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痴呆
  • 4篇血管
  • 4篇血管性痴呆
  • 3篇血管性痴呆大...
  • 3篇睡眠
  • 3篇睡眠障碍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痴呆大鼠
  • 2篇单个核细胞
  • 2篇悬吊术
  • 2篇压力性
  • 2篇压力性尿失禁
  • 2篇夜尿
  • 2篇失禁
  • 2篇尿道
  • 2篇尿失禁
  • 2篇排尿
  • 2篇脐血
  • 2篇脐血单个核细...

机构

  • 1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5...

作者

  • 14篇郭咏萍
  • 11篇王景周
  • 8篇蒋晓江
  • 7篇周红杰
  • 6篇李玮
  • 4篇王昌铭
  • 4篇向静
  • 3篇高东
  • 3篇姚国恩
  • 3篇崔洁
  • 3篇张远凤
  • 3篇葛成国
  • 2篇方尚芬
  • 2篇李彦锋
  • 2篇聂志林
  • 2篇梁培禾
  • 2篇王洛夫
  • 2篇孙中义
  • 1篇周红杰
  • 1篇许志强

传媒

  • 5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索利那新联合多沙唑嗪控释片治疗夜尿相关性睡眠障碍临床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多沙唑嗪控释片治疗严重夜尿诱发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4例严重夜尿所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睡眠诱导联合服用索利那新及多沙唑嗪治疗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尿频综合征症状评分(U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评分(QOL)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PSQI[6.3±1.3)分]、USS[8.4±1.5)分]、QOL[2.5±1.7)分]均较治疗前[(17.1±4.0)、(13.5±4.0)、(4.6±1.4)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多沙唑嗪能显著改善严重夜尿唤醒导致的睡眠中断,提高夜尿相关性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郭咏萍蒋晓江许志强周红杰李玮王景周
关键词:睡眠障碍夜尿
步长脑心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浆、脑组织精胺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血浆、不同脑区精胺酸加压素(AV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VD的作用机理。方法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模型,采用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大脑皮质、下丘脑和海马AVP的含量。结果中、西药组大鼠AAR比率(63.5±5.0),(69.5±5.1),(70.0±5.6);(64.5±5.0),(68.2±5.7),(71.7±5.4)显著高于模型组(51.5±4.0),(42.5±4.6),(42.5±4.6)(P<0.01),2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大脑皮质、下丘脑和海马,中、西药组AVP含量(5.01±0.25)pg/mg,(12.02±1.71)pg/mg,(5.57±0.22)pg/mg;(4.42±0.34)pg/mg,(9.86±1.76)pg/mg,(5.64±0.16)pg/mg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在大脑皮质、下丘脑,中药组AVP含量(5.01±0.25)pg/mg,(12.02±1.71)pg/mg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在海马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中AVP含量变化,各组间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中、西药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AVP含量与AAR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0.937,r=0.897,r=0.892;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可有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之一可能与调节脑组织,尤其海马内神经递质AVP含量有关。
王昌铭向静王景周崔洁郭咏萍方尚芬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步长脑心通精氨酸加压素穿梭箱
经阴道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经阴道-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5例采用TVT-O术治疗女性SUI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术后尿失禁得到控制,随访5~12个月无再次尿失禁发生。【结论】TVT-O治疗女性SUI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
葛成国靳风烁李彦锋王洛夫聂志林孙中义郭咏萍张尧梁培禾
关键词:尿失禁
血管性痴呆大鼠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与血脑屏障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hum an cord b lood mononuc lear cells,HCMNCs)颈内动脉输注能否透过血管性痴呆大鼠血脑屏障,以及在脑易损伤部位定居并存活情况。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术后6 h、24 h、3 d、7 d、2周5个治疗组,(n=6)。改良Pu 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治疗组颈内动脉输注B rdU标记的HCMNCs(3×106/0.5 m l)。采用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4周HCMNCs在脑内分布、存活情况。结果HCMNCs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主要集中在海马和大脑皮质区,特别是血管周围;术后6 h组大鼠脑内HCMNCs为(3 598±311),24 h和3 d组最多(4 311±310),(4 426±399),7 d组(3 726±356)、2周组(2 525±298)则呈进行性减少(P<0.05,P<0.01)。注射后2、4周大鼠AAR比率,6 h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24 h、3 d组较6 h组显著增高(P<0.05),7 d组开始下降,显著低于3 d组(P<0.05);2周组更进一步下降,但仍比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可透过VD大鼠血脑屏障向脑易损伤部位迁移聚集并存活,显著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但其透过血脑屏障具有特定的适宜时间窗。
王昌铭向静王景周崔洁郭咏萍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脐血单个核细胞颈内动脉血脑屏障
