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安宁

作品数:65 被引量:772H指数:1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经济管理
  • 28篇社会学
  • 21篇文化科学
  • 7篇哲学宗教
  • 5篇政治法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社会
  • 15篇文化
  • 13篇社会学
  • 8篇宗教
  • 7篇传统文化
  • 6篇社会科学
  • 6篇社会科学研究
  • 4篇信仰
  • 4篇文本
  • 4篇教育
  • 4篇公平
  • 4篇公平感
  • 3篇新制度主义
  • 3篇幸福感
  • 3篇因果
  • 3篇制度主义
  • 3篇中国综合社会...
  • 3篇图式
  • 3篇主义
  • 3篇资本

机构

  • 55篇复旦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普渡大学
  • 1篇纽约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沧州市教育局

作者

  • 58篇胡安宁
  • 5篇刘欣
  • 3篇周怡
  • 2篇陈云松
  • 1篇吴晓刚

传媒

  • 6篇社会学研究
  • 5篇社会科学
  • 5篇高等学校文科...
  • 5篇宗教社会学
  • 4篇社会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复旦学报(社...
  • 2篇社会学评论
  • 2篇清华社会学评...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高新技术...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6篇2024
  • 10篇2023
  • 9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被引量:34
2014年
社会参与可以产生很多有利于个体主观精神健康的积极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了人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利用CGSS 2005城市部分的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活动的确能够培养对一起参加这一活动的个体的"特殊信任"。这一发现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人们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个人在构建"自己人"内涵的时候会将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边界"考虑进来,从而带来不同于过去"家庭内—家庭外"这样简单的二元区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活动的参与的确带来了个体"特殊信任"建构的多样化。但是,本研究也发现,社会参与不能够和一般信任水平之间建立显著的联系。与之同时,在不同类型的信任与精神健康水平之间,机构信任,对同学、同事以及同乡的信任,以及一般信任却能够显著地提高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与之相比,其他类型的信任却并不能够有效地提升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胡安宁
关键词:社会参与
“诚信”培育机制的儒法传统及其当代表现:一项经验社会学的考察被引量:1
2023年
诚信是一个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重要道德基础。围绕个体诚信的培养,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以徳促信”和“以法促信”的主张,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则分别对应于名声(誉)感和奖惩措施两种机制。采用社会学经验分析手段考察两种诚信培养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情况,发现:(1)个体的名声(誉)感和对于法院的信任度都显著提升个体诚信,因此儒法两家的主张都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经验支持。(2)给定变量测量下,相比于法家的“以法促信”,儒家的“以徳促信”在提升个体诚信感方面展现了更强的效果。(3)一种机制的实现会对另外一种机制形成“挤出”效应。
胡安宁王益鸿
关键词:诚信当代中国社会社会学
论传统文化之“不证自明性”被引量:4
2022年
“不证自明性”强调了个体以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接纳意义系统所设定的主张和价值,以此构建生活世界的真实。从“不证自明性”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分析进路超越了现有研究对于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的分析,从“传统文化可以提供意义”这一基本论断,转而讨论“传统文化提供什么样的意义”或者“传统文化是否能够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方式赋予社会成员以意义”这一更具理论信息量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作为叙事体系的传统文化和作为实践惯习的传统文化;前者与制度化的大传统相对应,通过内化的方式实现“不证自明性”,后者则与弥散化的小传统相对应,通过习惯化的方式呈现“不证自明性”。在现代社会,个体处于一种意义选择的阈限状态。传统文化意义在个体情景化信息缺失或信息过载时均有可能被调用,从而体现其“不证自明性”。
胡安宁
关键词:传统文化阈限
迈向一种动态的中国宗教观——基于彼得·伯格The Many Altars of Modernity一书的启示
2020年
基于彼得·伯格The Many Altars of Modernity一书的主要思想,本文指出,如果说中国无宗教或者中国宗教呈现混杂的状态是一种“静态”的评判的话,那么彼得·伯格对于宗教与世俗在生活经验中基于情境进行转换的论述却将我们引向一种“动态”的分析视角。这一动态分析视角要求我们超越对一时一地的宗教参与人数的片面关注,通过历时性资料来展示宗教性的整体涨落。此外,外在的行为表现与个体内在的宗教认同也需要分开考虑。一种动态的宗教观念也对宗教社会学者的研究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将个体所经历的典型事件作为分析单位。最后,本文指出,一种动态的宗教观虽然和文化的工具箱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但动态的宗教观应当避免文化工具箱理论的缺陷,亦即,虽然将文化看成是情景化的工具箱突破了传统韦伯意义上对文化作为意义网络的宏大和决定论式的界定,但过分情景化的文化叙事则有可能让文化缺乏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
