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群芳

作品数:9 被引量:79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压
  • 4篇高血压
  • 3篇病例
  • 2篇气促
  • 2篇全身
  • 2篇全身骨痛
  • 2篇活动后气促
  • 2篇骨痛
  • 2篇发热
  • 2篇反复发热
  • 2篇复发
  • 2篇闭经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药治疗
  • 1篇胆固醇
  • 1篇胆固醇比值

机构

  • 9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莆田学院附属...
  • 1篇医学部

作者

  • 9篇谢群芳
  • 4篇徐国焱
  • 4篇王庭俊
  • 4篇吴可贵
  • 3篇蔡晓琪
  • 3篇谢良地
  • 2篇林晓贞
  • 2篇王中心
  • 2篇陈纯娴
  • 2篇杨芳
  • 1篇沈逸华
  • 1篇蔡文钦
  • 1篇张玲玉
  • 1篇吴剑敏
  • 1篇戴文森
  • 1篇王叶舟
  • 1篇林蓉金

传媒

  • 8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两种模型预测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分别应用汇总队列公式(PCE)和中国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预测(China-PAR)模型预测受检者的10年ASCVD风险,比较两种模型预测的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临床研究,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查的患者1090例,所有受检者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或老年医学科,年龄30~75岁。根据cfPWV<10和≥10 m/s将受检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和动脉僵硬度增高组。分别应用PCE和China-PAR模型预测受检者的10年ASCVD风险。结果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组相比,动脉僵硬度增高组中两种模型预测的ASCVD风险均增加[PCE:16.5%(8.6%~28.3%)比6.3%(2.7%~12.3%);China-PAR:8.8%(6.1%~12.4%)比3.9%(2.1%~6.6%),均P<0.001]。与PCE相比,China-PAR预测的ASCVD风险与cfPWV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0.573比0.503,z=5.27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CE预测的ASCVD风险(β=0.475,P<0.001)、腰围(β=0.092,P=0.001)是cfPWV的相关因素,但将PCE换成China-PAR,腰围不再是cfPWV的相关因素,只有ASCVD风险(β=0.573,P<0.001)是cfPWV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与PCE相比,China-PAR预测的ASCVD风险对动脉僵硬度的识别效能更高(曲线下面积0.814比0.767,z=4.992,P<0.001)。分层分析显示,China-PAR识别效能的优势主要来源于男性。结论China-PAR和PCE预测的10年ASCVD风险均与动脉僵硬度相关。应用China-PAR预测时,两者的相关性更强,在男性中尤为明显。
王庭俊蔡晓琪蔡晓琪张玲玉沈逸华谢群芳谢良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动脉僵硬度脉搏波传导速度
病例109:精神异常、高血压、闭经、骨痛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女,29岁,已婚,会计。精神异常、闭经1年半、全身骨痛5月。
王庭俊王中心谢群芳杨芳吴可贵
关键词:全身骨痛闭经高血压病例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和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异常积聚的关系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MHR)和代谢综合征(MS)及MS组分异常积聚的关系。方法 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和老年医学科就诊的89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年龄30~79岁)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组第3次报告(NECP/ATPⅢ)中亚洲人群的诊断标准确定MS和MS组分异常。比较MS和非MS组间临床资料和血细胞分类的差异。观察MHR三分位间MS组分异常积聚的构成。采用Spearman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MHR与代谢指标和MS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HR对MS的诊断效能。结果与非MS组相比,MS组单核细胞计数及MHR [8.53(6.66~12.15))×10^5/mg比6.47(4.65~8.79)×10^5/mg,z=9.104,P<0.01]较高。3种及以上代谢异常的百分比随着MHR三分位的增加而增高(13.7%,32.7%,44.6%,χ趋势2=127.271,P<0.001)。MHR与体质量指数(BMI)(rs=0.262)、腰围(rs=0.361)、内脏脂肪含量(rs=0.388)、总胆固醇(rs=0.280)、三酰甘油(rs=0.272)、空腹血糖(rs=0.151)、糖化血红蛋白(rs=0.292)、收缩压(rs=0.126)等多种代谢指标相关(均P<0.001)。校正年龄、性别、多种代谢指标、降压和降糖药物后,MHR三分位水平仍是MS的独立相关因素,中间三分位和最高三分位的MS风险分别是最低三分位的2.386倍[OR 2.386(95%CI 1.231~4.625),P=0.010]和3.233倍[OR 3.233(95%CI 1.634~6.395),P=0.001]。ROC曲线显示,MHR对MS的诊断界值为6.59×10^5/mg,敏感度75.2%,特异度52.7%。结论 MHR水平升高与MS和MS组分异常积聚相关。