人脐血单核细胞颈内动脉输注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作用及在脑内的迁移分化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输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CMNCs)透过血脑屏障在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内仔活、迁移分化及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体外分离HCMNCs,术后24h治疗组颈内动脉输注数量为3×10^6/0.5ml的Brdu标记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和穿梭箱系统检测HCMNCs在VD大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HCMNCs广泛分布于VD大鼠脑组织,可存活较长时间(8周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迁移方向集中,主要聚集迁移至海马、大脑皮质等区域;HCMNCs在VD大鼠脑内微环境作用下2周已开始向神经细胞转化,表达人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模型组大鼠AAR比率[(55.4±4.5),(42.1±4.5),(44.2±3.6)]低于对照组[(91.7±3.9),(90.0±4.3),(92.5±5.0)],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67.1±3.3),(69.2±4.7),(70.8±4.7)]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可透过VD大鼠血脑屏障向脑缺血易损伤部位迁移聚集、存活,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可显著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王昌铭姚永杰向静王景周彭昌鼎郭咏萍
关键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血管性痴呆颈内动脉
麻痹性痴呆7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总结麻痹性痴呆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7例麻痹性痴呆确诊患者临床的诊治及疗效。结果:7例患者均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人格改变及痴呆。5例MRI脑部检查发现弥漫性皮质及皮质下萎缩。所有患者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脑脊液TPPA均阳性。脑脊液蛋白升高,5例出现白细胞升高。确诊麻痹性痴呆后给予2周青霉素强化治疗,随访(6.9±0.6)个月,3例出现症状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社会行为功能较差。结论:麻痹性痴呆缺乏典型临床症状特征,早期诊断困难。临床需提高对麻痹性痴呆的警惕。
郭咏萍蒋晓江高东周红杰王景周李玮
关键词:麻痹性痴呆神经梅毒苍白密螺旋体
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质量,探讨P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disease sleep scale,PDSS)、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分别对30例早中期PD患者(Hoehn-Yahr分期Ⅰ~Ⅱ,PD1组)、19例中晚期PD患者(Hoehn-Yahr分期Ⅲ~Ⅴ,PD2组)和3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对照者的睡眠状况及临床特点进行评估。结果PDSS总评分,PD1组(116.00±16.97)和PD2组(96.84±21.08)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131.73±11.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I组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有入睡困难(36.67%)、睡眠维持困难(33.33%)、夜尿症(33.33%)、睡眠中烦躁(16.67%)、肢体痉挛性疼痛(13.33%)。PD2组除睡眠维持困难(57.89%)、烦躁(57.89%)、入睡困难(52.63%)、夜尿症(52.63%)、恶梦(42.11%)外,震颤(31.58%)、早醒(31.58%)、幻觉(26.31%)及日间过度思睡(47.37%)等症状均较突出。结论P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睡眠障碍,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夜尿症、睡眠行为障碍及白天过度嗜睡,中晚期患者临床症状更为明显。
周红杰蒋晓江李玮郭咏萍张远凤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
帕金森病伴排尿功能障碍特点及临床处理体会(附62例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排尿功能紊乱的治疗。【方法】分析临床PD合并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共62名,其中55例出现急、慢性尿潴留者,均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病情及部分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结果】留置尿管患者24例,其中拔除尿管后经口服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可逐渐恢复自行排尿者17例,7例不能自行排尿患者采取清洁间歇性自家导尿术;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15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13例;采用外部集尿器方法10例。【结论】排尿功能紊乱是PD患者常见并发症,其治疗措施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老年男性帕金森病患者排尿障碍症状须警惕前列腺增生合并的出口梗阻。
郭咏萍周红杰蒋晓江王景周姚国恩罗惊鸿
无张力尿道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总结经无张力尿道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接受无张力吊带手术患者46例(年龄35~72岁,平均53岁),其中女43例,男3例。采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吊带术(TVT)13例,经阴道-闭孔中段尿道吊带术(TVT-O)25例,经会阴-闭孔男性尿道球部悬吊术3例,耻骨上(Sparc)中段尿道吊带术5例。其中9例局麻下完成,其余在腰麻下完成。结果:5例患者失访,40例随访10~50个月尿失禁治愈32例,改善8例。7例术后出现短暂尿潴留,1例出现顽固性排尿困难,膀胱穿孔1例,余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及残尿量差异无显著性;无尿道腐蚀、吊带感染、术后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悬吊术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可靠方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男性压力性尿失禁(SUI)近期疗效较佳,但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葛成国靳凤烁李彦锋李黔生王洛夫孙中义聂志林梁培禾郭咏萍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
坦索罗辛联合舍尼亭治疗严重尿频相关性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舍尼亭治疗尿频相关性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对严重夜尿所致睡眠障碍73例患者在常规导眠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服用坦索罗辛、舍尼亭治疗8周。症状改善评估采用尿频综合征症状评分(U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评分(QOL)为主要疗效指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改善,PSQI、USS、QOL分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坦索罗辛(0.4mg/d)联合舍尼亭可提高夜尿性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郭咏萍蒋晓江周红杰姚国恩王景周李玮张远凤
关键词:睡眠障碍夜尿坦索罗辛舍尼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