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兰

作品数:43 被引量:12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6篇成像
  • 5篇药物
  • 5篇示踪
  • 5篇激光
  • 4篇荧光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药物载体
  • 3篇引流
  • 3篇照明
  • 3篇照明方式
  • 3篇示踪法
  • 3篇取景
  • 3篇组织间液
  • 3篇物镜
  • 3篇显微观察
  • 3篇显微镜
  • 3篇脑组织
  • 3篇共聚焦

机构

  • 42篇北京大学
  • 10篇北京大学第三...
  • 5篇大连大学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应用物理...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肿瘤医...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过...
  • 1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医院

作者

  • 43篇袁兰
  • 7篇韩鸿宾
  • 5篇王夔
  • 5篇张殊佳
  • 4篇杨晓达
  • 3篇刘元生
  • 3篇郭继鸿
  • 3篇陈跃
  • 3篇夏青
  • 3篇李学斌
  • 3篇许原
  • 3篇黄健
  • 3篇张海澄
  • 3篇李怀业
  • 3篇赵越
  • 3篇李昀倩
  • 2篇冷希圣
  • 2篇关心
  • 2篇梁磊
  • 2篇代文兵

传媒

  • 6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Journa...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卫生毒理学杂...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化...
  • 1篇2008中国...
  • 1篇第二届全国化...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种抗真菌生药活性成分对两种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被引量:39
2000年
目的 研究抗真菌生药活性成分对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 ,以期发现其抗真菌的作用机理。方法 把对照组及用药组真菌细胞进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作细胞扫描图像分析 ,从而定量描述细胞形状、面积和DNA ,RNA含量。结果 用药组细胞形态及DNA ,RNA含量发生不同变化。结论 澳洲茄胺、紫檀和白鲜碱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正常合成以至不能完成正常细胞周期 。
王理达果德安何其华胡迎庆屠鹏飞郑俊华袁兰
关键词:细胞遗传物质LSCMDNARNA
视黄酸诱导H9c2细胞p38 MAPK转位的研究
2007年
目的了解H9c2心肌细胞中p38MAPK的分布及其在全反式视黄酸(atRA)诱导下的转位。方法对H9c2细胞进行饥饿加药,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内的p38进行定位扫描。通过对p38荧光强度的核浆比进行分析,得出atRA与SB202190对H9c2细胞内p38核转位的影响。结果在未受刺激细胞内,p38较多分布在胞浆;经atRA分别刺激细胞5min,30min后,胞浆中p38的荧光强度均变弱,核浆比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SB202190能明显抑制atRA诱导的p38核转位(P<0.01),并且,由SB202190抑制组与对照组的p38核浆比能看出,SB202190降低了26.1%的p38核转位。结论atRA能诱导心肌细胞中p38的核转位,p38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心脏的发育调控。
任霞李勇袁兰
关键词:视黄酸P38MAPK
光、磁分子探针在脑组织间隙内的扩散分布规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对比荧光分子探针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dextran-tetramethylrhodamine,DT)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 CH,LY)、磁性分子探针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扩散分布规律,筛选合适的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大鼠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光学成像。方法:琼脂糖凝胶分为DT组、LY组、Gd-DTPA组,分别导入相应分子探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动态观察DT、LY在琼脂糖凝胶内的扩散分布,与磁共振成像显示的Gd-DTPA在琼脂糖凝胶内的动态扩散过程进行比较。LY分别导入18只大鼠尾状核,对不同时间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成像,其成像数据与相应导入Gd-DTPA的大鼠的磁共振在体检测成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DT、LY及Gd-DTPA在琼脂糖凝胶中的扩散分布均表现为各向同性,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0.07±0.02)×10-2mm2/s、(1.54±0.47)×10-2mm2/s、(1.45±0.50)×10-2mm2/s,DT与LY、DT与Gd-DTPA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OVA,F=367.15,P<0.001;Post-Hoc LSD,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t-Hoc LSD,P=0.09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分子探针的扩散分布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趋势:DT与LY、DT与Gd-DTPA间的变化规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203)。LY与Gd-DTPA在大鼠尾状核ISS内分布随时间变化呈各向异性,均表现为指向同侧皮层区的单方向楔形扩散,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1.03±0.29)×10-3mm2/s和(0.81±0.27)×10-3mm2/s,t=0.759,P=0.490;信号衰减半衰期分别为(2.58±0.04)h和(2.46±0.10)h,t=2.025,P=0.113。LY与Gd-DTPA间扩散分布面积比率在0.5、1、2、3、7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9,P=0.088;t=2.582,P=0.061;t=1.966,P=0.121;t=0.132,P=0.674;t=0.032,P=0.976),在1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P=0.043)。结论:LY与Gd-DTPA在多孔介质内的扩散分布规律�
李怀业赵越左龙傅瑜李楠袁兰张殊佳韩鸿宾
关键词:分子探针磁共振成像荧光染料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被引量:32
2005年
目的 :考察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 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并初步探寻表现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方法 :采用“溶剂接力”法制备雄黄纳米微粒悬浮液 ,应用MTT法检测雄黄纳米微粒对HL-6 0和K5 6 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通过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 ,并以H3 AsO3 (As2 O3 在该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雄黄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15 9.0nm。MTT实验结果显示 ,该制剂对于这 2种细胞系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双染实验表明 ,雄黄纳米微粒可诱导这 2种细胞凋亡和坏死 ,此结果得到形态学观察的进一步证实。结论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6 0和K5 6 2这 2种细胞系均具有诱导凋亡和坏死的双重作用 ,既含有As-O又含有As-S键的硫代亚砷酸盐可能是表现药理活性的主要化学物种之一。
宁凝彭作富袁兰苟宝迪张天蓝王夔
关键词:坏死诱导凋亡增殖抑制作用HL-60白血病细胞SO3
荧光及磁示踪法观测脑组织液的引流分区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比光、磁两种探针示踪显示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分子扩散与团流运动的结果,研究脑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在ISS内的分区引流特征。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检查组(18只)和磁示踪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尾状核(caudate nucleus,Cn)、丘脑(thalamus,T)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Sn)3个亚组,每亚组6只。荧光检查组:参考脑立体定位图谱,选取冠状位苍白球为中心层面,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分别导入2μL 10 mmol/L荧光黄(lucifer yellow,LY)于相应脑区的中心位置,于Cn 3 h、T 2 h和Sn 1 h对大鼠用4%(体积分数)多聚甲醛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后,将取出的鼠脑置于脑切片模具中,沿视交叉向后切片,以进针位点所在的冠状切片为中心层面,计为1片,前取3片,后取2片,每片厚约1 mm,共6片待检测,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对离体切片进行采集,测量离体切片LY扩散的面积;磁示踪组大鼠也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导入2μL 10 mmol/L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m,Gd-DTPA),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并利用Radiant软件测量Gd-DTPA的扩散面积。结果:LY与Gd-DTPA在Cn、T和Sn的ISS内扩散区域各不相同,Cn亚组LY与Gd-DTPA导入3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10.95±4.27)mm^2vs.(8.33±2.25)mm^2、(18.16±4.74)mm^2vs.(16.42±2.88)mm^2、(24.57±3.65)mm^2vs.(20.75±2.29)mm^2、(34.81±3.32)mm^2vs.(28.88±1.51)mm^2、(30.53±3.12)mm^2vs.(20.92±2.75)mm^2、(12.15±4.92)mm^2vs.(10.00±1.89)mm^2,对其在每层两组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扩散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0,P=0.400;t=0.546,P=0.614;t=1.534,P=0.200;t=2.809,P=0.480;t=2.693,P=0.055;t=0.707,P=0.518);T亚组中LY与Gd-DTPA导入2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5.56±4.61)mm^2vs.(3.33±2.25)mm^2、(16.21±3.36)mm^2vs.(11.42±2.8
赵越李昀倩李怀业李玉亮刘兰祥袁兰张殊佳韩鸿宾
关键词:分子探针技术