胡安宁
传统超验文化的当代特征: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分析
2018年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居民传统超验文化的现状及其社会学人口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特别考察了中国居民传统超验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女性、年纪较轻和已婚的居民更相信传统超验文化;而中国居民的宗教信仰、宗教参与和宗教虔诚与传统超验文化之间则呈现出了倒U型关系。据此,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传统超验文化对宗教市场理论及世俗化理论的启示。
李东雨胡安宁
关键词:宗教信仰
以文本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从内容分析到算法模型
2022年
以文本为分析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以算法为基础的各种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科学研究者对文本的探索也日渐从传统的以诠释为导向的内容分析法转向以预测和因果推断为导向的大规模文本挖掘。这一方法论的变化趋势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兴研究工具,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科学文本分析的研究空间。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以文本为分析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讨论。
胡安宁
关键词:因果推断文本挖掘社会科学研究机器学习技术文本分析方法论
社会学视野下的文化传承:实践—认知图式导向的分析框架被引量:30
2020年
文化传承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国际定位,但相较于文化变迁,在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学研究对其关注不足。文化传承可以从制度化文化、图式文化与个体文化三个面向进行多维度分析,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文化本体论定义、文化传承层次、文化传承难易度以及文化传承对象。文化传承具有自我传承和系统传承两条路径,其在文化传承能力、对行动者能动性的定位以及社会学“机制分析”逻辑上存在不同的理论预设。文化传承的经验过程并非同质,而是存在子群体、作用领域以及社会效果等多方面的变异性,而基于图式的潜在性和结构性特征,文化传承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测量。以实践—认知图式为导向的文化传承分析框架丰富和拓展了现有文化社会学研究,也对当前文化宣传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胡安宁
关键词:文化传承图式
传统文化的社会化及其现实价值
2024年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在机制层面对传统文化社会化过程进行细致考察。基于认知双元过程模型,将个体的认知过程(“思”)细化为反思性认知与直观性认知两类,进而结合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表述”(“言”)和“行动”(“行”)面向,尝试从“思与言”和“思与行”的区分角度构建“片言一俱言一遵行一践行”的四分类传统文化社会化分析框架。通过“化”和“涵化”两个面向不同对象的传统文化社会化实例,这一分类框架在实践层面上有助于明晰传统文化在“行动者”层次上的多维度社会化表现,并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和文明互鉴过程中的多重侧重点和目标。传统文化社会化的分类框架从机制上拓展了既有文化社会学“听言”和“观行”的回溯性研究进路,也有助于切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胡安宁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化涵化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被引量:27
2013年
本文基于"市场"与"国家再分配"两种不同制度环境的讨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的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处理潜在的选择性误差,考察了不同部门中个体的一般信任水平。结果显示,相比私有部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个体呈现了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政治参与水平和相对剥夺感作为中介于工作部门与一般信任水平之间的解释机制是显著的,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个体不仅在态度上对内在政治效能感有更高的认定,而且也能积极参与居委会社区的选举。这些特征极大提升了他们的一般信任水平。此外,公共部门中的个体在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上所持有的较低的相对剥夺感也有助于其建立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
胡安宁周怡
关键词:政治参与能力相对剥夺感
统计模型的“不确定性”问题与倾向值方法被引量:11
2017年
量化社会学研究往往基于特定的统计模型展开。近十几年来日益流行的倾向值方法也不例外,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同时拟合估计倾向值得分的"倾向值模型"与估计因果关系的"结果模型"。然而,无论是其模型形式还是系数估计,统计模型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不确定性"问题。本研究在倾向值分析方法的框架下,系统梳理和阐释了模型形式不确定性与模型系数不确定性的内涵及其处理方法。通过分析"蒙特卡洛模拟"数据与经验调查数据,本文展示了在使用倾向值方法进行因果估计的过程中,研究者如何通过"贝叶斯平均法"进行多个备选倾向值模型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联合估计解决倾向值模型与估计模型中的系数不确定性问题。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在考虑倾向值估计过程的不确定性之后,结果模型中对于因果关系的估计呈现更小的置信区间和更高的统计效率。
胡安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