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必成
- 作品数:36 被引量:205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庆市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21年
- 目的探讨荧光染色法界定段间平面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66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界定段间平面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26例),对照组采用改良膨胀萎陷界定段间平面,实验组采用荧光染色法界定段间平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段平面出现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85.77±45.58)min vs(213.13±45.7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段间平面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0.62±1.88)s vs(953.58±295.2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可快速、直观显示段间平面,且有效完成段间标记,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阮自强刘建詹必成
- 关键词:吲哚菁绿
- 术前CT引导下亚甲蓝与Hookwire联合定位肺小结节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5
- 2012年
-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亚甲蓝与Hookwire联合定位在胸腔镜下孤立性肺小结节(SPN)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的60枚SPN术前行CT引导下亚甲蓝与Hookwire联合定位后行胸腔镜(VATS)肺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男19例,女37例;年龄35—81岁,平均(61.1±8.9)岁。结果56例60枚SPN直径为(6.80±4.12)mm,距壁层胸膜(15.38±4.63)mm。CT引导下定位成功率100%,定位时间(10.76±8.17)min。定位后5例(8.9%)发生局部少量气胸,4例(7.1%)发生肺出血,均无需治疗。60枚肺小结节病灶均准确定位,VATS楔形切除术成功率100%。术后病理显示,肺泡细胞癌(BAC)33枚(55.0%),肺泡细胞癌伴腺癌(BAC+AC)11枚(18.3%),肺泡细胞不典型增生(AAH)7枚(11.8%),炎性肉芽肿4枚(6.7%),错构瘤3枚(5.0%),结核性肉芽肿2枚(3.3%)。结论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亚甲蓝与Hookwire联合定位准确率高,对胸腔镜手术(VATS)楔形切除病灶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俞同福徐海刘希胜宗敏陈亮朱全邵永峰詹必成
- 关键词:肺小结节胸腔镜检查CT引导
- 美蓝联合Hookwire术前定位在GGO肺结节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1年
- GGO(ground—glass opacity,磨玻璃影)对肺结节术前定位困难。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我们为32例患者的34枚GGO肺结节,术前采用CT引导下美蓝联合Hookwire定位的方法,准确率高,总结报道如下。
- 詹必成刘建陈亮朱全
- 关键词:术前定位肺结节美蓝磨玻璃影CT引导准确率
- 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临床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通过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行胸腔镜解剖性亚肺叶切除术的单发肺小结节病人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组(亚段组)34例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组(肺段组)56例,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早期疗效。结果:亚段组病人切除亚段数、术中出血量、标本切缘距离均明显少于肺段组(P<0.01),2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段组Ⅰ期切除淋巴结站数明显少于肺段组(P<0.01)。2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以亚段为单位行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能在保证切缘前提下切除更少的肺组织,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吴涛刘建詹必成
- 关键词:肺段切除术
- 单孔胸腔镜下肺叶解剖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究单孔胸腔镜下肺叶解剖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安庆市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8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对照组(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创伤指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为(4.95±1.22)d,术后住院时间为(6.56±1.60)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4±1.88)d及(8.14±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第5天的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41±0.42)分及(2.46±0.6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11±0.71)分及(3.20±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叶解剖切除术在保证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 陈大庆詹必成陈剑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单孔胸腔镜疗效安全性
- 胸腹腔镜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60例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使用胸腹腔镜完成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下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下完成食管-胃胸内吻合。结果中转开胸2例。手术时间215~400 min,术中出血30~500 mL,清扫胸部淋巴结6~18枚,腹部1~14枚。术后:肺炎7例,吻合口瘘3例,均保守治愈。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转移。结论采用胸腹腔镜行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詹必成刘建陈剑杜少鸣张凡
- 关键词:食管癌食管切除术胸腔镜腹腔镜
