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操平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跨临界循环CO2热泵热水器研究进展
- 与传统制冷剂进行对比,从环保、系统适应适性方面阐述了天然工质二氧化碳的优势。利用跨临界循环的T-S图分析了CO2跨临界循环的特点:运行压力高、在接近临界点附近放热,且具有较大的温度滑移、存在最优排气压力使COP达到最大值...
- 刘业凤蔡操平
- 关键词:跨临界工质CO2热泵热水器COP
- 文献传递
- 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实验研究
- 介绍了以水为冷却介质的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热泵热水器实验系统。通过改变气冷器水流量对跨临界CO水—水热泵多种工况的循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一系列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跨临界CO热泵循环可获得比常规工质要高的出水温...
- 蔡操平刘业凤苏强
- 关键词: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
- 文献传递
- 以毛细管为节流装置的CO2热泵热水器实验研究
- 介绍以毛细管为节流装置跨临界CO2热泵热水试验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气冷器进水温度下系统的COP及其变化、气冷器沿管长水温温升梯度变化。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制冷剂充注量对系统高压侧压力的影响。可以得出:以毛细管做节流装置也...
- 鲍团卫刘业凤蔡操平
- 关键词: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毛细管节流装置
- 小型水冷式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试验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介绍了一种自行设计的小型水冷式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试验系统,研究了在蒸发器侧冷冻水流量不变,改变气冷器侧冷却水流量的情况下,相关系统性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在流量为0.0243kg/s时,平均制热量最大,约为1570W;系统制热COPh值随气冷器冷却水流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COPh值为2.84;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可用于制取较高温度的热水。
- 杜诗民刘业凤蔡操平张华
- 关键词: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CO2
- 杯子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杯子。;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盛装饮料、水、茶等液态食品。;3.本外观设计的设计要点:杯子的整体形状,包括杯子口部、底部、杯身以及色彩分布。;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者照片:立体图。;5...
- 耿丽敏蔡操平王斌徐淑平丁偌雅
- 文献传递
- 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初步实验研究
- 介绍了以水为冷却介质的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实验系统。通过改变气冷器水流量对跨临界CO2水—水热泵多种工况的循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一系列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跨临界CO2热泵循环可获得比常规工质要高的...
- 刘业凤蔡操平陈曦赵巍
- 关键词:跨临界热水器循环性能
- 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系统的试验研究
- 介绍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试验系统。通过改变气冷器水流量对跨临界CO2水-水热泵多种工况的循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一系列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跨临界CO2热泵循环可获得比常规工质要高的出水温度;增加气冷器水流...
- 蔡操平刘业凤苏强
- 关键词: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
- 文献传递
- 以毛细管为节流装置的CO_2小型热泵热水器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介绍以毛细管为节流装置跨临界CO2热泵热水试验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气冷器进水温度下系统的COP及其变化、气冷器沿管长水温温升梯度变化。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制冷剂充注量对系统高压侧压力的影响。可以得出:以毛细管做节流装置也可以得到较高的COP;气冷器水温在高温CO2进口段温升幅度最大;系统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很敏感,环境温度较低时要想得到合适的高压侧压力,制冷剂的充注量要比环境温度高时多。
- 鲍团卫刘业凤蔡操平
- 关键词:毛细管节流COP
- 以毛细管为节流装置的CO2热泵热水器实验研究
- 介绍以毛细管为节流装置跨临界CO2热泵热水试验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气冷器进水温度下系统的COP及其变化、气冷器沿管长水温温升梯度变化。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制冷剂充注量对系统高压侧压力的影响。可以得出:以毛细管做节流装置也...
- 鲍团卫刘业凤蔡操平
- 关键词:毛细管节流COP
- 文献传递
- 跨临界CO_2水-水热泵热水器的系统性能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设计搭建了一套跨临界CO_2水一水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台,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测试了气冷器水流量变化对热泵热水器的气冷器出水温度(即产热水温度)、气冷器CO_2出口温度、压缩机吸气温度、排气压力、系统COP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可获得80℃以上热水;2)增加气冷器水流量可有效提高系统的COP。对气冷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合最优排气压力对系统COP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系统改进提供了依据。
- 刘业凤龚国栋蔡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