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攀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沙利度胺与白芍总苷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RAU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与白芍总苷胶囊联合应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128例RAU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用昆明山海棠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研究组用沙利度胺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10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81.25%,研究组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沙利度胺与白芍总苷胶囊联合应用方案治疗RAU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徐慧星邱攀
- 关键词:沙利度胺白芍总苷胶囊复发性口腔溃疡
- 腮腺区肿物112例分析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112例腮腺区肿瘤的临床分析及病理检查,以提高对腮腺区肿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2008年收治的112例腮腺区肿物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物87例,恶性肿物12例,其他瘤样、炎性及囊性病变13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结果:103例腮腺区肿物经手术治疗痊愈,4例良性肿物及5例恶性肿物术后复发。结论:腮腺区肿物术前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 邱攀张忠翔张媛张晓燕秦维香
- 下颌骨骨折小型钛钢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体会与评价被引量:3
- 2008年
-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近年来我院采用小型钛钢板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治疗下颌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邱攀张忠翔张媛
-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
- 不同时期血管瘤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HLA-DR的表达
- 目的:探讨分析黏附分子对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
- 秦兴军邱攀王绪凯孙长伏李庆昌韩昱晨关晓峰
- 关键词:血管瘤黏附分子ICAM-3CD34HLA-DR
- 文献传递
- 西吡氯铵含漱液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西吡氯铵在牙周病治疗中的改善情况。方法:选60例233颗牙的牙周病患者,先基础治疗记录基线时的临床症状、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及受试部位探诊深度PD≥5 mm,附着丧失AL为受试牙。左侧牙周外用0.1%西吡氯铵为实验组;对侧为对照组。结果:两组6个月后PD、AL较基线水平都显著下降,而PLI、GI无差异;实验组的牙位PD≥2 mm,牙龈附着增加≥2 mm的受试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吡氯铵能用于牙周病治疗。
- 邱攀张忠翔张媛
- 妊娠性牙龈炎致新生儿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评价妊娠性牙龈炎的治疗对减少新生儿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83例单胎,没有系统性疾病,患有妊娠性牙龈炎的妇女。愿意接受牙周龈上、龈下洁治及系列治疗的选为观察组,不愿意接受牙周病治疗的选为对照组,两组妊娠、牙周基线状况无明显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牙周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出现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妊娠周数、平均出生体质量都大于对照组。结论妊娠性龈炎可导致孕妇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儿。
- 邱攀丁彬张方张忠翔张媛
- 关键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血管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的研究
- 目前已广泛接受Mulliken根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生物学行为特征把新生儿血管病损化分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血管瘤(he-mangioma/angioma)指出生后2-4周后发生的,6-8个月之间快速生工,1岁以后稳定,甚至...
- 邱攀
-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畸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文献传递
- mTOR抑制剂对小鼠受精卵卵裂以及MPF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mTOR)抑制剂对小鼠受精卵第一次卵裂及第一次有丝分裂中MPF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小鼠受精卵中加入雷帕霉素后,显微镜观察卵细胞分裂情况,计算卵裂率;用液闪计数仪测定各组分别加入雷帕霉素和渥曼青霉素后的MPF活性;用免疫电泳方法检测加入雷帕霉素后cyclin B的表达。结果加入mTOR抑制剂后,卵裂率下降,MPF活性在小鼠受精卵第一次分裂中未见升高,卵细胞中cyclin B的表达下降。结论mTOR抑制剂可抑制小鼠受精卵第一次卵裂,同时抑制小鼠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时MPF活性的升高。
- 孙炳奇邱攀钟红红于秉治
- 关键词:受精卵MTORMPF
- 不同时期血管瘤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HLA-DR的表达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对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期血管瘤及退化期血管瘤的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ICAM-3)、CD34和有核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DR型(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DR,HLA-DR)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将2个时期进行比较;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AM-3和CD34均在增殖期血管瘤高表达(分别为26/28和28/28),而退化期低表达或不表达(分别为20/22和20/22),2个时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不表达,这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HLA-DR则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高分化阶段密切相关,增殖期基本不表达(4/28),在分化好的退化期高表达(17/22),2个时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ICAM-3、CD34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HLA-DR可能与内皮细胞成熟表型的获得及活化状态有关。
- 秦兴军邱攀王绪凯孙长伏李庆昌韩昱晨关晓峰
- 关键词:血管瘤ICAM-3CD34HLA-DR
- 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Plk1表达和活性变化及其与MPF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在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哺乳动物Polo-like激酶(Plk1)的表达和活性变化及其与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以一细胞期小鼠受精卵为材料,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lk1蛋白含量;用液闪计数分析仪分别测定Plk1和MPF的cpm值来表示各自激酶活性。结果小鼠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中Plk1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Plk1活性在M期达到最高峰,在M期退出时迅速下降。加入MPF抑制剂后MPF和Plk1活性均未在M期出现峰值。结论Plk1的活性是随着细胞周期的进程而变化的;Plk1在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可能参与了MPF的自我催化活化环。
- 孙炳奇邱攀金明林于秉治
- 关键词:PLK1MPF受精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