇陆明君
  • 1篇祝帅

传媒

  • 4篇哲学研究
  • 3篇河北学刊
  • 3篇探索与争鸣
  • 3篇人文杂志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现代哲学
  • 3篇中国哲学史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新华文摘
  • 2篇孔子研究
  • 2篇学术月刊
  • 2篇东方论坛(青...
  • 1篇中国书法
  • 1篇哲学动态
  • 1篇英才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元和合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被引量:9
2019年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态度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的基础是多元和合。多元并立、多元共在,而非一元独立、二元对立,才是世界的根本,才是事物的根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是:西方哲学强调对立、对抗、斗争、雄强,中国哲学强调共生、共在、和处、合作。多元共在、多元和合、和处和谐、合作和平,是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性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
罗安宪
关键词:共在
何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被引量:1
2016年
《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
罗安宪
关键词:一阴一阳《易经》《周易》阴阳《易》
敬、静、净:儒道佛心性论比较之一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人的本性、本心如何的问题,二、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三、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儒、道、释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本文...
罗安宪
关键词:心性论儒家道家佛家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
2024年
“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但人与物不同,人往往会背离自己的道。老子提出“德”,就是要人不要背离自己的道。如果已经背离,那就要重新回到人道上来,要守住人道,即守住人所得之道。人之所得之道,就是所谓的“德”。第二,儒家讲“德”,主要内容是仁,是爱人、爱民;道家讲“德”,主要内容是宽容、包容,是守柔、不争。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明白事物之大道;关于“德”的理论,主要是让人守住做人之大本。老子的德论,不仅是道家思想学说之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罗安宪
关键词:老子
论“自然”的两层排斥性意涵被引量:17
2019年
"自然"是道家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不是"他",也不是"我","自然"不是"他然",也不是"我然"。"然"不是"是",也不是"为","自然"不是"自是",也不是"自为"。"自然"之"自",所突出的是与生俱有的、天然如此的、甚至不可改变的性质,所强调的是随性而发、率性而行、不执意、不强迫的性质。"自然"之"然",强调的是"非为",突出的是"非执"的性质。"自然"有两层排斥性意涵:一是排斥"他然",即排斥外在力量的强迫;二是排斥"我然""自是",即排斥内在力量、自我意愿的驱使。
罗安宪
道家心性论
罗安宪
关键词:齐物论老聃心性论自然无为列御寇
文献传递
和合共生的哲学根基
人对于和谐、和睦的追求由来已久,而和谐、和睦的哲学根基则是事物的共生、共在.共生、共在是中国哲学对于宇宙万物样态、状态及生存方式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并因...
罗安宪
关键词:和合文化哲学理念
中国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智慧
之基本理论,虽非直接针对于生态以及生态文明而发、而论、而议,但以今人之立场来看,道家实有关于生态及生态文明的理论.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智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道生物,万物平等的生态观念;二、法地、法天、法道,...
罗安宪
关键词:生态文明道家思想
“学而优则仕”辨被引量:23
2005年
“学而优则仕”,在孔子时代,还只是一个政治号召,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而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官方思想,特别是随着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实行,此一政治号召之具体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为统治者对士人所发出的诱惑,这种政治上的诱惑,久而久之,亦成为士人自觉的心理追求,并由此而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罗安宪
关键词:政治理想科举制度儒家思想
“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被引量:3
1998年
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同构”.这一宇宙意识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本体认识;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决定了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决定了中国艺术基本的创作方法;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审美的基本认识.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品性和特征。
罗安宪
关键词:气韵情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