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世勇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体层摄影
  • 2篇X线
  • 2篇16层螺旋
  • 2篇16层螺旋C...
  • 1篇动脉栓塞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早期CT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治疗后随访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随访
  • 1篇主动脉

机构

  • 4篇永州职业技术...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永州市职业技...

作者

  • 5篇邓世勇
  • 2篇秦灵超
  • 2篇彭实
  • 2篇何国满
  • 1篇杨鹍
  • 1篇蒋仁洲
  • 1篇唐陶富
  • 1篇杨昆
  • 1篇罗中元
  • 1篇冯磊

传媒

  • 2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33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25例急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双轨征";8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的和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及其溶栓疗效评价和随访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彭实何国满邓世勇
关键词: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肺动脉栓塞
肺Wegener肉芽肿CT影像学误诊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通过对肺Wegener肉芽肿的CT影像分析和分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收集2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Wegener肉芽肿的CT影像,根据CT影像进行分型和诊断性治疗。结果 23例肺Wegener肉芽肿均有多发性肺部CT影像改变,其中4例表现为多发结节、肿块型,误诊为肺转移瘤;3例表现为片状浸润型,2例误诊为肺炎,1例误诊为肺脓肿;16例表现为三多一洞型,其中3例误诊为肺结核、5例误诊为肺真菌感染。经正确诊断及诊断性治疗,病人病情好转,部分治愈,误诊病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肺Wegener肉芽肿的CT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易误诊,根据CT影像分型认真分析影像特点,诊断性治疗和结合临床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诊断和正确率。
邓世勇罗中元冯磊秦灵超
关键词:WEGENER肉芽肿计算机体层摄影误诊分析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评价
2010年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厦治疗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主动脉夹层(其中12例有治疗前后对照)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雏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表面覆盖成像(SSD),仿真内窥镜(CTVE)等。结果:多种重建结果与轴住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及破口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12例术后显示管腔复张情况及支架位置,非手术治疗8例显示真假腔大小的改变厦血肿的演变过程。结论: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及治疗后评价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
邓世勇杨昆蒋仁洲秦灵超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
肺钩端螺旋体病的X线分析
2006年
目的通过对肺钩端螺旋体病肺部的X线征象分析和分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收集40例肺钩端螺旋体病的胸部X线平片和临床资料,动态摄片观察并根据其X线表现进行分型和诊断性治疗。结果40例肺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X线改变,其中30.0%表现为肺纹理改变型,52.0%表现为小病灶型,18.0%表现为大病灶型。正确诊断后经有效的治疗病例,病人痊愈;误诊病人因全身多脏器损伤而死亡。结论肺钩端螺旋体病的胸部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动态摄片观察和结合临床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邓世勇彭实何国满
关键词:X线分型
80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的方法、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低场磁共振检查,试验组采取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试验组的阳性率为9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而且试验组的临床症状定位符合率为100%(40/40),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定位符合率为85.0%(34/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应用CT进行检查具有积极的意义,必须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杨鹍邓世勇唐陶富
关键词:脑梗死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