基于生物介质的丙三醇对分子荧光强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生物介质中加入丙三醇是一种保存荧光样品的重要方法,研究丙三醇含量对生物介质中不同发射波长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的影响。方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介质,测定不同丙三醇体积分数下的拓扑替康、磺酰罗丹明B(SRB)、吖啶橙(AO)和罗丹明B的荧光强度以及丙三醇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研究发现丙三醇本身无荧光,但其能够增强上述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随着丙三醇体积分数的增大,荧光分子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结论:生物介质中加入丙三醇后能够增强分子的荧光强度。选择含高体积分数丙三醇的生物介质,有利于提高荧光分子检测的灵敏度。
李俊霞袁兰吴后男韩鸿宾黄健张殊佳
关键词:丙三醇荧光分子荧光强度
壳聚糖纳米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壳聚糖纳米粒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阐明其与壳聚糖分子作用机制的异同。 方法:以Caco-2细胞为细胞模型,考察壳聚糖 纳米粒和壳聚糖分子的经细胞摄取机制,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骨架蛋白F-act...
郑爱萍刘会雪袁兰孟萌王坚成张烜张强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CACO-2细胞口服给药系统
文献传递
光、磁成像法探测脑胶质瘤微环境脑组织间隙结构及脑组织间液引流的变化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微环境内组织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的结构特征以及瘤内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引流的变化。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丘脑对照组、丘脑肿瘤组、尾状核对照组、尾状核肿瘤组,每组12只,每组又分为光学示踪亚组和磁示踪亚组各6只。应用光、磁示踪法,分别以Alexa Flour 594和钆喷酸葡铵(Gd-DTPA)作为示踪剂,对SD大鼠的丘脑、尾状核区C6胶质瘤内ECS结构及ISF的扩散过程进行示踪分析,并与相应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MRI检测示踪剂在脑ECS中的扩散和分布,计算获取Gd-DTPA在脑ECS内的有效扩散系数(D ECS)、清除速率(k’)、迂曲度(λ)和半衰期(t 1/2)等扩散参数。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注射示踪剂2 h后的离体脑切片成像,并分析得到扩散分布的最大面积。对同一脑区对照组与肿瘤组的光、磁示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丘脑对照组比较,丘脑肿瘤组的k’显著增加[(7.27±1.08)×10-4 mm 2/s vs.(3.69±0.46)×10-4 mm 2/s,t=7.474,P=0.000],t 1/2显著缩短[(21.36±2.67)min vs.(53.86±3.18)min,t=-19.165,P=0.000],D ECS显著减小[(2.27±0.22)×10-4 mm 2/s vs.(3.14±0.41)×10-4 mm 2/s,t=-4.536,P=0.001],λ显著增加[(2.11±0.10)%vs.(1.06±0.01)%,t=25.201,P=0.000]。与尾状核对照组比较,尾状核肿瘤组的k’显著增加[(6.87±1.09)×10-4 mm 2/s vs.(3.25±0.31)×10-4 mm 2/s,t=7.867,P=0.000],t 1/2显著缩短[(23.77±7.31)min vs.(87.20±4.31)min,t=-18.309,P=0.000],D ECS显著减小[(2.38±0.79)×10-4 mm 2/s vs.(3.35±0.12)×10-4 mm 2/s,t=-2.986,P=0.014],λ显著增加[(2.12±0.31)%vs.(1.73±0.03)%,t=3.067,P=0.012]。结论丘脑和尾状核区胶质瘤内ISF的k’、λ显著增加,t 1/2、D ECS显著减少。
王彤任蒙蒙徐陆正赵燕荣邹晶韩鸿宾韩鸿宾
关键词:脑胶质瘤组织间液
显微放大系统
显微放大系统,包括透射光显微镜装置和荧光照明装置,显微镜装置包括照明光源(11)、第一聚光镜(12)、锥角反射器(13)、暗场照明器(14)、第二聚光镜(15)、样品池(16)、物镜(17)、辅助物镜(18)、分光镜(2...
袁兰
文献传递
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间Ca^(2+)信号转导的探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房颤时心房肌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方法:杂种犬10 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房颤组。房颤组用起搏器行右心房快速起搏(500±20)次/分,术后观测24周。正常 对照组不植入起搏器。胶原酶Ⅱ型分离心房肌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L型Ca2+通道对细胞内Ca2+浓度变 化的影响;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和兰尼碱受体(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结果:(1)L型 Ca2+通道与肌浆网IP3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单纯房颤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丁卡因分别 阻滞T型Ca2+通道和Rv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均升高(分别为1.4000±0.0776和1.5169± 0.4414),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的心房 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肝索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IP3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升高(1.5576± 0.1989),单纯房颤组的细胞内Ca2+浓度也升高(1.5372±0.2952),两组间比较元显著差异(P>0.05)。结论:房颤时 L型Ca2+通道与RyR和IP3R之间可能存在信号转导,但其可能在房颤时的细胞内Ca2+超载及异常Ca2+信号转导方 面不起重要作用。
刘元生郭继鸿许原张海澄李学斌张幼怡袁兰
关键词:心房颤动信号转导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