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欣

作品数:10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燕麦
  • 5篇氮素
  • 3篇氮素吸收
  • 3篇裸燕麦
  • 2篇当量比
  • 2篇土地当量比
  • 2篇间作
  • 2篇^15N
  • 1篇带状间作
  • 1篇氮累积
  • 1篇氮量
  • 1篇氮素积累
  • 1篇氮素累积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氮素转移
  • 1篇需水
  • 1篇需水特性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7篇白城市农业科...
  • 3篇张家口市农业...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吉林省白城市...

作者

  • 9篇胡跃高
  • 9篇钱欣
  • 9篇曾昭海
  • 8篇任长忠
  • 6篇郭来春
  • 5篇王春龙
  • 4篇臧华栋
  • 3篇林叶春
  • 3篇杨永
  • 3篇杨学超
  • 2篇冯晓敏
  • 1篇许翠华
  • 1篇宋振伟
  • 1篇张卫建
  • 1篇王春龙
  • 1篇李志坚
  • 1篇许和水
  • 1篇许永胜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局部根区灌溉对裸燕麦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3
2012年
为探讨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下裸燕麦(Avena nuda L.)光合能力下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及渗水盘供水方法,比较了交替根区灌溉(APRI)、固定根区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TRI)下,裸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征曲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差异。与CTRI处理相比,局部根区灌溉(包括APRI和FPRI处理)降低了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初始羧化速率(CE),但APRI处理未明显降低初始量子效率(α)、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效率(qP)。在2种局部根区灌溉模式中,APRI较FPRI显著提高了叶片SPAD值(P<0.05),而且APRI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α、光饱和点(LSP)、光能利用率(LUE)、Ci/Ca、CE、CO2饱和点(Ci,sat)、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ФPSII、ETR、qP和非光化学效率(NPQ)均高于FPRI。APRI和FPRI的光合速率降低与气孔因素有关,FPRI光合速率降低还与PSII结构损伤有关;局部根区灌溉提高了裸燕麦干旱胁迫逆境下的耐受能力,APRI有利于保持更高的光合速率。
林叶春曾昭海任长忠李志坚郭来春杨学超王春龙钱欣胡跃高
关键词:局部灌溉干旱胁迫叶绿素荧光参数裸燕麦
作物根际沉积氮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根际沉积氮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也是联系作物、土壤和微生物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对作物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对地下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作物根际沉积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作物根际沉积氮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数量评估、影响因素、研究和计算方法等,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大田原位情况下根际沉积氮量与组成的研究,明确其调控机制,以及与根际沉积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臧华栋钱欣杨学超任长忠曾昭海胡跃高
关键词:^15N
施用生物菌肥对裸燕麦氮素积累和光合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本文研究了生物菌肥对裸燕麦光合生理、氮素积累的影响及适宜的生物菌肥喷施时期,为裸燕麦的高效施肥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在吉林白城以裸燕麦(白燕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设置R1(不拌种)为对照、R2(菌肥拌种)、R3(菌肥拌种+菌肥三叶期喷施)、R4(菌肥拌种+菌肥孕穗期喷施)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菌肥可以提高裸燕麦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有助于裸燕麦茎、叶、穗中全氮含量的积累,三叶期喷施,穗中积累氮素最多,孕穗期喷施,茎和叶中含量较高;生物菌肥可以提高裸燕麦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瞬时光能利用效率(LUE);菌肥拌种结合三叶期或孕穗期喷施生物菌肥,光合生理及全氮含量等指标优于仅生物菌肥拌种处理;生物菌肥拌种结合三叶期喷施为最佳施用策略。
许永胜胡跃高曾昭海钱欣任长忠郭来春王春龙
关键词:燕麦生物菌肥光合生理氮素积累
白城地区皮燕麦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为明确燕麦需肥规律、探索吉林省白城地区皮燕麦最佳施肥量,以白燕7号皮燕麦品种为材料,依照“3414”试验设计原则,设置了氮磷钾三种肥料各4个梯度共14个处理,于2012-2013年定位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燕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并运用不同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2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出N、P和K肥的推荐施用量分别为90、50和35kg/hm^2(纯量,下同),燕麦子粒产量约为2 800-3 000kg/hm^2;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N、P和K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100、40、30kg/hm^2,燕麦子粒产量介于2 800-3 150kg/hm^2;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出,N、P、K施用量分别为90、45、0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为6 100-6 300元/hm^2。综合不同模型研究结果,白城地区白燕7号皮燕麦生产中,N肥的推荐施用量为90kg/hm^2,P肥的推荐施用量为40-50kg/hm^2,K肥可以不施或低量施用。
