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牙周
  • 5篇牙周炎
  • 5篇疗效
  • 4篇动力疗法
  • 4篇牙龈
  • 4篇疗法
  • 4篇临床疗效
  • 4篇慢性
  • 4篇慢性牙周炎
  • 4篇光动力
  • 4篇光动力疗法
  • 3篇单胞菌
  • 3篇牙龈卟啉单胞...
  • 3篇卟啉单胞菌
  • 3篇龈下
  • 3篇口臭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源性
  • 2篇细菌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羊坊店...

作者

  • 17篇范亚贤
  • 6篇季瑾
  • 4篇王冬青
  • 3篇王新林
  • 3篇宋琛珉
  • 3篇杨圣辉
  • 2篇王者玲
  • 2篇刘怡
  • 2篇韩静
  • 1篇孙正
  • 1篇段静轩
  • 1篇刘亦然
  • 1篇刘萍
  • 1篇王荣
  • 1篇杨雷
  • 1篇邹石泉
  • 1篇刘桂荣
  • 1篇李江宁
  • 1篇张宝茹
  • 1篇果梅英

传媒

  • 8篇北京口腔医学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第十届全国牙...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细胞外膜泡多克隆抗体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分别制备牙龈卟啉单胞菌47A- 1 及其膜泡的多克隆抗体,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7 个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两种抗体显著相关,P< 0.01 ,符合率为82.1 % ;膜泡抗体的检出率高于菌体抗体,P<0.05 ;膜泡抗体相对于菌体抗体的敏感性为93.5 % 。膜泡抗体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以外的其他口腔细菌无交叉反应,说明膜泡抗体的特异性较强。
范亚贤杨圣辉
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多克隆抗体
无髓牙根纵裂的诊断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无髓牙(即经过根管治疗的牙)根纵裂的临床特点和诊断依据。方法 14例患牙经影像学检查、翻瓣或拔除等方法确诊的根纵裂无髓牙,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4例确诊患牙中,磨牙6颗,前磨牙4颗,前牙4颗。14例患牙均有牙冠修复(其中10例有桩核)。14例牙周探诊均可及局限性的深牙周袋(≥7 mm),根尖片表现以牙槽骨垂直吸收为主。5例患者有锥形束CT检查,其中1例通过CT直接诊断为根纵裂。结论无髓牙根纵裂的诊断可根据病史、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范亚贤李华
关键词:无髓牙锥形束CT
一次性牙周治疗和传统牙周治疗短期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比较一次性牙周治疗和传统牙周治疗临床指数的变化。方法选择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一次性牙周治疗组和传统牙周治疗组,各20例。一次性牙周治疗组在24h内完成全口牙齿的刮治,并进行全口消毒;传统牙周治疗组分4次完成全口牙齿的刮治。刮治前(基线)、刮治后6周分别记录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D、BI均明显降低(P<0.01),AL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实验组PD、BI降低的程度和附着获得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一次性牙周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牙周治疗。
范亚贤宋琛珉季瑾韩静
关键词:临床疗效
折裂和龋坏形成的残冠残根牙冠延长术后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残冠、残根行牙冠延长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来我科就诊,需行牙冠延长术的96名患者,行牙冠延长术的残冠、残根120颗。根据残冠残根形成的原因分为2组,折裂组和龋坏组。记录并比较2组牙体缺损所累及的牙面,及术前断缘的探诊深度,观察术后4-6周根断面暴露情况。结果2组缺损累及牙面不同,折裂组多发生在腭(舌)侧,龋坏组多发生在邻面或唇(颊)侧(P〈0.01);折裂组术前断缘的探诊深度明显高于龋坏组(P〈0.01);62颗牙因折裂行冠延长术后满意者34颗牙(54.8%),58颗牙因龋坏行冠延长术后满意者48颗牙(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龋源性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折裂性冠延长。
范亚贤刘桂荣
关键词:折裂龋坏牙冠延长术
光动力疗法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以盲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用LED光源激活特定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首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慢性牙周炎患...
王新林王冬青季瑾范亚贤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牙周炎疗效
口源性口臭的原因分析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分析造成口源性口臭的因素。方法 :选择以口臭为主诉的患者 10 9名 ,询问有无系统性疾病 ,检查口腔健康情况 ;使用硫化物测定仪检测口腔中挥发性硫化物 (volatilesulfurcompounds ,VSC)的浓度 ,记录ppb(partsperbillion)值大于10 0的患者 ,鼻闻法确定口臭的来源部位。结果 :除 2名患者未发现全身和口腔局部因素外 ,其余 10 7名口臭患者均存在明确的口腔局部因素。牙周病患者 5 3例 (4 9 5 3% ) ,阻生齿 2 7例 (2 5 2 3% ) ,不良修复体 11例 (10 2 8% ) ,口腔粘膜病 2例(1 87% ) ,有舌苔因素的 6 0例 (5 6 % )。结论 :口腔局部因素是形成口臭的主要原因 ,其中以牙周病和舌苔因素为主 ,另外阻生齿。
刘萍范亚贤
关键词:口源性口臭口腔健康挥发性硫化物VSC
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磨牙对患者龈沟液中AST及ALP活性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对龈沟液(GCF)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需要压低伸长磨牙26颗(患者26例)分成2组:一组采用德国非凡公司的mandica微螺钉(13例),另一组采用中国陕西中邦微螺钉(13例)。压低力值为1.47~1.96N。压入量为3~5mm。每名患者一侧第一或第二磨牙为压低组,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组,以对颌同名牙为空白对照组。分别收集全部样本在加力前、加力后24h、48h、7d、14d和28d、3月、6月时磨牙近远中龈沟内GCF,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GCF中ALP和AST的水平,应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阶段时龈沟液内ALP的水平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28d时达到高峰,3、6个月后也有所增加,但是与28d无统计差别。龈沟液内AST的水平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3个月达到高峰。各时间段两组种植钉问龈沟液中AST及ALP活性水平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压低磨牙可引起受力牙龈沟液AST、ALP水平改变。
王荣刘亦然范亚贤孙正
关键词:微种植体支抗龈沟液天冬氨酸转氨酶
赛特力P5 Newtron治疗仪对菌斑性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
2021年
目的:对比研究赛特力P5 Newtron治疗仪与手工Gracey器械对慢性菌斑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50例慢性菌斑性牙周炎患者的220颗患牙,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15颗患牙)和对照组(105颗患牙),观察组使用P5 Newtron治疗仪对慢性菌斑性牙周炎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手工器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的变化,刮治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两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PLI、PD和SBI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1.963,t=23.718,t=49.975;t_(对照组)=14.836,t=27.017,t=42.357;P<0.05)。两组间临床指标PD、S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PLI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0,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24 h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79,t=6.103;P<0.05)。结论:赛特力P5 Newtron治疗仪对治疗菌斑性牙周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能减轻患者治疗时的主观疼痛。
郭冬霞程露范亚贤
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细胞外膜泡多克隆抗体的比较研究
范亚贤
口源性口臭患者主要厌氧菌的分布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龈下菌斑和舌苔上主要相关厌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口腔门诊中口臭患者29例,鼻闻法来确定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舌苔标本接种在非选择性培养基和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5 d后记录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总数、产黑色素细菌总数及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目的菌总数。结果29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口臭主要来源于龈缘菌斑,10例主要来源于舌苔,4例患者的口臭由龈缘菌斑和舌苔共同产生;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相比,细菌总数、产黑色素菌和具核梭杆菌数都明显上升(P<0.01)。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口气变化与产黑色素细菌、核梭杆菌相关。
范亚贤王者玲杨圣辉
关键词:口臭细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