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德慧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手术
  • 2篇斜视
  • 2篇儿童斜视
  • 1篇学龄
  • 1篇学龄期
  • 1篇学龄期儿童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参数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屈光
  • 1篇外斜
  • 1篇外斜视
  • 1篇斜视手术
  • 1篇近视
  • 1篇间歇性外斜
  • 1篇间歇性外斜视
  • 1篇个性化
  • 1篇个性化设计
  • 1篇儿童近视

机构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郑德慧
  • 1篇项道满
  • 1篇胡兰香
  • 1篇况丹

传媒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评估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的手术疗效,分析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在间歇性外斜视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不同年龄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50例1~7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运用“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进行斜视角度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比对临床资料与随访信息,分析术后不同时期各年龄组间的正位率,及术后半年及1年双眼视功能的获得比率有无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间之间、术后不同时期正位率无显著差异。将4—7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各组间术后1年融合功能的获得比率有差异,4岁组的获得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存在显著下降趋势(P〈0.01)。结论“计算机辅助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对婴幼儿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也可以获得斜视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获得准确的斜视角的基础上,婴幼儿期的间歇性斜视手术可以获得与大龄儿童一样的正位率。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病人,越早手术获得双眼同时视功能和融合功能的机会越大。
况丹项道满郑德慧龙静姬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
学龄期儿童近视初诊时屈光状态分布与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研究学龄期儿童初发并确诊为近视时的年龄、屈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眼轴、角膜散光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05/09于我院眼科门诊因视力下降就诊,并第一次诊断为近视的学龄期儿童196例391眼,排除患其它引起视力下降眼病的病例。按年龄分为6~8、9~10、11~12岁三组,按屈光度分为SE≤-1.00D、-1.00-3.00D四组。所有儿童均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OL Master、验光及眼底检查并记录结果,分析屈光度、年龄分布及与各屈光参数关系。结果:纳入病例中6~8、9~10、11~12岁年龄组分别有128眼(32.7%)、155眼(39.6%)、108眼(27.6%)。平均年龄9.29±1.64岁。各年龄组间等效球镜(SE)和眼轴(AL)均有差异(P<0.01)。SE≤-1.00D、-1.00-3.00D屈光度组分别有134眼(34.3%)、162眼(41.4%)、74眼(18.9%)、21眼(5.4%)。平均SE为-1.54±0.89D。各屈光度组AL有差异(P<0.01)。SE与AL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12.373-0.577X,R^(2)=0.286,β=-0.577,P<0.001。散光度与角膜散光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084-0.502X,R^(2)=0.389,β=-0.502,P<0.001。结论:6~12岁的学龄期儿童初次确诊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年龄集中在9~10岁,屈光度以低度近视为主。AL增长与年龄、SE相关,儿童散光性屈光不正与角膜散光相关。
郑德慧胡兰香王慧霞李传旭
关键词:近视学龄期儿童生物学参数
儿童斜视手术的个性化设计
目的:  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早期对斜视患儿治疗及手术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通过大量临床典型病例的分析,针对儿童斜视患者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探讨不同类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对各种方法及术后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探索儿...
郑德慧
关键词:儿童斜视手术治疗个性化设计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