葛军勇臧华栋钱欣杨永冯晓敏任长忠曾昭海胡跃高
关键词:燕麦肥料效应推荐施肥量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
冯晓敏杨永臧华栋钱欣胡跃高宋振伟张卫建曾昭海
关键词:根瘤固氮氮素转移
东北地区西部不同燕麦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及氮素吸收效应被引量:7
2017年
为给东北地区西部种植模式优化提供可行的带状间作组合,于2014-2015年,在吉林省白城市开展了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燕麦//玉米、燕麦//向日葵及燕麦//绿豆三种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及氮素吸收效应。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均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及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土地当量比(LER)及氮素吸收当量比(NER)均大于1,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的LER及NER分别为1.23~1.38、1.29~1.44,两年内均为最高。燕麦//向日葵间作中,两种作物的边行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及内行,对间作燕麦、向日葵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4.2%~45.1%、69.9%~70.8%,具有显著的边行优势。综合分析认为,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在东北地区西部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钱欣臧华栋葛军勇曾昭海任长忠郭来春王春龙胡跃高
关键词:带状间作土地当量比边行效应
负水头供水裸燕麦需水特性及其对不同土壤湿度的生理响应被引量:6
2012年
为进一步明确裸燕麦耗水量及其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的生理反应,论文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负水头持续供水系统为供水装置,比较了裸燕麦、玉米、高粱、大麦和小麦旱地禾本科作物的水分耗散;设置40、60和80cm3个负水头控压高度,测定了"高-中-低"3种土壤湿度下裸燕麦孕穗期叶片光响应曲线及叶片保护酶活力。结果显示:裸燕麦蒸腾系数为455.37,显著(P<0.05)高于其他作物,较高叶片蒸腾速率和较低净光合速率是主要生理原因;降低土壤含水量将降低裸燕麦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但适度降低土壤含水量并未显著(P>0.05)降低叶片光合能力,而适度提高气孔受限程度,有利于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叶片保护酶活性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响应不一致,中等土壤湿度时SOD活性较高,高土壤湿度时POD活性较高,低土壤湿度时CAT活性响应程度较高。
林叶春钱欣曾昭海任长忠许翠华郭来春王春龙杨永胡跃高
关键词:负水头蒸腾系数光响应曲线裸燕麦
施氮量及间作对燕麦、向日葵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及间作对燕麦、向日葵生产力以及燕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在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0、50和100kg/hm2),测定燕麦、向日葵产量、吸氮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及较高的氮吸收效率,土地当量比及氮素吸收当量比范围分别为1.20~1.37和1.20~1.30。施氮量为100kg/hm2时,间作燕麦、向日葵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吸氮量均为最高,分别为4.40和6.65t/hm2,12.81和12.40t/hm2以及182.78和192.12kg/hm2,其中间作燕麦地上部生物量、吸氮量较单作燕麦显著提高17.20%~35.39%;间作向日葵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较单作向日葵显著提高22.78%~46.15%。间作显著降低燕麦收获后间作燕麦边行0~6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间作向日葵边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因此,100kg/hm2是该地区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的较优施氮量。
钱欣许和水葛军勇曾昭海任长忠郭来春王春龙胡跃高
关键词:向日葵燕麦土地当量比硝态氮
施氮量对绿豆‖燕麦间作系统生产力及氮吸收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以白绿11号和白燕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30、60、90和120kg/hm2)对绿豆‖燕麦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燕麦具有间作产量优势,间作系统比单作系统生产力平均提高了30%。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氮素吸收率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或施氮量较低时,燕麦与绿豆间作通过种间氮营养互补机制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土地当量比(LER)、生物产量及氮积累量;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且高氮条件下,豆科固氮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发生"氮阻遏"。
杨学超胡跃高钱欣任长忠林叶春郭来春王春龙曾昭海
关键词:绿豆燕麦生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