- 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39例报道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镍钛合金抓握式肋骨接骨板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使用镍钛合金抓握式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9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男28例,女11例;年龄36-74岁,平均55.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且伴有剧烈胸痛,21例连枷胸并反常呼吸。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108.8±35.3)min,术中出血量(156.7±26.1)m L,术毕反常呼吸均消失。Pa O2术前为(61.02±10.09)mm Hg,术后24 h为(78.85±6.99)mm Hg(P〈0.001);Pa CO2术前为(44.38±8.19)mm Hg,术后24 h为(38.44±4.32)mm Hg(P〈0.001)。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4例。术后复查胸部CT及肋骨三维重建显示骨折线消失,无接骨板断裂或移位,随访2-24个月,均无慢性胸痛,亦无局部排异反应。结论 镍钛合金抓握式肋骨接骨板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治愈率高,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 张京京杜少鸣刘建詹必成李根水
- 关键词:肋骨骨折肋骨接骨板内固定
- 胸主动脉夹层26例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总结26例各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手术治疗2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男22例,女4例,年龄36~69岁,平均(51.1±12.9)岁。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16例。A型中行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术中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Bentall术1例,升主动脉置换术3例;B型中行降主动脉置换术2例,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14例(其中1例2d后再行腹主动脉置换术)。6例全弓置换脑保护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1例降主动脉置换下半身供血采用左心转流。术后定期复查CTA。结果 10例Standford A型患者死亡2例(20%),1例术中死于鱼精蛋白反应后大出血,另1例术中出血多,术后第1天死于多脏器衰竭,余治愈出院。16例B型患者死亡1例(6.2%),死于大出血,余均治愈出院。术后CTA显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支架系统位置良好,无内漏,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未闭的假腔血栓形成。结论手术是挽救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重要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破口特点及主动脉及其瓣膜具体情况来选择。全弓置换采用DHCA+RCP脑保护效果良好。采用EVGE治疗Standford B型夹层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效果佳。
- 詹必成刘建杜少鸣陈剑张凡
-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手术
-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临床结果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临床结果,探讨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需要关注的临床问题,为更好开展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及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开展的计划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平均年龄(60.34±9.40)岁;女55例,平均年龄(56.09±12.11)岁。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肺结节数量及良恶性情况、术前Hook-wire定位情况、术前规划和具体实施的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总结经验教训。结果计划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的90例患者中,术前Hook-wire定位38例、直接手术52例;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87例、中转开胸3例。中转开胸患者中有1例行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有3例在完成肺段切除术后被动行肺叶切除手术。全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98.58±56.42)min,术中出血量(129.78±67.51)mL,淋巴结采样数量(6.43±1.41)枚,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2.98±1.25)d,术后引流量(480.00±262.00)mL,术后住院时间(7.60±2.38)d。90例患者中,单发结节患者73例、多发结节患者17例。共切除肺结节113枚,其中良性结节14枚、恶性结节99枚,恶性占比为87.61%。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对符合指征的肺实质内结节,根据术前薄层CT及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结果做好规划,可采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肺段间结节、不易扪及的外周纯磨玻璃结节,术前采用Hook-wire定位可保证有效切缘并减少非计划肺叶切除术。
- 郭昆亮陈剑詹必成刘永志王啸刘建
-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肺段切除术肺癌肺结节
-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总结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安庆市立医院对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男21例,女5例;年龄(52.4±10.3)岁。术后定期复查CT血管成像。结果所有患者支架释放全部成功,无死亡、中转开胸和截瘫。术后发现支架覆盖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1例,急诊行旁路移植术;多发性脑梗塞1例,轻度Ⅰ型内漏2例,未予特殊处理;股动脉狭窄3例,其中1例严重狭窄者行大隐静脉移植术,2例中度狭窄者给予保守治疗。随访22例,随访时间(23.5±15.9)个月。随访期间CT血管成像显示所有患者支架无移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创伤小、效果佳、并发症少,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詹必成刘建杜少鸣张凡陈剑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