王庭俊蔡晓琪蔡晓琪谢群芳谢群芳徐国焱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心性肥胖
足剂量氨氯地平单药治疗与小剂量氨氯地平单药或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荟萃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估足剂量氨氯地平10 mg单药治疗与小剂量氨氯地平5 mg单药治疗或与其他小剂量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的降压效果。方法对PubMed、EMBASE、Cochrane和中文数据库SinoMed、CNKI及万方医学数据库中的对照试验进行了检索。从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提取数据进行随机效应荟萃分析;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和95%置信区间(95%CI)。进一步分析潜在的异质性来源。结果研究纳入了11项RCT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 422例。氨氯地平5 mg联合治疗与氨氯地平10 mg单药治疗降低收缩压(WMD-0.23 mm Hg;95%CI-2.42~1.95;P=0.83)和舒张压(WMD 0.48 mm Hg;95%CI-0.31~1.27;P=0.23)疗效相当。与氨氯地平5 mg治疗相比,氨氯地平10 mg可显著降低收缩压(WMD-4.99 mm Hg;95%CI-5.38^-4.61;P<0.001)和舒张压(WMD-2.95 mm Hg;95%CI-3.49^-2.42;P<0.001)。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患者中,氨氯地平10 mg单药治疗较氨氯地平5 mg单药治疗(WMD-9.39比-4.60 mm Hg;P<0.001)具有更大的降压效果,降低收缩压效果略优于氨氯地平5 mg联合其他小剂量抗高血压药物(WMD-3.15 mm Hg,P=0.008),降低舒张压效果与其相当(WMD-0.99 mm Hg;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10 mg单药治疗的降压效果与氨氯地平5 mg联合其他小剂量降压药的降压效果相当。
林蓉金汤青高鑫谢志霞蔡晓琪蔡晓琪谢群芳谢群芳徐国焱
关键词:氨氯地平抗高血压药原发性高血压血压
血清胱抑素C清除值估测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评价被引量:57
2007年
谢群芳王叶舟戴文森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
高血压患者直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7mmol/L的高血压患者,直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6月1日至2016年7月20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前1年体检空腹血糖〈7mmol/L且无糖尿病症状的住院患者(n=364)直接进行OGTT,收集患者血糖、血脂及一般情况等。根据是否高血压分为: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分析糖调节受损、糖尿病检出率,分析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等差异。结果 364例患者中糖调节受损141例(38.74%),糖尿病48例(13.19%)。检查中未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需紧急降糖处理病例。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年龄更大,BMI、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比例更高(均P〈0.05)。空腹血糖〈5.6mmol/L高血压患者OGTT筛查餐后2h血糖(n=158),糖调节受损检出率37.3%,糖尿病检出率9.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较,高血压者发生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的比值比为2.286(95%CI 1.457~3.589,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常规进行OGTT,对早期发现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吴剑敏蔡文钦徐国焱谢群芳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安全性
病例163:36岁男性反复发热11年,活动后气促4次
2015年
2015年第12期(截稿日期2015年12月15日)患者,男,36岁,因"反复发热11年、活动后气促4次"于2015年2月28日入院。11年前(2004年)"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伴活动后气促,休息后气促好转,伴全身疲乏无力,就诊于某省属三甲医院,诊断为"心肌炎",予治疗(具体诊疗不详)约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全身疲乏及活动后气促1月后完全好转,之后坚持每周打篮球1次,约1h/次,运动后感四肢酸胀不适,休息数天缓解,之后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两次出现发热,
林晓贞陈纯娴谢群芳吴可贵
关键词:活动后气促反复发热病例疲乏无力心肌炎运动后
病例109:精神异常、高血压、闭经、骨痛
2011年
患者,会计,女,29岁,已婚。精神异常、闭经一年半、全身骨痛5月。
王庭俊王中心谢群芳杨芳吴可贵
关键词:全身骨痛闭经高血压病例
病例162:36岁男性反复发热11年,活动后气促4次
2015年
患者,男,36岁,因"反复发热11年、活动后气促4次"于2015年2月28日入院。11年前(2004年)"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伴活动后气促,休息后气促好转,伴全身疲乏无力,就诊于某省属三甲医院,诊断为"心肌炎",予治疗(具体诊疗不详)约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全身疲乏及活动后气促1月后完全好转,
林晓贞陈纯娴谢群芳吴可贵
关键词:近端肌无力肌损害包涵体肌炎肌源性损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